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316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包括层位模拟支架,该层位模拟支架上具有沿其高度方向分布的填砂管,填砂管用于压制具有油层物性的岩层,其两端分别连接有驱替管线和产液管;多通阀,多通阀与各驱替管线连通;中间容器,用于盛装驱替液,并通过泵入管线与多通阀的进口相连;驱替泵,用于将中间容器内的驱替液通过泵入管线泵入多通阀内,再经由驱替管线进入对应填砂管内。产液收集容器,所述产液收集容器与填砂管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接收从产液管流出的产液。本实验系统可用于多层合采的模拟实验,开展层间干扰机理的研究,为各层对产能的影响分析,以及小层产量劈分模型的建立等提供良好的实验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
本技术涉及油藏模拟实验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
技术介绍
为提高开采效率,就单井而言,通常会跨度几个不同层位的油藏,进行合井开采,即通过一口井同时开采多个层位的原油,不同层位的产液在井筒内合流,导致地面井口不能对不同层位的产液物性做出较好的识别判断,也难以对油藏各层之间的干扰机理做出精确模拟,各层对产出的贡献率以及影响因素等更无从得知,使得后期开采过程中难以针对不同层位的情况,优化分层开采措施,制约了后期油藏数值模拟的精确度,不利于精准还原油藏实际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可用于开展多层合采数值模拟,达到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其关键在于,包括:层位模拟支架,该层位模拟支架上具有沿其高度方向分布的填砂管,所述填砂管用于压制具有油层物性的岩层,其两端分别连接有驱替管线和产液管;多通阀,所述多通阀与各驱替管线连通;中间容器,用于盛装驱替液,并通过泵入管线与多通阀的进口相连;驱替泵,用于将中间容器内的驱替液通过泵入管线泵入多通阀内,再经由驱替管线进入对应填砂管内;产液收集容器,所述产液收集容器与填砂管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接收从产液管流出的产液。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填砂管可以充分模拟油藏各层位物性,确保层位模拟趋于真实,然后通过多通阀,模拟驱替过程压力的一致性,而填砂管的产出液则可直接流入对应的产液收集容器中,可以用于单独检测各层产出的产液总量,以及含水率,或通过改变填砂管内饱和原油的参数,用于研究原油粘度对产出影响等,可用于评价不同条件下的干扰系数,有利于多层合采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为小层产量劈分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支持等。作为优选:还包括恒温箱,所述层位模拟支架、多通阀和中间容器均位于该恒温箱内。采用以上方案,可通过控制恒温箱内温度,模拟还原油藏温度,使实验环境更趋于真实。作为优选:还包括数据采集仪,所述泵入管线上设有压力传感器A,所述产液管上设有压力传感器B,所述数据采集仪用于采集压力传感器A和压力传感器B的压力值,并根据需要调整驱替泵的工作压力。采用以上方案,便于精准控制驱替压力,并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设定或实时调整等,保证实验准确度,同时降低实验难度。作为优选:所述多通阀为六通阀,所述填砂管有五个。采用以上方案,可同时进行五组数据的实验,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普遍性,更容易得到准确的层间干扰因素影响。作为优选:所述产液收集容器为量筒。采用以上方案,可以快速得到各模拟层位的产液量及产液速度,进一步提高实验效率。作为优选:所述层位模拟支架包括底座,以及沿底座宽度方向设置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竖直设置,其上具有沿高度方向分布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底座平行设置,支撑部上具有与所述填砂管相适应的抱箍。采用以上方案,有利于提高支架整体稳定性,以及填砂管的固定或拆取,同时便于搬运,具有良好的装配性能。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部与支撑座滑动配合,能够沿支撑座的高度方向滑动,并通过锁紧螺钉固定高度位置。采用以上方案,通过调整支撑部的高度,则可改变支架高度以调整可容纳填砂管的数量,满足更多的实验需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可用于多层合采的模拟实验,开展层间干扰机理的研究,为各层对产能的影响,以及小层产量劈分模型的建立等提供良好的实验支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层位模拟支架的示意图;图3为层位模拟支架的另一种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至图3所示的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层位模拟支架1、至少一个填砂管2、以及多通阀3、中间容器4、驱替泵5和产液收集容器6,如图所示,其中填砂管2沿层位模拟支架1的高度方向分布,并沿层位模拟支架1的宽度方向水平设置,主要用于区分识别模拟层位,填砂管2主要用于模拟区块的不同层位物性,通过不同物性参数调整压制时间和参数,以达到充分模拟的目的,实验时,填砂管2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其连通的驱替管线20和产液管21。中间容器4主要用于盛装驱替液,即用于驱替填砂管2内饱和油的液体,通常驱替液为水,多通阀3主要起到中转并联的作用,即使中间容器4可与一个填砂管2连通,也可以与多个填砂管2同时连通,如图所示,中间容器4通过泵入管线40与多通阀3的进口相连,而各填砂管2则分别通过各自的驱替管线20与多通阀3的出口相连,确保填砂管2的进液端处于并联状态。驱替泵5则主要为中间容器4提供高压,将中间容器4内的驱替液通过泵入管线40泵入多通阀3中,再经由驱替管线20进入对应的填砂管2中,产液收集容器6的数量与填砂管2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主要用于收集从产液管21流出的模拟产液,以用于后期进行含量比重分析或产能分析等。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用于模拟实验的准确性,故还相应配置了恒温箱7和数据采集仪8,其中恒温箱7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内部温度,且具有透明的观察面板,如图所示,实验时将层位模拟支架1、多通阀3和中间容器4均放置于恒温箱7内,并根据需要调节温度,充分模拟地层温度。泵入管线40上设有压力传感器A41,压力传感器A41主要用于检测驱替液进入多通阀3内时的压力,产液管21上设有压力传感器B23,压力传感器B23主要用于检测填砂管2的出液端压力,压力传感器A41和压力传感器B23均通过信号连接线与数据采集仪8相连,数据采集仪8则可实时监控各填砂管2两端压力,并根据需要控制调整驱替泵5的工作压力。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多通阀3为六通阀,填砂管2有五个,而产业收集容器6为量筒,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完成多组数据测试模拟。此外,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中提出了两种层位模拟支架1的实施方式,如图所示,层位模拟支架1主要包括底座10,底座10的中部具有沿其宽度方向竖直设置的支撑座11,支撑座11上具有沿高度方向分布的支撑部12,支撑部12自支撑座11的前侧垂直向外水平延伸,支撑部12与底座10平行设置,支撑部12上具有与填砂管2相适应的抱箍13,通过抱箍13则可将填砂管2水平固定于支撑部12上。图2中,支撑部12与支撑座11一体成型,采用此种结构,有利于降低加工装配难度,缩减成本、便于搬运等,而图3中支撑部12则与支撑座11采用分体式,如图所示,支撑座11的两侧具有对称设置的滑槽110,滑槽110竖直设置,而支撑部12则与滑槽110滑动配合,同时各支撑部12配置有锁紧螺钉120,支撑部12则可沿滑槽110的高度方向滑动,并通过锁紧螺钉120固定对应高度位置,这样则可根据需要调整上下支撑部12之间的间距,充分利用支撑座11的高度空间,满足更多层位的模拟需求。参考图1至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层位模拟支架(1),该层位模拟支架(1)上具有沿其高度方向分布的填砂管(2),所述填砂管(2)用于压制具有油层物性的岩层,其两端分别连接有驱替管线(20)和产液管(21);/n多通阀(3),所述多通阀(3)与各驱替管线(20)连通;/n中间容器(4),用于盛装驱替液,并通过泵入管线(40)与多通阀(3)的进口相连;/n驱替泵(5),用于将中间容器(4)内的驱替液通过泵入管线(40)泵入多通阀(3)内,再经由驱替管线(20)进入对应填砂管(2)内;/n产液收集容器(6),所述产液收集容器(6)与填砂管(2)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接收从产液管(21)流出的产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位模拟支架(1),该层位模拟支架(1)上具有沿其高度方向分布的填砂管(2),所述填砂管(2)用于压制具有油层物性的岩层,其两端分别连接有驱替管线(20)和产液管(21);
多通阀(3),所述多通阀(3)与各驱替管线(20)连通;
中间容器(4),用于盛装驱替液,并通过泵入管线(40)与多通阀(3)的进口相连;
驱替泵(5),用于将中间容器(4)内的驱替液通过泵入管线(40)泵入多通阀(3)内,再经由驱替管线(20)进入对应填砂管(2)内;
产液收集容器(6),所述产液收集容器(6)与填砂管(2)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接收从产液管(21)流出的产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恒温箱(7),所述层位模拟支架(1)、多通阀(3)和中间容器(4)均位于该恒温箱(7)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藏层间干扰机理研究实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据采集仪(8),所述泵入管线(40)上设有压力传感器A(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海春邓玄黄小亮王攀荣晏庆辉张鹏魏峰张旭李赛男王庆凯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技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