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包括坡屋顶,所述坡屋顶分为屋面和设在屋面一边的房檐,所述屋面与房檐之间连接有天沟体,天沟体上设有横向的导水沟,所述导水沟底部连接并连通有至少一个引水管;所述屋面上侧斜面低于所述房檐上侧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不影响原建筑风格、能有组织排水、减少房檐大量雨水滴落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屋顶排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坡屋顶又叫斜屋顶,是指排水坡度一般大于3%的屋顶。传统建筑的坡屋顶结构的排水是无组织的,而建筑的门、窗等通常设置在房檐下方的墙体上,这种无组织的排水使得房檐滴落雨水会严重影响檐下空间的使用和人员感受。因而,我们需要一种有组织的、排水效果好且不影响房檐下方空间使用的坡屋顶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组织内排水传统建筑坡屋顶结构,其具有不影响原建筑风格、能有组织排水、减少房檐大量雨水滴落的优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包括坡屋顶,所述坡屋顶分为屋面和设在屋面一边的房檐,所述屋面与房檐之间连接有天沟体,天沟体上设有横向的导水沟,所述导水沟底部连接并连通有至少一个引水管;所述屋面上侧斜面低于所述房檐上侧斜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时,绝大部分落在屋面上的雨水顺屋面流入导水沟中,最终由引水管排出,实现了有组织排水,减少了房檐雨水滴落量;屋面上侧斜面低于房檐上侧斜面,使人站在地面上时不易看到导水沟,从而避免对原建筑风格的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屋面包括与天沟体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基体以及依次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基体上的找平层、第一防水层和第一保护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筋混凝土基体为结构主体,找平层用于找平以便于铺设第一防水层和第一保护层;第一防水层用于防止雨水渗漏;第一保护层用于对第一防水层进行保护,提高第一防水层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混凝土基体与所述天沟体连接处形成反坎;所述第一保护层与第一防水层之间设有保温层和渗水管,所述渗水管沿反坎设置,所述天沟体上埋设有泄水管,所述泄水管连通渗水管与导水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渗水管可以对第一防水层上侧的渗水进行收集,并由泄水管将渗水管收集到的水排放到导水沟中,以避免保温层出现水汽凝结;而且将保温层设置在第一保护层与第一防水层之间,一方面削弱第一防水层热胀冷缩现象,延长第一防水层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对第一防水层提供一层物理性保护,防止其受到外力破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天沟体外侧依次设置有第二防水层和第二保护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防水层用于防止天沟体处雨水渗漏,第二保护层用于对第二防水层进行保护,防止其受到外力破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防水层延伸到所述第二防水层与第二保护层之间,且所述第一防水层覆盖整个所述第二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靠近屋面的一边延伸至所述第一防水层与找平层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天沟体处的防水能力,避免天沟体处雨水渗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防水层和第二防水层为防水卷卷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价格低廉,易于获取,铺设工艺成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水沟的底面为导水斜面。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易于排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水斜面以导水沟长度方向的中点为界向导水沟长度方向的两端倾斜设置;所述引水管设有两个,两个分别连通于导水沟两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进入导水沟中后,在导水斜面的作用下雨水会被导入两个引水管中,最后由引水管将水排放掉。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屋面与天沟体连接处的坡度与所述房檐坡度相同。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在降雨时,绝大部分落在屋面上的雨水顺屋面流入导水沟中,最终由引水管排出,实现了有组织排水,减少了房檐雨水滴落量;2、屋面上侧斜面低于房檐上侧斜面,使人站在地面上时不易看到导水沟,从而避免对原建筑风格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为体现屋面和天沟体的结构所做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屋面;11、钢筋混凝土基体;12、找平层;13、第一防水层;14、第一保护层;15、保温层;16、渗水管;17、泄水管;2、房檐;3、天沟体;31、导水沟;32、引水管;33、反坎;34、第二防水层;35、第二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实施例: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包括倾斜的屋面1、连接在屋面1下边沿的天沟体3以及连接在天沟体3远离屋面1一边的屋檐,在天沟体3上设有横向的导水沟31,在导水沟31底部连接并连通有至少一个引水管32,导水沟31的底面为倾斜的导水斜面。在本实施例中,引水管32设有两根,两根引水管32分别连接在导水沟31的两端;导水斜面以导水沟31导水沟31长度方向的中点为界向导水沟31长度方向的两端倾斜设置。参照图2和图3,屋面1包括与天沟体3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基体11,在钢筋混凝土基体11与天沟体3连接处形成反坎33,在钢筋混凝土基体11上依次铺设有找平层12、第一防水层13、保温层15以及第一保护层14。在天沟体3外侧依次铺设有第二防水层34的第二保护层35,第一保护层14和第二保护层35连接在一起。上述第一防水层13越过反坎33延伸到第二防水层34与第二保护层35之间,且第一防水层13覆盖整个第二防水层34;第二防水层34靠近屋面1的一边延伸至第一防水层13与找平层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层13和第二防水层34采用防水卷卷材铺设而成。在第一防水层13与第一保护层14之间还设有渗水管16,渗水管16沿反坎33横向设置且渗水管16与保温层15抵接,在渗水层上开设有细密的渗水孔,在天沟体3上埋设有泄水管17,泄水管17连通渗水管16与导水沟31。渗水管16可以对第一防水层13上侧的渗水进行收集,并由泄水管17将渗水管16收集到的水排放到导水沟31中,以避免保温层15出现水汽凝结。参照图2,为避免导水沟31对原建筑风格的影响,提升建筑的整体观感,屋面1坡与天沟体3连接处的坡度与房檐2坡度相同,且屋面1上侧斜面低于房檐2上侧斜面。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降雨时,绝大部分落在屋面1上的雨水顺屋面1流入导水沟31中,最终由引水管32排出,实现了有组织排水,减少了房檐2雨水滴落量。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包括坡屋顶,所述坡屋顶分为屋面(1)和设在屋面(1)一边的房檐(2),其特征是:所述屋面(1)与房檐(2)之间连接有天沟体(3),天沟体(3)上设有横向的导水沟(31),所述导水沟(31)底部连接并连通有至少一个引水管(32);所述屋面(1)上侧斜面低于所述房檐(2)上侧斜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包括坡屋顶,所述坡屋顶分为屋面(1)和设在屋面(1)一边的房檐(2),其特征是:所述屋面(1)与房檐(2)之间连接有天沟体(3),天沟体(3)上设有横向的导水沟(31),所述导水沟(31)底部连接并连通有至少一个引水管(32);所述屋面(1)上侧斜面低于所述房檐(2)上侧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屋面(1)包括与天沟体(3)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基体(11)以及依次设置在钢筋混凝土基体(11)上的找平层(12)、第一防水层(13)和第一保护层(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钢筋混凝土基体(11)与所述天沟体(3)连接处形成反坎(33);
所述第一保护层(14)与第一防水层(13)之间设有保温层(15)和渗水管(16),所述渗水管(16)沿反坎(33)设置,所述天沟体(3)上埋设有泄水管(17),所述泄水管(17)连通渗水管(16)与导水沟(3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坡屋顶排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彧,沈驰,庄济坤,胡嘉乾,钟冠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