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293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预制的第一墙板,该第一墙板的顶部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与第一墙板的顶部围合成L形的凹槽;预制的且安装于第一墙板的顶部的第二墙板,该第二墙板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延伸且与延伸部相对的凸块;以及浇筑形成于凹槽且向远离延伸部的方向延伸的楼板,该楼板顶部对应凹槽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凸伸且与第二墙板的底部相抵的挡水坎,该挡水坎与第二墙板的底部之间的缝隙高于凸块与延伸部之间的缝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装配式建筑防水性能差的问题,利用该防水结构可防止水流渗入建筑内,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指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建筑物的防水密封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行业里非常重要且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决定着建筑整体的施工质量及使用寿命,装配式建筑作为国家相关政策推行的新型建筑模式,具有建造效率较高、能耗较低、环境污染较小以及施工简单等特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且发展极为迅速,但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预制墙板与预制底板或现浇结构在拼接的过程中总会有缝隙,因此其防水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解决了装配式建筑防水性能差的问题,利用该防水结构可防止水流渗入建筑内,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预制的第一墙板,该第一墙板的顶部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与第一墙板的顶部围合成L形的凹槽;预制的且安装于第一墙板的顶部的第二墙板,该第二墙板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延伸且与延伸部相对的凸块;以及浇筑形成于凹槽且向远离延伸部的方向延伸的楼板,该楼板顶部对应凹槽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凸伸且与第二墙板的底部相抵的挡水坎,该挡水坎与第二墙板的底部之间的缝隙高于凸块与延伸部之间的缝隙。本技术采用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通过在第一墙板的顶部形成向上延伸的延伸部以与第一墙板的顶部围合呈L形的凹槽,进而在该凹槽中浇筑形成楼板,使得楼板与第一墙板的顶部紧密连接,第二墙板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凸伸的凸块,通过第二墙板的凸块与挡水坎以围合形成倒Z形的缝隙,此时该缝隙靠近建筑外侧的部分较低,因此水难以通过该缝隙流入建筑室内,解决了装配式建筑防水性能差的问题,利用该防水结构可防止水流渗入建筑内,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填充于凸块与延伸部之间的第一防水条。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第一防水条由双组份改性硅烷密封胶制成。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填充于挡水坎与第二墙板的底部之间的第二防水条,该第二防水条与第一防水条之间形成有密闭的防水空腔。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第二墙板的底部对应挡水坎开设有卡槽,该第二防水条卡设于卡槽并封堵住第二墙板底部与挡水坎之间的缝隙。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第二防水条为O型密封条。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凸块靠近第一墙板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凸块远离第一墙板的部分的厚度,使得凸块靠近挡水坎的一侧形成一倾斜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通过在第一墙板的顶部形成向上延伸的延伸部以与第一墙板的顶部围合呈L形的凹槽,进而在该凹槽中浇筑形成楼板,使得楼板与第一墙板的顶部紧密连接,第二墙板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凸伸的凸块,通过第二墙板的凸块与挡水坎以围合形成倒Z形的缝隙,此时该缝隙靠近建筑外侧的部分较低,因此水难以通过该缝隙流入建筑室内,解决了装配式建筑防水性能差的问题,利用该防水结构可防止水流渗入建筑内,且操作简便,容易实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进行说明。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的剖视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包括:预制的第一墙板11,该第一墙板11的顶部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11,该延伸部111与第一墙板11的顶部围合成L形的凹槽;预制的且安装于第一墙板11的顶部的第二墙板12,该第二墙板12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延伸且与延伸部111相对的凸块121;以及浇筑形成于凹槽且向远离延伸部111的方向延伸的楼板13,该楼板13顶部对应凹槽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凸伸且与第二墙板12的底部相抵的挡水坎131,该挡水坎131与第二墙板12的底部之间的缝隙高于凸块121与延伸部111之间的缝隙。作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还包括填充于凸块121与延伸部111之间的第一防水条14。较佳地,该第一防水条14由双组份改性硅烷密封胶制成。具体的,还包括填充于挡水坎131与第二墙板12的底部之间的第二防水条15,该第二防水条15与第一防水条14之间形成有密闭的防水空腔,以进一步防止水流入该空间。具体的,该第二墙板12的底部对应挡水坎131开设有卡槽,该第二防水条15卡设于卡槽并封堵住第二墙板12底部与挡水坎131之间的缝隙,使得第二防水条15紧密固定于第二墙板12的底部。较佳地,该第二防水条15为O型密封条,O型密封条遇水能微膨胀,有效阻止水汽渗入。进一步的,该凸块121靠近第一墙板11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凸块121远离第一墙板11的部分的厚度,使得凸块121靠近挡水坎131的一侧形成一倾斜面,以增加该凸块121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安装第一墙板11,在第一墙板11的凹槽中吊模浇筑楼板13,使得楼板13与第一墙板11紧密连接,且楼板13的顶部对应凹槽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凸伸的挡水坎131;吊运第二墙板12至第一墙板11上方,使得第二墙板12底部的凸块121与第一墙板11顶部的延伸部111相对,且凸块121与延伸部111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1cm且小于等于3cm,若间隙过小则凿除部分凸块121或延伸部111,若间隙过大则通过砂浆回填的方式减小间隙;在第二墙板12底部的卡槽中卡入第二防水条15,在凸块121与延伸部111之间注入双组份改性硅烷密封胶以形成第一防水条14;对第一墙板11和第二墙板12的表面进行粉饰;由于该防水空腔呈倒Z形,因此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之间的连接缝低于楼板13与第二墙板12之间的连接缝,水流难以向上流入第二墙板12内侧,达到了防水的效果,另外由于楼板13是现浇在第一墙板11的顶部的,水流不会沿楼板13与第一墙板11之间的缝隙向下渗漏。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预制的第一墙板,所述第一墙板的顶部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墙板的顶部围合成L形的凹槽;/n预制的且安装于所述第一墙板的顶部的第二墙板,所述第二墙板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延伸且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凸块;以及/n浇筑形成于所述凹槽且向远离所述延伸部的方向延伸的楼板,所述楼板顶部对应所述凹槽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凸伸且与所述第二墙板的底部相抵的挡水坎,所述挡水坎与所述第二墙板的底部之间的缝隙高于所述凸块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缝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的第一墙板,所述第一墙板的顶部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墙板的顶部围合成L形的凹槽;
预制的且安装于所述第一墙板的顶部的第二墙板,所述第二墙板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延伸且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凸块;以及
浇筑形成于所述凹槽且向远离所述延伸部的方向延伸的楼板,所述楼板顶部对应所述凹槽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凸伸且与所述第二墙板的底部相抵的挡水坎,所述挡水坎与所述第二墙板的底部之间的缝隙高于所述凸块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缝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填充于所述凸块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第一防水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装配式建筑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条由双组份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龙李盛嘉曾为平郭占宏肖笛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