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涉重高盐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262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调节池、前处理装置、多效蒸发装置、回用水池以及急冷塔,前处理装置包括软化装置和砂滤装置,通过软化装置,降低废水中的硬度及氟化物,再通过砂滤装置去除废水中大量的悬浮物,胶体及大颗粒物质,所述废水经过预处理后再经三效蒸发器蒸发后回用至急冷塔使用,实现涉重高盐废水的零排放。本系统解决了现有的工业行业涉重高盐废水零排和再利用等问题,而且处理设施运行稳定,操作管理简便,处理量大,有效地实现了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涉重高盐废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科技的进步,各种工业生产废水处理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涉及有重金属、高盐浓度的生产废水,典型包括有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排水、RO膜浓缩液。对于危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经水质检测,其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50000mg/L,成分中主要含有NaCl,Na2SO3,Na2SO4,还可能含有NaF,NaHCO3,Na2CO3等盐分。NaF在盐含量中占比1.3%,NaCL占比19.7%,Na2SO4占比79%,盐酸盐与碳酸氢盐处于饱和状态;水质化学需氧量COD为5000mg/L,总有机碳TOC为500mg/L。目前在较多行业进行废水处理时,会采用RO膜技术,RO膜技术是采用反渗透膜工艺处理污(废)水,可以使废水浓缩减量以及中水回用,但依然会有约1/3的RO浓液的产生,RO浓液中多含有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且含盐量高,通过数倍浓缩后,浓缩液中的氯离子浓度约为10000~50000mg/L之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0000~15000mg/L左右。对于这类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而言,由于废水污染物成份复杂、水质波动较大、盐分及有机物浓度高、不能生化、硬度高、杂质较多,若直接排放可能会对土壤、地表水等造成污染,因此,为达到危废液中水回用零排放的目的,一般采用蒸发工艺作为该类废水处理的核心工艺,然而直接采用蒸发工艺,原水的过高的硬度和氟化物,将导致蒸发系统发生严重的结垢或结焦现象。因此如何改进涉重高盐废水的蒸发处理系统提高废水处理效率,达到废水零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的目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其在对废水进行蒸发处理之前,增设前处理装置,通过软化除氟装置,降低废水中的硬度及氟化物,再通过砂滤装置去除废水中大量的悬浮物,胶体及大颗粒物质,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直接蒸发容易产生严重的结垢或结焦现象等技术问题,达到废水零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一种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调节池、前处理装置、多效蒸发装置、回用水池以及急冷塔,其中,所述前处理装置包括软化装置和砂滤装置,所述多效蒸发装置为三效蒸发器。所述三效蒸发器的第三端还连接至废水深度处理装置,所述涉重高盐废水主要包括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排水和膜浓缩液,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排水和膜浓缩液进入调节池均质后,进入软化装置,向软化装置的废水中投加液碱和碳酸钠,对废水中的硬度和碱度进行调节,并将废水pH调节至10.5~11,使废水中的钙镁离子和重金属生成沉淀予以去除,同时氟化物和水中的钙离子生成氟化钙沉淀予以去除,为提高去除效果,再向废水中添加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增大水中沉淀物、悬浮物和水的比重,而达到加快沉淀效率,去除重金属硬度和悬浮物的目的。所述软化装置包括一座反应池和一座沉淀池,所述反应池和沉淀池均采用碳钢防腐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反应池的尺寸为长度2.8米,宽度1.4米,高度2.5米,有效水深为2米,有效停留时间为87min,总有效容积为7.8m3。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尺寸为长度2.8米,宽度2.8米,高度4.2米,有效水深为2米,表面负荷为0.69m3/㎡*h,有效沉淀面积为7.8m3。软化装置产水进入砂滤装置,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大部分悬浮物和胶体,降低污染物对蒸发装置的影响。砂滤是以成层状的无烟煤、砂、细碎的石榴石或其他材料为床层填料,对水中杂质进行物理过滤。当水流进滤层中间时,由于滤料层中的砂粒排列紧密,使水中微粒有更多的机会与砂粒碰撞,于是水中凝絮物、悬浮物和砂粒表面相互粘附,水中杂质截留在滤料层中,从而得到澄清的水质。保证后续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经过滤后的出水悬浮物可在5毫克/升以下。随时间推移填料的孔隙内和颗粒之间的截留物逐渐增加,使过滤器的前后压差随之升高,直至堵塞。当过滤器因截留过量的机械杂质而影响其正常工作,则可用反冲洗的方法来进行清洗。所述砂滤装置具体包括一台砂滤器,其中,砂滤器的罐体直径为800mm,过滤介质为石英砂,过滤精度为50μm,进水流量为5.4m3/h,设计过滤流速为10.8m/h,原水反洗强度为5~10L/(m2·s),空气反洗强度为10~15L/(m2·s)。进一步的,所述砂滤器还可配备气动阀门,达到全自动运行。砂滤产水进入三效蒸发器进行蒸发结晶,使废水中的杂质、盐分及有机物以固体形式排出系统,同时合格的蒸发冷凝液通入回用水池,不合格的蒸发冷凝液排放至涉重废水深度处理单元进一步降低有机物,从而达到废水零排放的目的。在蒸发生产中,二次蒸气的产量较大,且含大量的潜热,故应将其回收加以利用,若将二次蒸气通入另一蒸发器的加热室,只要后者的操作压强和溶液沸点低于原蒸发器中的操作压强和沸点,则通入的二次蒸气仍能起到加热作用,这种操作方式即为多效蒸发。多效蒸发中的每一个蒸发器称为一效。凡通入加热蒸汽的蒸发器称为第一效,用第一效的二次蒸气作为加热剂的蒸发器称为第二效,依此类推。采用多效蒸发器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加热蒸气的消耗量。进一步的,所述三效蒸发器的蒸发量为6t/h,进料浓度为5%,系统装机功率为234kw,生蒸汽耗量为2700kg/h,冷却水为170m3/h。进一步的,废水通过软化装置处理产生的污泥通过污泥泵抽入污泥调理罐,通过投加处理药剂反应后进入压滤机脱水获得泥饼集中处理。进一步的所述处理药剂为PAM、石灰或FeCl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以下方面:1、处理过程安全、稳定、无污染;通过蒸发前处理实现降低废水中的硬度及氟化物,去除废水中大量的悬浮物,胶体及大颗粒物质,为后续系统稳定运行创造有利条件,且经蒸发后的冷凝液经回用池回用至急冷塔,实现涉重高盐废水的零排放。2、处理设施运行稳定,操作管理简便;处理废水量大,处置规模可达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排水120m3/d,膜浓缩液10m3/d。3、具备较大的抗水力冲击负荷能力,适应较大的水量波动;抗水质冲击负荷能力强;三效蒸发系统在实际蒸发量不小于5t/h的工况下连续运行30天以上,期间无需停车进行清洗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涉重高盐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一种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调节池、前处理装置、多效蒸发装置、回用水池以及急冷塔,其中,所述涉重高盐废水主要包括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排水和膜浓缩液,所述前处理装置包括软化装置和砂滤装置,所述多效蒸发装置为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调节池、前处理装置、多效蒸发装置、回用水池以及急冷塔,其中,所述涉重高盐废水包括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排水和膜浓缩液,所述前处理装置包括软化装置和砂滤装置,所述软化装置用于降低原水中的硬度以及废水中的悬浮物及部分有机物,包括一座反应池和一座沉淀池,所述反应池和沉淀池均采用碳钢防腐结构,所述砂滤装置包括一台砂滤器,砂滤器的罐体直径为800mm,过滤介质为石英砂,过滤精度为50μm,进水流量为5.4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调节池、前处理装置、多效蒸发装置、回用水池以及急冷塔,其中,所述涉重高盐废水包括焚烧线烟气净化废碱液排水和膜浓缩液,所述前处理装置包括软化装置和砂滤装置,所述软化装置用于降低原水中的硬度以及废水中的悬浮物及部分有机物,包括一座反应池和一座沉淀池,所述反应池和沉淀池均采用碳钢防腐结构,所述砂滤装置包括一台砂滤器,砂滤器的罐体直径为800mm,过滤介质为石英砂,过滤精度为50μm,进水流量为5.4m3/h,所述多效蒸发装置为三效蒸发器,三效蒸发器的蒸发量为6t/h,进料浓度为5%,所述三效蒸发器的第三端还连接至废水深度处理装置,砂滤产水进入三效蒸发器进行蒸发结晶,使废水中的杂质、盐分及有机物以固体形式排出系统,同时合格的蒸发冷凝液通入回用水池并回用至急冷塔,不合格的蒸发冷凝液排放至涉重废水深度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废水通过软化装置处理产生的污泥通过污泥泵抽入污泥调理罐,通过投加处理药剂反应后进入压滤机脱水获得泥饼集中处理,所述处理药剂为PAM、石灰或FeCl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软化装置的废水中投加调节剂对废水中的硬度和碱度进行调节,还添加混凝剂用于增大水中沉淀物、悬浮物和水的比重,加快沉淀效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涉重高盐废水的处理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群英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环科美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