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994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属于针织布技术领域,其包括亲肤层,所述亲肤层的上表面与抗静电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抗静电层的上表面与杀菌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杀菌层的上表面与针织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针织层的上表面与耐拉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该防勾丝型针织布,通过耐磨层、针织层、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一经线、第二经线和粘合剂之间的相互配合,且耐磨层为尼龙纤维,由于尼龙纤维的耐磨性较高,从而可以对针织层进行保护,使得本装置在受到外力的拉伸之下,也不会有抽丝的现象发生,即使在裁剪时也不会发生脱丝的现象,使得本装置的实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
本技术属于针织布
,具体为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
技术介绍
针织布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分经编针织布和纬编针织布,针织面料具有质地柔软、吸湿透气和排汗保暖等特性,大多具有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相对梭织布它具有产量高,适合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针织服饰穿着舒适、贴身和体并且无拘紧感。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穿着的衣物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针织布在使用时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与钩状或者尖锐物体接触时容易产生抽丝现象,使得美观性较差,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件面料报废,并且在裁剪时,边缘布料也容易产生脱丝现象,使得实用性较低,因此,需要一种抗拉效果好且具有防勾丝功能的针织布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解决了普通的针织布与钩状或者尖锐物体接触时容易产生抽丝现象,使得美观性较差,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件面料报废,并且在裁剪时,边缘布料也容易产生脱丝现象,使得实用性较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包括亲肤层,所述亲肤层的上表面与抗静电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抗静电层的上表面与杀菌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杀菌层的上表面与针织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针织层的上表面与耐拉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耐拉层的上表面与耐磨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针织层包括多条第一纬线,所述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交叉缠绕,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二纬线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一经线,所述第一经线与第二经线交叉缠绕,所述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与第一纬线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粘接,所述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与第二经线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粘接,所述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的上表面与耐拉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的下表面与杀菌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纬线与第二纬线缠绕为麻花型,所述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缠绕为麻花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杀菌层包括纳米银涂层和竹炭纤维颗粒,所述耐磨层为尼龙纤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耐拉层包括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且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纵横交错编织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亲肤层包括棉纤维和竹纤维,且棉纤维和竹纤维混纺在一起。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抗静电层为抗静电纤维。(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该防勾丝型针织布,通过耐磨层、针织层、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一经线、第二经线和粘合剂之间的相互配合,且耐磨层为尼龙纤维,由于尼龙纤维的耐磨性较高,从而可以对针织层进行保护,通过设置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交叉缠绕,第一经线穿过第一纬线与第二纬线之间的缝隙,并且第一经线与第二经线交叉缠绕,并且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与第一纬线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粘接,第一纬线和第二纬线与第二经线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粘接,使得第一纬线、第二纬线、第一经线和第二经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高,使得本装置在受到外力的拉伸之下,也不会有抽丝的现象发生,即使在裁剪时也不会发生脱丝的现象,使得本装置的实用性更高。2、该防勾丝型针织布,通过设置耐拉层,且耐拉层为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纵横交错编织组成,通过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韧性和防拉效果。3、该防勾丝型针织布,通过设置杀菌层,且杀菌层由纳米银涂层与竹炭纤维颗粒组合而成,且纳米银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竹炭纤维具有很好的吸水和除异味的功能,从而使得本装置的吸汗、抗菌和除异味效果较好,适合做成衣物进行售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针织层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亲肤层、2抗静电层、3杀菌层、4针织层、41第一纬线、42第二纬线、43第一经线、44第二经线、45粘合剂、5耐拉层、6耐磨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包括亲肤层1,亲肤层1包括棉纤维和竹纤维,且棉纤维和竹纤维混纺在一起,通过设置亲肤层1,且亲肤层1为混纺在一起的棉纤维和竹纤维,且棉纤维具有吸湿和透气性好的优点,且竹纤维具有柔滑软暖的特点,使得亲肤层1与皮肤接触不仅具有舒适、弹性好的优点,而且具有透气性能好的优点,亲肤层1的上表面与抗静电层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抗静电层2为抗静电纤维,通过设置抗静电层2,且抗静电层2为抗静电纤维,且抗静电纤维是可降低或消除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静电的合成纤维,从而可以对静电进行吸附,从而减少静电对使用者带来的不适,抗静电层2的上表面与杀菌层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杀菌层3包括纳米银涂层和竹炭纤维颗粒,通过设置杀菌层3,且杀菌层3由纳米银涂层与竹炭纤维颗粒组合而成,且纳米银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竹炭纤维具有很好的吸水和除异味的功能,从而使得本装置的吸汗、抗菌和除异味效果较好,适合做成衣物进行售卖,杀菌层3的上表面与针织层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针织层4的上表面与耐拉层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耐拉层5包括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且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纵横交错编织在一起,通过设置耐拉层5,且耐拉层5为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纵横交错编织组成,通过聚乙烯纤维线和聚酰胺纤维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本装置的韧性和防拉效果,耐拉层5的上表面与耐磨层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耐磨层6为尼龙纤维,通过设置耐磨层6,且耐磨层6为尼龙纤维交错编织而成,使得耐磨层6可以对针织层4进行简单的保护,减少外力对针织层4造成的损害。针织层4包括多条第一纬线41,第一纬线41和第二纬线42交叉缠绕,第一纬线41与第二纬线42缠绕为麻花型,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缠绕为麻花型,通过将第一纬线41、第二纬线42、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交错缠绕而成,使得第一纬线41、第二纬线42、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使得本装置柔软性更高,第一纬线41与第二纬线42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一经线43,第一经线43与第二经线44交叉缠绕,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与第一纬线41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45粘接,第一纬线41和第二纬线42与第二经线44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45粘接,通过设置粘合剂45,使得粘合剂45可以对第一纬线41、第二纬线42、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之间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第一纬线41、第二纬线42、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高,使得本装置在受到外力的拉伸之下,也不会有抽丝的现象发生,即使在裁剪时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包括亲肤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亲肤层(1)的上表面与抗静电层(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抗静电层(2)的上表面与杀菌层(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杀菌层(3)的上表面与针织层(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针织层(4)的上表面与耐拉层(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耐拉层(5)的上表面与耐磨层(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n所述针织层(4)包括多条第一纬线(41),所述第一纬线(41)和第二纬线(42)交叉缠绕,所述第一纬线(41)与第二纬线(42)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一经线(43),所述第一经线(43)与第二经线(44)交叉缠绕,所述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与第一纬线(41)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45)粘接,所述第一纬线(41)和第二纬线(42)与第二经线(44)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45)粘接,所述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的上表面与耐拉层(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纬线(41)和第二纬线(42)的下表面与杀菌层(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勾丝型针织布,包括亲肤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亲肤层(1)的上表面与抗静电层(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抗静电层(2)的上表面与杀菌层(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杀菌层(3)的上表面与针织层(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针织层(4)的上表面与耐拉层(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耐拉层(5)的上表面与耐磨层(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针织层(4)包括多条第一纬线(41),所述第一纬线(41)和第二纬线(42)交叉缠绕,所述第一纬线(41)与第二纬线(42)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第一经线(43),所述第一经线(43)与第二经线(44)交叉缠绕,所述第一经线(43)和第二经线(44)与第一纬线(41)接触的地方通过粘合剂(45)粘接,所述第一纬线(41)和第二纬线(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天柱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新润织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