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旋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本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包括:主动轴组件、摩擦片、轴承组件、离合组件和从动轴组件;其中主动轴组件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控制从动轴组件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离合组件通过轴承组件对摩擦片施加相应作用力,以控制主动轴组件转动时与摩擦片之间摩擦力的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个轴承组件,通过轴承组件中轴承内的游隙,能够克服传统离合旋盖机构中弹簧弹力不可控、零件加工过程摩擦片偏移的问题,确保本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离合稳定可靠,能够实现从动轮的扭矩小于摩擦力时,从动轮就跟随主动轮进行一起转动,当从动轮的扭矩大于摩擦力时,从动轮停止但主动轮仍然继续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旋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旋盖机
,具体涉及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旋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旋盖机的离合旋盖部分是通过弹簧压紧摩擦片,通过摩擦力进行离合,在这过程中,不能保证弹簧的弹力每个点的受力是均匀的,弹簧平面不同点位能提供的推力不是一致的,这就导致主动轮在转一圈的过程中无法保证每个点位所能产生的摩擦力是一致的,并且零件的加工等问题会导致起离合作用时的摩擦力的时大时小,离合时的扭矩变得不可控、不恒定。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旋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旋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其包括:主动轴组件、摩擦片、轴承组件、离合组件和从动轴组件;其中所述主动轴组件转动以与摩擦片产生摩擦力,即主动轴组件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控制从动轴组件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离合组件通过轴承组件对摩擦片施加相应作用力,以控制主动轴组件转动时与摩擦片之间摩擦力的大小。进一步,所述主动轴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套装在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的主动轮;所述主动轮的一端面与摩擦片相连,所述主动轮的另一端面与轴承组件相连,即所述驱动电机控制电机轴转动,以带动主动轮转动与摩擦片产生摩擦力。进一步,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第一定位套和第二定位套;所述轴承通过第一定位套与主动轮相抵,所述轴承通过第二定位套与离合组件相抵;所述离合组件通过轴承将作用力传递至摩擦片。进一步,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调整螺母、弹簧套、安装在弹簧套内的弹簧;所述弹簧与第二定位套相抵;所述调整螺母适于调节弹簧套的位置,以切换弹簧套内弹簧姿态,即根据弹簧姿态对第二定位套施加相应作用力,以通过轴承将该作用力传递至摩擦片。进一步,所述从动轴组件包括:旋盖轴和安装在旋盖轴上的从动轮;所述从动轮跟随主动轮转动时,带动旋盖轴转动。进一步,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同步带相连。进一步,当摩擦力不小于从动轮的扭矩时,从动轮跟随主动轮转动。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装置,适于采用如上述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对瓶子进行旋盖。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的工作方法,其包括:通过主动轴组件转动以与摩擦片产生摩擦力,并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控制从动轴组件工作状态;由离合组件通过轴承组件对摩擦片施加相应作用力,以控制主动轴组件转动时与摩擦片之间摩擦力的大小。进一步,所述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的工作方法适于采用如上述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进行工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个轴承组件,通过轴承组件中轴承内的游隙,能够克服传统离合旋盖机构中弹簧弹力不可控、零件加工过程摩擦片偏移的问题,确保本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进行离合时,离合稳定可靠,能够实现从动轮的扭矩小于摩擦力时,从动轮就跟随主动轮进行一起转动,当从动轮的扭矩大于摩擦力时,从动轮停止但主动轮仍然继续转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的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的工作方法的流程图。图中:主动轴组件1、驱动电机11、电机111、减速器112、电机轴113、主动轮12;摩擦片2;轴承组件3、轴承31、第一定位套32、第二定位套33;离合组件4、调整螺母41、弹簧套42、弹簧43;从动轴组件5、旋盖轴51、从动轮5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的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轴承31离合旋盖机构,其包括:主动轴组件1、摩擦片2、轴承组件3、离合组件4和从动轴组件5;其中所述主动轴组件1转动以与摩擦片2产生摩擦力,即主动轴组件1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控制从动轴组件5工作状态;以及所述离合组件4通过轴承组件3对摩擦片2施加相应作用力,以控制主动轴组件1转动时与摩擦片2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轴组件1和从动轴组件5通过相应固定架进行安装。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通过增加一个轴承组件3,通过轴承组件3中轴承31内的游隙,能够克服传统离合旋盖机构中弹簧43弹力不可控、零件加工过程摩擦片2偏移的问题,确保本带轴承31离合旋盖机构进行离合时,离合稳定可靠,能够实现从动轮52的扭矩小于摩擦力时,从动轮52就跟随主动轮12进行一起转动,当从动轮52的扭矩大于摩擦力时,从动轮52停止但主动轮12仍然继续转动。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主动轴组件1包括:驱动电机11、套装在驱动电机11的电机轴113上的主动轮12;所述主动轮12的一端面与摩擦片2相连,所述主动轮12的另一端面与轴承组件3相连,即所述驱动电机11控制电机轴113转动,以带动主动轮12转动与摩擦片2产生摩擦力。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11包括:电机111、减速器112和电机轴113,减速器112起到对电机111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并通过电机轴113带动主动轮1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轴承组件3包括:轴承31、第一定位套32和第二定位套33;所述轴承31通过第一定位套32与主动轮12相抵,所述轴承31通过第二定位套33与离合组件4相抵;所述离合组件4通过轴承31将作用力传递至摩擦片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轴承31内的游隙,能够解决弹簧43弹力不可控、零件加工过程摩擦片2偏移的问题,通过轴承31能够使传递至摩擦片2的作用力均匀,从而使离合稳定可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合组件4包括:调整螺母41、弹簧套42、安装在弹簧套42内的弹簧43;所述弹簧43与第二定位套33相抵;所述调整螺母41适于调节弹簧套42的位置,以切换弹簧套42内弹簧43姿态,即根据弹簧43姿态对第二定位套33施加相应作用力,以通过轴承31将该作用力传递至摩擦片2。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动轴组件、摩擦片、轴承组件、离合组件和从动轴组件;其中/n所述主动轴组件转动以与摩擦片产生摩擦力,即/n主动轴组件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控制从动轴组件工作状态;以及/n所述离合组件通过轴承组件对摩擦片施加相应作用力,以控制主动轴组件转动时与摩擦片之间摩擦力的大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动轴组件、摩擦片、轴承组件、离合组件和从动轴组件;其中
所述主动轴组件转动以与摩擦片产生摩擦力,即
主动轴组件根据摩擦力的大小控制从动轴组件工作状态;以及
所述离合组件通过轴承组件对摩擦片施加相应作用力,以控制主动轴组件转动时与摩擦片之间摩擦力的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轴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套装在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的主动轮;
所述主动轮的一端面与摩擦片相连,所述主动轮的另一端面与轴承组件相连,即
所述驱动电机控制电机轴转动,以带动主动轮转动与摩擦片产生摩擦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承、第一定位套和第二定位套;
所述轴承通过第一定位套与主动轮相抵,所述轴承通过第二定位套与离合组件相抵;
所述离合组件通过轴承将作用力传递至摩擦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轴承离合旋盖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组件包括:调整螺母、弹簧套、安装在弹簧套内的弹簧;
所述弹簧与第二定位套相抵;
所述调整螺母适于调节弹簧套的位置,以切换弹簧套内弹簧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俊,袁光,房国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