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023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涉及医药技术领域,针对现有的药剂实际使用效果差,添加有激素类或抗生素类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对皮肤具有刺痛感,且功能单一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原料包括辅料和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占辅料的5~10%。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药剂完全采用草本类中药,无任何激素、抗生素类药物及色素、香精添加,绿色安全,一次性解决了皮肤痒、疼、水泡红肿、疤痕、细菌病毒传播等系列问题,且效果明显,只需涂抹一次即可,能够快速止疼、止痒、消肿,不留任何疤痕,且药剂为液体状态,使用方便,涂抹干燥后仅留下一层淡淡浅黄色药膜,不影响皮肤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
技术介绍
蚊子叮咬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蚊子叮咬后不仅造成叮咬部位瘙痒、疼痛、水肿进而红肿直至留下疤痕,而且容易造成疾病传播,尤其是婴幼儿、儿童更是深受其害。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与蚊子作斗争,主要措施是防止蚊子叮咬,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方法还是化学方法,都不能100%的防止蚊子叮咬,无论采取何种防范措施,每个人在夏秋季节都不可避免的因遭受蚊子叮咬而承受痛苦。近现代以来,为了解决蚊子叮咬后的痛苦,人类不断尝试,先后专利技术了花露水、风油精等产品,尤其是近年来,各类打着中药旗号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其止痒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如此,该类产品也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有产品存在以下问题及缺点:1、产品定位不明确,大部分产品界定的功能既驱蚊又止痒,同时还能解决系列皮肤问题,但实际使用效果差;2、产品往往打着中药的旗号,实际上添加的是激素类或抗生素类成分;3、大部分产品具有刺激性气味;4、大部分产品对皮肤具有刺痛感;5、大部分产品产品功能单一,仅仅具有止痒功效,无效果或效果不明显,蚊虫叮咬后需要反复涂抹才能有效,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为彻底解决人类遭受蚊虫叮后的痛点而产生,针对蚊虫叮咬后皮肤痒、疼、水泡红肿、疤痕、细菌病毒传播等系列问题,综合考虑使用者血型、肤质差异及蚊虫品种不同,科学组方,并借助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的一款绿色、安全、高效产品,力求全面解决蚊虫叮咬后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原料包括辅料和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占辅料的5~10%。进一步的,辅料为50~90%浓度医用酒精。进一步的,中药成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艾叶15~25%、薄荷10~20%、白芷5~10%、苦参5~10%、蒲公英5~10%、沙参5~10%、龙胆草5~10%、蛇床子5~10%、紫苏5~10%、百部5~10%。进一步的,中药成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艾叶20%、薄荷18%、白芷7%、苦参8%、蒲公英7%、沙参10%、龙胆草5%、蛇床子8%、紫苏8%、百部9%。进一步的,该药剂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处理: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每种中药,并对每种中药进行清洗、烘干、炮制和粉碎处理;S2、萃取:将预处理后的中药依次放入装有辅料的萃取槽中,在50~100摄氏度条件下搅拌30~60分钟,得到萃取产物。S3、过滤:将S2中的萃取产物用150~250目筛进行过滤处理,将萃取产物中的中药残渣过滤出,得到药液;S4、灭菌处理:采用巴氏杀菌装置对S3中得到的药液进行灭菌。S5、对S4中的灭菌后的药液进行罐装,并包装入库。进一步的,S1中,每种中药成分在称取、清洗和烘干后单独存放,烘干时的温度为45~65℃,粉碎后的药物过100~200目筛。进一步的,S2中,中药按照薄荷、苦参、白芷、沙参、蒲公英、艾叶、龙胆草、蛇床子、紫苏、百部的顺序依次加入萃取槽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的药剂完全采用草本类中药,无任何激素、抗生素类药物及色素、香精添加,绿色安全。2、本专利技术中的药剂针对蚊虫叮咬后各类症状综合组方,一次性解决了皮肤痒、疼、水泡红肿、疤痕、细菌病毒传播等系列问题,且效果明显,只需涂抹一次即可。3、本专利技术中的药剂全部采用中药组方,产品具有淡淡中药药香,无任何刺激性气味。4、本专利技术中的药剂全部采用中药组方,能够快速止疼、止痒,1~30秒内95%以上使用者不再瘙痒,涂抹后,叮咬部位不需要抓挠,对皮肤无任何刺痛感,如使用前患者的皮肤已经挠破,使用时有瞬间疼痛感,5-30秒内95%以上使用者不再疼痛。5、本专利技术中的药剂能够快速消肿,对蚊虫叮咬后留下的水肿、红肿等,涂抹本产品后5~10分钟开始消肿,95%以上使用者在20~60分钟内皮肤恢复原状,不留任何疤痕。6、本专利技术中的药剂现在生物技术加工,产品为液体状态,使用方便,涂抹后3~5秒干燥后仅留下一层淡淡浅黄色药膜,不影响皮肤美观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原料包括辅料和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占辅料的5%,辅料为60%浓度医用酒精,中药成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艾叶20%、薄荷15%、白芷10%、苦参8%、蒲公英6%、沙参7%、龙胆草8%、蛇床子6%、紫苏10%、百部10%。上述药剂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处理: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每种中药,并对每种中药进行清洗、烘干、炮制和粉碎处理,并单独存放,烘干时的温度为45℃,粉碎后的中药过100目筛;S2、萃取:将预处理后的中药按照薄荷、苦参、白芷、沙参、蒲公英、艾叶、龙胆草、蛇床子、紫苏、百部的顺序依次加入装有辅料的萃取槽中,在50摄氏度条件下搅拌30分钟,得到萃取产物。S3、过滤:将S2中的萃取产物用150目筛进行过滤处理,将萃取产物中的中药残渣过滤出,得到药液;S4、灭菌处理:采用巴氏杀菌装置对S3中得到的药液进行灭菌。S5、对S4中的灭菌后的药液进行罐装,并包装入库。实施例二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原料包括辅料和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占辅料的7%,辅料为70%浓度医用酒精,中药成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艾叶20%、薄荷18%、白芷7%、苦参8%、蒲公英7%、沙参10%、龙胆草5%、蛇床子8%、紫苏8%、百部9%。上述药剂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处理: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每种中药,并对每种中药进行清洗、烘干、炮制和粉碎处理,并单独存放,烘干时的温度为50℃,粉碎后的中药过140目筛;S2、萃取:将预处理后的中药按照薄荷、苦参、白芷、沙参、蒲公英、艾叶、龙胆草、蛇床子、紫苏、百部的顺序依次加入装有辅料的萃取槽中,在80摄氏度条件下搅拌50分钟,得到萃取产物。S3、过滤:将S2中的萃取产物用200目筛进行过滤处理,将萃取产物中的中药残渣过滤出,得到药液;S4、灭菌处理:采用巴氏杀菌装置对S3中得到的药液进行灭菌。S5、对S4中的灭菌后的药液进行罐装,并包装入库。实施例三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原料包括辅料和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占辅料的6%,辅料为70%浓度医用酒精,中药成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艾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辅料和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占辅料的5~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其特征在于,原料包括辅料和中药成分,中药成分占辅料的5~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其特征在于,辅料为50~90%浓度医用酒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其特征在于,中药成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艾叶15~25%、薄荷10~20%、白芷5~10%、苦参5~10%、蒲公英5~10%、沙参5~10%、龙胆草5~10%、蛇床子5~10%、紫苏5~10%、百部5~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其特征在于,中药成分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艾叶20%、薄荷18%、白芷7%、苦参8%、蒲公英7%、沙参10%、龙胆草5%、蛇床子8%、紫苏8%、百部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蚊虫叮咬引起的皮肤病及细菌病毒的药剂,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超李亚伟杨自明
申请(专利权)人:本草堂山东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