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95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解决现有取出膀胱肿瘤组织的方法,存在效率低、标本易残留;或者手术时间较长使手术风险增大的问题。该吸引钳包括钳体、网篮、设置在钳体尾端的手柄部,手柄部包括固定手柄和与活动手柄;网篮由至少三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构成,网篮内每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内表面前端均设有多个倒刺;钳体内沿轴向设有至少三个圆周均布的导引通道,且导引通道的数量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每个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后端穿过钳体上与其对应的导引通道后与活动手柄相连;钳体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通道,负压吸引通道的一端开口于钳体前端端面,另一端开口于钳体后端或者后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手术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
技术介绍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既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重要诊断方法,同时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发展迅速,各类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电切,等离子,激光等)发展迅速,手术要求切除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必须完全取出,特别是近年来主张整块切除肿瘤并将标本一次性完整取出。目前临床上取出上述标本的方法包括以下两种:第一种,利用膀胱肿瘤切除器械的冲洗水流被动冲出;第二种,采用普通异物钳钳夹取出,普通异物钳一般用于泌尿腔道钳取和清除异物时使用。通常情况下,临床实际操作中,标本为大量的膀胱肿瘤组织碎块,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手术冲洗水流取出标本,效率较低,标本存在残留的可能性较大;2、普通异物钳每次只能取出一块组织碎块,所有组织碎块取出,一般需多次甚至数十次进出工作通道,取出效率较低且明显延长手术时间,使患者麻醉风险或手术风险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取出膀胱肿瘤组织(标本)的方法,存在效率低、标本易残留;或者效率低,手术时间较长使手术风险增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包括钳体、网篮、设置在钳体尾端的手柄部,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手柄部包括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通过铰接相连,固定手柄与钳体固连;所述网篮由至少三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构成,网篮内每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内表面前端均设有多个倒刺;所述钳体内沿轴向设有至少三个圆周均布的导引通道,且导引通道的数量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每个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后端穿过钳体上与其对应的导引通道后与活动手柄相连;所述钳体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通道,负压吸引通道的一端开口于钳体前端端面,另一端开口于钳体后端或者后部。进一步地,钳体为中空套管结构,所述导引通道为中空套管内壁沿轴向开设的导引槽。进一步地,所述导引槽的槽壁与槽底夹角为锐角。进一步地,导引通道包括相贯通的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容置槽和倒刺容置槽,使得扁平状弹性金属带设置在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容置槽内,倒刺设置在倒刺容置槽内。进一步地,不同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倒刺相互错位设置,使得倒刺之间互不干扰。进一步地,所述扁平状弹性金属带为四根。进一步地,所有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张开后,相对位置的两个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最大间距为25mm,相邻位置的两个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的最大间距为15mm。进一步地,每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上的倒刺为三个。进一步地,所述钳体的外径为2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本专利技术吸引钳在金属带内表面前端设置倒刺,防止已经进入网篮的标本组织再次逃逸;将网篮的金属丝设计为扁平状,以及在钳体上设置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相适应的导引通道,导引通道给金属带的移动提供导向作用,使扁平状弹性金属带上的倒刺位于内表面,避免金属带由于扭转对网篮外侧正常组织的损伤;本专利技术吸引钳通过与钳体后端(负压吸引通道)连接的负压吸引器,将软组织标本顺着水流方向被迅速吸附至网篮内,由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内表面前端的倒刺有效防止组织标本的掉落;负压吸引器持续将需要取出的软组织碎块吸附至网篮,通过手柄部的捏合动作转化为关闭网篮,使网篮对软组织标本有捏合固定作用,防止标本随水流滑脱,最后随吸引钳的移出将所吸附的标本一并取出体外,可一次性高效地将软组织标本取出。2、本专利技术导引通道包括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容置槽和倒刺容置槽,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和倒刺分别位于与其对应的容置槽内,使得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往复运动过程中,不会对倒刺产生影响。3、为了便于加工导引通道,本专利技术钳体为中空套管结构,在套管内壁加工导引槽,导引槽即为导引通道。4、为了防止扁平状弹性金属带从导引槽中滑落,将导引槽的槽壁与槽底夹角为锐角。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结构示意图(未示出倒刺);图2是本专利技术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中网篮前端局部示意图(软组织标本被吸附至网篮内);图3是本专利技术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实施例一中钳体的径向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中钳体前端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配合处示意图(只示出两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与两个导引通道);图5是本专利技术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实施例二中钳体的径向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实施例三中钳体的径向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实施例四中钳体的径向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1-网篮,11-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2-倒刺,2-钳体,21-导引通道,211-扁平状弹性金属带容置槽,212-倒刺容置槽,22-负压吸引通道,31-固定手柄,32-活动手柄,4-软组织标本。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包括钳体2、网篮1、设置在钳体2尾端的手柄部;该吸引钳特别是针对整块切除组织标本,有助于一次性取出,同时,提高术中标本取出效率,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麻醉及手术风险。手柄部包括固定手柄31和活动手柄32,固定手柄31和活动手柄32通过铰轴销相连,固定手柄31固定于钳体2上;如图2所示,网篮1包括四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每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内表面前端均设有倒刺12;不同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倒刺12应该是互不干扰的;钳体2内沿轴向设有四个圆周均布的导引通道,为了便于加工导引通道,如图1和图3所示,钳体2为中空套管结构,导引通道21为开设在中空套管内壁的导引槽,中空套管内壁沿轴向设有四个圆周均布的导引槽,且导引槽的数量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每个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后端穿过中空套管上与其对应的导引槽后与活动手柄32相连;中空套管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通道22,负压吸引通道22的一端开口于钳体2前端端面,另一端开口于钳体2后端并与负压吸引器连接。本实施例网篮1的独特设计:首先,在金属丝内表面前端加装(焊接)倒刺12,每根金属丝上加装倒刺1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倒刺12均匀排布,其目的是防止已经进入网篮1的标本组织再次逃逸;其次,临床上常见的网篮1由圆柱状的金属丝构成,其特点是金属丝的同轴可扭转性,常规情况下其同轴扭转并不会对操作造成明显影响。但在金属丝上加装倒刺12,由于同轴扭转性,存在金属丝的倒刺12扭转至网篮1整体的外侧,对人体的其他正常组织造成损伤。为了避免金属丝发生扭转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本实施例将金属丝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包括钳体(2)、网篮(1)、设置在钳体(2)尾端的手柄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包括固定手柄(31)和活动手柄(32),固定手柄(31)和活动手柄(32)通过铰接相连,固定手柄(31)与钳体(2)固连;/n所述网篮(1)由至少三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构成,网篮(1)内每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内表面均设有多个倒刺(12);/n所述钳体(2)内沿轴向设有至少三个圆周均布的导引通道(21),且导引通道(21)的数量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n每个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后端穿过钳体(2)上与其对应的导引通道(21)后与活动手柄(32)相连;/n所述钳体(2)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通道(22),负压吸引通道(22)的一端开口于钳体(2)前端端面,另一端开口于钳体(2)后端或者后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包括钳体(2)、网篮(1)、设置在钳体(2)尾端的手柄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包括固定手柄(31)和活动手柄(32),固定手柄(31)和活动手柄(32)通过铰接相连,固定手柄(31)与钳体(2)固连;
所述网篮(1)由至少三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构成,网篮(1)内每根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内表面均设有多个倒刺(12);
所述钳体(2)内沿轴向设有至少三个圆周均布的导引通道(21),且导引通道(21)的数量与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
每个扁平状弹性金属带(11)的后端穿过钳体(2)上与其对应的导引通道(21)后与活动手柄(32)相连;
所述钳体(2)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引通道(22),负压吸引通道(22)的一端开口于钳体(2)前端端面,另一端开口于钳体(2)后端或者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软组织标本的伞状负压吸引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体(2)为中空套管结构,所述导引通道(21)为中空套管内壁沿轴向开设的导引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软组织标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开杰贺大林李磊李涛姜大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