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包括反应釜体、反应釜盖、换能管、制冷压缩机、制冷风扇及冷凝器,其中:所述反应釜体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反应釜体顶部设置有反应釜盖,所述反应釜体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换能管可呈螺旋状盘绕所述反应釜体外壁设置且所述换能管为中空长方形扁平状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制冷压缩机及换能管的设置且将换能管设置为长方形扁平状盘绕反应釜体呈螺旋状设置使得可在微波反应结束后,可对反应釜体内外温度进行快速降温,达到快速制冷的目的并且可对反应釜体内部热量进行快速均匀降温,不会出现热量堆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
本技术属于化学反应仪器
,具体涉及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
技术介绍
化学反应往往需要加热或者高温、高压,传统的加热方法都是用热传导和热对流的方式,但此法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反应收率和选择性也不高,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增加反应收率、简化后处理过程、改善反应的选择性、提高生产效率已经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且由于当前环境保护的需要,常规反应釜所需的蒸汽锅炉的安装越来越少,汽加热反应釜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微波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内部加热、快速加热、选择性加热和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化学反应速度,产生比常规加热法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效率(最高可提高1240倍),已在化学化工、材料、石油、冶金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范的应用。目前科研、生产都对微波化学反应装置有着更高的实用性需求,但是由于微波具有内部加热、快速加热的特性,使得微波化学反应装置在微波加热后不能快速降温且由于物料的堆积与重叠物料内部热量容易堆积,使用传统的自然冷却方式达不到快速均匀降温的效果且不能对物料进行超低温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包括反应釜体、反应釜盖、换能管、制冷压缩机、制冷风扇及冷凝器,其中:所述反应釜体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反应釜体顶部设置有反应釜盖;所述反应釜体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换能管可呈螺旋状盘绕所述反应釜体外壁设置且所述换能管为中空长方形扁平状设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冷端紧贴反应釜体设置热端与换能管管壁贴合设置;所述反应釜体左侧设置有制冷压缩机且所述制冷压缩机前方设置有制冷风扇;所述制冷风扇底部设置有固定支架且所述制冷风扇设置于冷凝器后方;所述换能管、冷凝器、制冷风扇及制冷压缩机之间固定连接形成冷却回路;所述冷凝器由壳体、冷凝管及散热片组成;所述壳体为中空腔体结构且所述壳体为前端敞口后端开口结构;所述壳体中空腔体处阵列设置有散热片且所述冷凝管呈“S”状盘设于壳体内部中空腔体处。优选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螺旋阵列设置于反应釜体外壁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之间串联设置。优选的,所述冷凝管部分超出壳体左右两侧设置且所述壳体后端开口处与制冷风扇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反应釜盖中心位置贯穿设有进气管且所述反应釜体底部贯穿设有棒式温度传感器。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体的底部下方设置有微波发生器且所述微波发生器的输出端设置有波导管。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体底部轴心处贯穿釜体设置有用于微波导入釜腔内的波导管。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体为金属材质且所述换能管及冷凝管为铜管。优选的,所述微波发生器上设置有插头座。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1、通过采用制冷压缩机及换能管的设置且将换能管设置为长方形扁平状盘绕反应釜体呈螺旋状设置使得可在微波反应结束后,对反应釜体内外温度进行快速降温,达到快速制冷的目的。2、通过在反应釜体上串联设置半导体制冷片且将半导体制冷片螺旋阵列设置,使得半导体制冷片与换能管可同时对反应釜体进行降温,达到对反应釜体内部物料进行超低温制冷及超低温处理的效果。3、串联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与制冷压缩机及换能管可以灵活切换使用,当需要对反应釜体内部物料进行快速降温时,单独使用制冷压缩机及换能管即可,当需要对反应釜体内部物料进行超低温制冷及超低温处理时,可同时使用串联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与制冷压缩机及换能管,使其协同作用,达到对反应釜体内部物料进行超低温制冷及超低温处理的效果。4、通过将半导体制冷片螺旋阵列设置于反应釜体外壁且半导体制冷片热端与换能管管壁贴合,使得可对反应釜体内部热量进行快速均匀降温,不会出现热量堆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半导体制冷片的布置图;图4为本技术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冷凝器的正视图。图中:1-反应釜体,2-反应釜盖,3-换能管,4-制冷压缩机,5-制冷风扇,6-冷凝器,7-安装孔,8-半导体制冷片,9-冷却回路,10-壳体,11-冷凝管,12-散热片,13-开口,14-进气管,15-棒式温度传感器,16-微波发生器,17-波导管,18-插头座,19-固定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中所示的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包括反应釜体1、反应釜盖2、换能管3、制冷压缩机4、制冷风扇5及冷凝器6,其中:所述反应釜体1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反应釜体1顶部设置有反应釜盖2;所述反应釜体1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孔7且所述安装孔7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8;所述换能管3可呈螺旋状盘绕所述反应釜体1外壁设置且所述换能管3为中空长方形扁平状设置,通过将换能管3设置为长方形扁平状可增大换能管3与反应釜体1外壁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8冷端紧贴反应釜体1设置热端与换能管3管壁贴合设置,半导体制冷片8冷端通过紧贴反应釜体1可对反应釜体1快速降温,而换能管3可将半导体制冷片8热端热量快速带走,使半导体制冷片8可对反应釜体1持续降温;所述反应釜体1左侧设置有制冷压缩机4且所述制冷压缩机4前方设置有制冷风扇5;所述制冷风扇5底部设置有固定支架19且所述制冷风扇5设置于冷凝器6后方;所述换能管3、冷凝器6、制冷风扇5及制冷压缩机4之间固定连接形成冷却回路9且所述冷却回路9循环流动有制冷剂,可对半导体制冷片8热端及反应釜体1进行快速及持续降温;所述冷凝器6由壳体10、冷凝管11及散热片12组成,散热片12可带走冷凝管11内部热量,使冷凝管11内部气态制冷剂凝结;所述壳体10为中空腔体结构且所述壳体10为前端敞口后端开口13结构,通过设置在冷凝器6后方的制冷风扇5,风力从开口13吹入,经过散热片12后,从壳体10前端敞口处吹出,使冷凝管11内部气态制冷剂快速凝结;所述壳体10中空腔体处阵列设置有散热片12且所述冷凝管11呈“S”状盘设于壳体10内部中空腔体处。具体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8螺旋阵列设置于反应釜体1外壁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8之间串联设置,串联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8可与外部电源连接,且通过将半导体制冷片8螺旋阵列设置于反应釜体1外壁,可对反应釜体1内部热量进行快速均匀降温,不会出现热量堆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包括反应釜体(1)、反应釜盖(2)、换能管(3)、制冷压缩机(4)、制冷风扇(5)及冷凝器(6),其特征在于:/n所述反应釜体(1)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反应釜体(1)顶部设置有反应釜盖(2);/n所述反应釜体(1)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孔(7)且所述安装孔(7)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8);/n所述换能管(3)呈螺旋状盘绕所述反应釜体(1)外壁设置且所述换能管(3)为中空长方形扁平状设置;/n所述半导体制冷片(8)冷端紧贴反应釜体(1)设置热端与换能管(3)管壁贴合设置;/n所述反应釜体(1)左侧设置有制冷压缩机(4)且所述制冷压缩机(4)前方设置有制冷风扇(5);/n所述制冷风扇(5)底部设置有固定支架(19)且所述制冷风扇(5)设置于冷凝器(6)后方;/n所述换能管(3)、冷凝器(6)、制冷风扇(5)及制冷压缩机(4)之间固定连接形成冷却回路(9);/n所述冷凝器(6)由壳体(10)、冷凝管(11)及散热片(12)组成;/n所述壳体(10)为中空腔体结构且所述壳体(10)为前端敞口后端开口(13)结构;/n所述壳体(10)中空腔体处阵列设置有散热片(12)且所述冷凝管(11)呈“S”状盘设于壳体(10)内部中空腔体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级微波快速制冷结构,包括反应釜体(1)、反应釜盖(2)、换能管(3)、制冷压缩机(4)、制冷风扇(5)及冷凝器(6),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釜体(1)为中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反应釜体(1)顶部设置有反应釜盖(2);
所述反应釜体(1)外壁上设置有安装孔(7)且所述安装孔(7)内部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8);
所述换能管(3)呈螺旋状盘绕所述反应釜体(1)外壁设置且所述换能管(3)为中空长方形扁平状设置;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8)冷端紧贴反应釜体(1)设置热端与换能管(3)管壁贴合设置;
所述反应釜体(1)左侧设置有制冷压缩机(4)且所述制冷压缩机(4)前方设置有制冷风扇(5);
所述制冷风扇(5)底部设置有固定支架(19)且所述制冷风扇(5)设置于冷凝器(6)后方;
所述换能管(3)、冷凝器(6)、制冷风扇(5)及制冷压缩机(4)之间固定连接形成冷却回路(9);
所述冷凝器(6)由壳体(10)、冷凝管(11)及散热片(12)组成;
所述壳体(10)为中空腔体结构且所述壳体(10)为前端敞口后端开口(13)结构;
所述壳体(10)中空腔体处阵列设置有散热片(12)且所述冷凝管(11)呈“S”状盘设于壳体(10)内部中空腔体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大明,高文华,王雪,于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先欧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