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902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包括釜体和缓流机构,所述釜体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竖直设置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料管道,所述进料管道的内壁下部在安装螺槽下方设置有缓流机构。流体物料从进料管道上方进入,落入至限位板,限位板受到流体物料的压力向下转动倾斜,流向前侧的流体物料先流入缓冲槽,随着流体物料在缓冲槽的积累,流体物料流动至调节挡板,调节挡板受到流体物料的压力向下转动倾斜,使流体物料流动至釜体内,流体物料经过限位板、缓冲槽、调节挡板的缓冲阻挡再进入釜体中,使得其能够以缓慢柔和的状态流动入釜体,而不是同时落入釜体中,从而减少加入质量重且难溶的流体助剂混合时引起的浑浊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
本技术属于反应釜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
技术介绍
润滑油的生产过程中,需经过多道辅料的加料混合工序,将各类辅料助剂与基体油混合均匀为一体,各种辅料助剂的物化性能均不相同,如有粘度较大的增稠剂、质地轻的流平剂,各种辅料助剂的加入方式有所差异,其中,针对于质量重且难溶的流体助剂,其混合时不能同时投入所需量,一次性同时投入会导致混合物料产生大量浑浊,且易引起其他已相溶的物料析出,导致混合均匀的用时增加,所以其加入需以缓慢流入的方式进入混合釜中,以逐步少量加入的方式与基体油混合,从而保证混合均匀且混合使用时间少,但现有的润滑油生产线多数为多个连续且相连通的组合反应釜,混合釜的进料口多数为直筒型管道,使得这类流体助剂的缓慢流入难以控制,这类流体助剂经直筒型管道直接落入混合釜,与混合釜内物料混合,易产生浑浊现象,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溶解待溶物,不能够以缓慢柔和流入的方式进行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包括釜体(1)和缓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竖直设置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料管道(2),所述进料管道(2)的内壁上部设置有安装螺槽(3),所述安装螺槽(3)的内壁上设置有相嵌合的密封胶环(4),所述进料管道(2)的内壁下部在安装螺槽(3)下方设置有缓流机构,所述缓流机构包括缓冲槽(5)、第一转轴(6)、第二转轴(7)、第一复位弹簧(8)、第二复位弹簧(9)、限位板(10)、调节挡板(11),其中,所述第一转轴(6)嵌入设置在进料管道(2)内向侧的内壁上且可绕自身轴心线转动,所述第一转轴(6)上连接有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板(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包括釜体(1)和缓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的顶端一侧开设有竖直设置且与其内部相连通的进料管道(2),所述进料管道(2)的内壁上部设置有安装螺槽(3),所述安装螺槽(3)的内壁上设置有相嵌合的密封胶环(4),所述进料管道(2)的内壁下部在安装螺槽(3)下方设置有缓流机构,所述缓流机构包括缓冲槽(5)、第一转轴(6)、第二转轴(7)、第一复位弹簧(8)、第二复位弹簧(9)、限位板(10)、调节挡板(11),其中,所述第一转轴(6)嵌入设置在进料管道(2)内向侧的内壁上且可绕自身轴心线转动,所述第一转轴(6)上连接有限位板(10),所述限位板(10)的底壁与进料管道(2)内壁之间通过第一复位弹簧(8)连接,所述进料管道(2)的内壁在第一转轴(6)对向处下方设置有缓冲槽(5),所述进料管道(2)的壁面在缓冲槽(5)下方嵌入设置有第二转轴(7),所述第二转轴(7)可绕自身轴心线转动,所述第二转轴(7)上连接有调节挡板(11),所述调节挡板(11)的底壁与进料管道(2)内壁之间通过第二复位弹簧(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6)与第二转轴(7)相平行对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润滑油混合釜的进料口缓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弹簧(8)处于自然复位状态时,所述限位板(10)的顶壁前端与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达摩润滑油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