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炒菜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0535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炒菜铲,包括连接部、第一炒菜部、第二炒菜部,所述连接部位于炒菜铲的中部,所述连接部与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炒菜部与第二炒菜部沿连接部中心两侧设置,第一炒菜部包括流道状挡边,所述流道状挡边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均为向内开口的U型结构;第二炒菜部设置高挡面和低铲面,流道状挡边具有向中心推动、铲起和翻滚菜料的作用;在流道状挡边转动时,流道状挡边的外侧面与容器壁间形成没有菜料的空间,容器上层菜料可以落入这个空间内,因此通过第一炒菜部和第二炒菜部的共同作用,菜料可以自然翻滚,上层菜料能够进入下层空间,实现了普通家用炒锅的功能,解决了菜料自动翻滚、爆炒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炒菜铲
本技术属于食物处理机
,涉及一种炒菜工具,特别是一种炒菜铲。
技术介绍
家用或企业用炒菜机中,均设置有起搅拌作用的炒菜铲,但现有技术中,除企业用炒菜机中设计有两个传动机构,炒菜效果稍好一些外,其它的炒菜机中的炒菜铲均设有一个传动装置,只具有向内或向外推动或铲起菜料的作用,无论它的炒菜铲是上置传动还是下置传动,极少有翻动菜料的动作,因此这种炒菜机只具有单面炒菜的效果,而不能实现普通家用炒锅的爆炒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炒菜铲,它对称设置有向中心推动菜料的流道状挡边的第一炒菜部和向外推动菜料的第二炒菜部,第一炒菜部具有向中心推动、铲起和翻滚菜料的作用,实现了普通家用炒锅的功能,解决了自动炒菜使菜料翻滚、实现爆炒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炒菜铲,包括连接部、第一炒菜部、第二炒菜部,所述连接部位于炒菜铲的中部;所述第一炒菜部与第二炒菜部沿连接部中心两侧设置,第一炒菜部包括流道状挡边,所述流道状挡边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出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炒菜铲,包括连接部、第一炒菜部、第二炒菜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位于炒菜铲的中部;所述第一炒菜部与第二炒菜部沿连接部中心两侧设置,第一炒菜部包括流道状挡边,所述流道状挡边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为向内开口的U型结构;所述进料口与出料口用曲面顺滑连接,第二炒菜部设置高挡面和低铲面,所述高挡面、低铲面从内向外顺沿向后倾斜,分别形成顺滑曲面,高档边位于低铲面的上方,与低铲面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炒菜铲,包括连接部、第一炒菜部、第二炒菜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位于炒菜铲的中部;所述第一炒菜部与第二炒菜部沿连接部中心两侧设置,第一炒菜部包括流道状挡边,所述流道状挡边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为向内开口的U型结构;所述进料口与出料口用曲面顺滑连接,第二炒菜部设置高挡面和低铲面,所述高挡面、低铲面从内向外顺沿向后倾斜,分别形成顺滑曲面,高档边位于低铲面的上方,与低铲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菜铲,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设有下边线一、外侧边线一和上边线,所述下边线一和外侧边线一分别与加热加热容器底边和侧壁留有间隙,所述间隙为1mm~3mm,进料口内侧壁前端设置有进料斜面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菜铲,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设有下边线二、外侧边线二,所述下边线二高于下边线一,所述下边线二与外侧边线二顺滑过渡连接,所述外侧边线二径向位置远端小于外侧边线一径向位置远端,所述外侧边线二的高点高于上边线的高点,出料口内侧壁设置有出料斜面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菜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挡面内侧与连接部固定连接,高挡面外侧边线位于低档面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所述高挡面的作用是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洪彪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厨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