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0373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1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包括外培育盆,外培育盆的盆中安装有内培育盆,外培育盆的内壁与内培育盆的外壁之间形成排气内腔,内培育盆中放置有养料,内培育盆的侧壁上开设有换气孔,浇灌横管的一端贯穿内培育盆并延伸到排气内腔中,浇灌横管位于排气内腔中的一端与进液管连接,浇灌横管上隔段开设有出水孔,浇灌横管上套设有防堵网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培育装置可以实现快速排水、透气性好,可以将内部的潮湿排出,同时可以实现均匀浇灌,根部防虫效果好,可以有效防止烂根现象,保证了水晶杨梅幼苗的良好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
本技术涉及植物培育
,具体为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杨梅属于杨梅科杨梅属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又称圣生梅、白蒂梅、树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树皮灰色,老时纵向浅裂;树冠圆球形,小枝及芽无毛,皮孔通常少而不显著,幼嫩时仅被圆形而盾状着生的腺体,水晶杨梅为杨梅的一种,水晶杨梅幼苗的种植常在种植盆中进行,现有的水晶杨梅幼苗用种植盆种植时,因为种植盆的透气性较差,对于种植盆中的养料容易因为浇水过多而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从而使得杨梅幼苗很容易发生烂根现象,同时幼苗根部若发生虫害,也会出现烂根现象,从而影响杨梅幼苗的生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包括外培育盆,所述外培育盆的盆中安装有内培育盆,所述外培育盆的内壁与内培育盆的外壁之间形成排气内腔,所述内培育盆的内壁上铺设有一层垫网,所述内培育盆中放置有养料,所述内培育盆的侧壁上开设有换气孔,所述内培育盆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孔,所述外培育盆的底侧中部设置有向上的凹槽,所述外培育盆的底部位于凹槽的两侧均卡接安装有接水座,所述凹槽的两侧低处均开设有排水槽,所述内培育盆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弧形管,所述弧形管的两端均为封闭端,所述弧形管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在内培育盆的内壁上,所述内培育盆的一侧中部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贯穿内培育盆并延伸到排气内腔中,所述排气内腔的上端通过安装螺栓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排风口处连接有进风软管,所述进风软管远离排风口的一端连接有二通管,所述二通管的另一管口与连接管密封连接,所述外培育盆的一侧上端安装有储液槽,所述储液槽的上端封堵有上盖,所述储液槽的底部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远离储液槽的一端贯穿外培育盆并延伸到排气内腔中,所述进液管上安装有进液管阀,所述内培育盆的内部边侧横插有浇灌横管,所述浇灌横管的一端贯穿内培育盆并延伸到排气内腔中,所述浇灌横管位于排气内腔中的一端与进液管连接,所述浇灌横管上隔段开设有出水孔,所述浇灌横管上套设有防堵网套。优选的,所述外培育盆的一侧壁下端焊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上表面呈“L”形状设置,所述内培育盆的下端一侧放置在“L”形表面的平直段上。优选的,所述外培育盆的另一侧壁下端焊接有定位座,定位座的上端开设有插槽,所述内培育盆的一侧壁下端焊接有插块,所述插块插接在插槽中并通过锁紧机构固定。优选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套管,所述外培育盆的侧壁上开设有圆孔,所述套管插设并焊接在该圆孔中,所述套管中横向贯穿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上位于套管内的一端套设固定有套环,所述套管内远离套环的一端焊接有限位板,且限位板的中部开设有用于定位杆活动穿过的预留孔。优选的,所述套环与限位板之间连接有弹簧,且弹簧套设在定位杆的外侧,所述定位杆位于外培育盆外部的一端焊接有拉环,所述插块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贯穿定位座并插接在定位槽中。优选的,所述进液管与浇灌横管之间通过丝扣固定连接,所述丝扣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在内培育盆的底部设置漏水孔,当养料中浇灌的水较多时,可以从漏水孔排出,并通过排水槽排到接水座中,接水座可定期拆卸将水清理,避免养料中水分过多积累;2.通过设置内培育盆和外培育盆,内培育盆和外培育盆之间形成用于透气的排气内腔,在内培育盆的盆壁侧边开设换气孔,采用垫网兜住养料,使得养料不会漏出的同时,可以使得内培育盆具备很好的透气性,将内部的潮湿排出;3.通过设置横插在养料中的浇灌横管,可通过在储液槽中加入稀释的除虫剂或水,可从浇灌横管上的各个出水孔溢出,直接对幼苗的根部进行浇灌,浇灌的除虫剂可以对根部进行杀虫,避免幼苗根部遭受虫害而发生烂根现象,同时浇灌更加均匀;4.通过设置风机,当养料中发生潮湿无法快速清除时,可开启风机,使得各个分管出风,对养料中的潮湿进行快速干燥,避免幼苗根部因长期处于潮湿而发生烂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内培育盆1、外培育盆2、排气内腔3、养料4、垫网5、换气孔6、漏水孔7、风机8、安装螺栓9、进风软管10、二通管11、连接管12、接水座13、卡槽14、排水槽15、鹅卵石16、支撑块17、储液槽18、上盖19、进液管20、进液管阀21、丝扣22、浇灌横管23、防堵网套24、插块25、定位座26、插槽27、定位槽28、锁紧机构29、套管291、定位杆292、套环293、限位板294、弹簧295、拉环296、弧形管30、分管31、金属网罩32、固定杆33、操作口3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包括外培育盆2,外培育盆2的盆中安装有内培育盆1,外培育盆2的一侧壁下端焊接有支撑块17,支撑块17的上表面呈“L”形状设置,内培育盆1的下端一侧放置在“L”形表面的平直段上,外培育盆2的另一侧壁下端焊接有定位座26,定位座26的上端开设有插槽27,内培育盆1的一侧壁下端焊接有插块25,插块25插接在插槽27中并通过锁紧机构29固定,锁紧机构29包括套管291,外培育盆2的侧壁上开设有圆孔,套管291插设并焊接在该圆孔中,套管291中横向贯穿有定位杆292,定位杆292上位于套管291内的一端套设固定有套环293,套管291内远离套环293的一端焊接有限位板294,且限位板294的中部开设有用于定位杆292活动穿过的预留孔,套环293与限位板294之间连接有弹簧295,且弹簧295套设在定位杆292的外侧,定位杆292位于外培育盆2外部的一端焊接有拉环296,插块25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28,定位杆292的另一端贯穿定位座26并插接在定位槽28中,外培育盆2的内壁与内培育盆1的外壁之间形成排气内腔3;内培育盆1的内壁上铺设有一层垫网5,内培育盆1中放置有养料4,内培育盆1的侧壁上开设有换气孔6,内培育盆1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孔7,外培育盆2的底侧中部设置有向上的凹槽,外培育盆2的底部位于凹槽的两侧均卡接安装有接水座13,凹槽的两侧低处均开设有排水槽15,内培育盆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弧形管30,弧形管30的两端均为封闭端,弧形管30通过固定杆33固定连接在内培育盆1的内壁上,内培育盆1的一侧中部连接有连接管12,连接管12贯穿内培育盆1并延伸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包括外培育盆(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培育盆(2)的盆中安装有内培育盆(1),所述外培育盆(2)的内壁与内培育盆(1)的外壁之间形成排气内腔(3),所述内培育盆(1)的内壁上铺设有一层垫网(5),所述内培育盆(1)中放置有养料(4),所述内培育盆(1)的侧壁上开设有换气孔(6),所述内培育盆(1)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孔(7),所述外培育盆(2)的底侧中部设置有向上的凹槽,所述外培育盆(2)的底部位于凹槽的两侧均卡接安装有接水座(13),所述凹槽的两侧低处均开设有排水槽(15),所述内培育盆(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弧形管(30),所述弧形管(30)的两端均为封闭端,所述弧形管(30)通过固定杆(33)固定连接在内培育盆(1)的内壁上,所述内培育盆(1)的一侧中部连接有连接管(12),所述连接管(12)贯穿内培育盆(1)并延伸到排气内腔(3)中,所述排气内腔(3)的上端通过安装螺栓(9)固定安装有风机(8),所述风机(8)的排风口处连接有进风软管(10),所述进风软管(10)远离排风口的一端连接有二通管(11),所述二通管(11)的另一管口与连接管(12)密封连接,所述外培育盆(2)的一侧上端安装有储液槽(18),所述储液槽(18)的上端封堵有上盖(19),所述储液槽(18)的底部连接有进液管(20),所述进液管(20)远离储液槽(18)的一端贯穿外培育盆(2)并延伸到排气内腔(3)中,所述进液管(20)上安装有进液管阀(21),所述内培育盆(1)的内部边侧横插有浇灌横管(23),所述浇灌横管(23)的一端贯穿内培育盆(1)并延伸到排气内腔(3)中,所述浇灌横管(23)位于排气内腔(3)中的一端与进液管(20)连接,所述浇灌横管(23)上隔段开设有出水孔,所述浇灌横管(23)上套设有防堵网套(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晶杨梅防烂根培育装置,包括外培育盆(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培育盆(2)的盆中安装有内培育盆(1),所述外培育盆(2)的内壁与内培育盆(1)的外壁之间形成排气内腔(3),所述内培育盆(1)的内壁上铺设有一层垫网(5),所述内培育盆(1)中放置有养料(4),所述内培育盆(1)的侧壁上开设有换气孔(6),所述内培育盆(1)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孔(7),所述外培育盆(2)的底侧中部设置有向上的凹槽,所述外培育盆(2)的底部位于凹槽的两侧均卡接安装有接水座(13),所述凹槽的两侧低处均开设有排水槽(15),所述内培育盆(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弧形管(30),所述弧形管(30)的两端均为封闭端,所述弧形管(30)通过固定杆(33)固定连接在内培育盆(1)的内壁上,所述内培育盆(1)的一侧中部连接有连接管(12),所述连接管(12)贯穿内培育盆(1)并延伸到排气内腔(3)中,所述排气内腔(3)的上端通过安装螺栓(9)固定安装有风机(8),所述风机(8)的排风口处连接有进风软管(10),所述进风软管(10)远离排风口的一端连接有二通管(11),所述二通管(11)的另一管口与连接管(12)密封连接,所述外培育盆(2)的一侧上端安装有储液槽(18),所述储液槽(18)的上端封堵有上盖(19),所述储液槽(18)的底部连接有进液管(20),所述进液管(20)远离储液槽(18)的一端贯穿外培育盆(2)并延伸到排气内腔(3)中,所述进液管(20)上安装有进液管阀(21),所述内培育盆(1)的内部边侧横插有浇灌横管(23),所述浇灌横管(23)的一端贯穿内培育盆(1)并延伸到排气内腔(3)中,所述浇灌横管(23)位于排气内腔(3)中的一端与进液管(20)连接,所述浇灌横管(23)上隔段开设有出水孔,所述浇灌横管(23)上套设有防堵网套(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太原叶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都市森林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