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包括外屏蔽环和内屏蔽环,外屏蔽环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前压接段、中间定位段和后压接段,内屏蔽环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卡接接头、受压段和连接段,前压接段套接在受压段上,部分中间定位段套接在连接段上,其余部分中间定位段和后压接段套接在外护套层上,前压接段嵌压在受压段上,受压段嵌压在内护套层上,后压接段嵌压在外护套层上,前压接段的内径小于连接段的外径,后压接段的内径小于外护套层的外径,受压段的内径小于内护套层的外径,受压段外壁与前压接段内壁匹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消除电缆护套层穿透、破裂的问题,提高车用电缆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消除车用电缆对整车的电磁脉冲影响,因此常会设置屏蔽层,屏蔽层需要接地才能起作用,因此,在车用电缆的端部一般会压接屏蔽环,通常屏蔽环包括内环和外环,内环和外环重叠套接并将屏蔽层压接在中间,使内环与屏蔽层有效连接形成接地端子,但是车用电缆在使用和安装过程中,内环常常会被拉扯,导致屏蔽环与屏蔽层脱离,使电缆的屏蔽功能丧失。为了避免屏蔽环与屏蔽层脱离,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对屏蔽环进行紧压,利用模具将原本圆筒形的屏蔽环整体压成多棱柱形,使屏蔽环与电缆紧贴,然后用点压的方式将屏蔽环压接在电缆的外护套层和内护套层上,进一步加强屏蔽环与电缆的连接强度。但是采用这种点压的方式,存在诸多不良后果,点压的方式是指在屏蔽环的外侧面打上多个周向布置的凹点,凹点在屏蔽环的内侧面形成嵌入电缆的外护套层的凸点,这些凸点的插入深度比较深,容易发生护套层破坏的现象和导体变形的问题,因此该连接方式使得车用电缆的质量变得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消除电缆护套层穿透、破裂的问题,提高车用电缆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在电缆外护套层上的外屏蔽环和套接在内护套层上的内屏蔽环,所述外屏蔽环的一端套接在内屏蔽环上并将电缆的屏蔽层夹在中间,外屏蔽环的另一端压接在外护套层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屏蔽环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前压接段、中间定位段和后压接段,所述内屏蔽环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卡接接头、受压段和连接段,外屏蔽环的前压接段套接在受压段上,部分中间定位段套接在连接段上,其余部分中间定位段和后压接段套接在外护套层上,前压接段嵌压在受压段上,受压段嵌压在内护套层上,后压接段嵌压在外护套层上,所述前压接段的内径小于连接段的外径,后压接段的内径小于外护套层的外径,受压段的内径小于内护套层的外径,受压段外壁与前压接段内壁匹配。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屏蔽层与内屏蔽环进行焊接,所述屏蔽层套接在受压段和连接段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压接段的外径与外护套层的外径相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径向压缩局部外屏蔽环的方式,使外屏蔽环两端的前压接段和后压接段分别嵌压在内屏蔽环和外护套层上,在达到相同拉脱力的前提下,采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减低前压接段和后压接段的嵌压深度,从而消除电缆护套层穿透、破裂的问题,提高车用电缆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本技术还进一步在内屏蔽环上设置受压段,并使受压段嵌压在内护套层上,以进一步提高内屏蔽环和电缆的轴向连接稳定性,确保内屏蔽环与屏蔽层连接可靠。本技术进一步将屏蔽层与内屏蔽环焊接起来以提高两者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将屏蔽层套接在受压段和连接段上,使屏蔽层压接在内屏蔽环和外屏蔽环之间进一步提高屏蔽层与内屏蔽环的连接可靠性。本技术进一步将后压接段的外径设置成与外护套层的外径相等,可以提高外屏蔽环与外护套层连接后的整体性,后压接段的后端嵌压进外护套层后,形成一个止退台阶,使外护套层无法滑入后压接段内,提高外屏蔽环与电缆的轴向连接稳定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1、外护套层,2、内护套层,3、外屏蔽环,301、前压接段,302、中间定位段,303、后压接段,4、内屏蔽环,401、卡接接头,402、受压段,403、连接段,5、屏蔽层,100、电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在电缆100外护套层1上的外屏蔽环3和套接在内护套层2上的内屏蔽环4,所述外屏蔽环3的一端套接在内屏蔽环4上并将电缆的屏蔽层5夹在中间,外屏蔽环3的另一端压接在外护套层1上,所述外屏蔽环3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前压接段301、中间定位段302和后压接段303,内屏蔽环4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卡接接头401、受压段402和连接段403,外屏蔽环3的前压接段301套接在受压段402上,部分中间定位段302套接在连接段403上,其余部分中间定位段302和后压接段303套接在外护套层1上,前压接段301嵌压在受压段402上,受压段402嵌压在内护套层2上,后压接段303嵌压在外护套层1上,所述前压接段301的内径小于连接段403的外径,后压接段303的内径小于外护套层1的外径,受压段402的内径小于内护套层2的外径,受压段402外壁与前压接段301内壁匹配。本技术中所述嵌压是指通过压机等紧压设备将外屏蔽环3或内屏蔽环4上的局部向中心挤压,使外屏蔽环3或内屏蔽环4的局部向中心压缩形变并嵌入与之接触或正对的部件内。比如外屏蔽环3上的后压接段303在紧压设备的挤压下整体向中心压缩变形并嵌入插接在其内的外护套层1内。所述屏蔽层5与内屏蔽环4进行焊接,所述屏蔽层5套接在受压段402和连接段403上。所述后压接段303的外径与外护套层1的外径相等。本技术工作原理是:本技术通过整体缩小内径的方式,使外屏蔽环3两端的前压接段301和后压接段303分别嵌压在内屏蔽环4和外护套层1上,在达到相同拉脱力的前提下,采用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减低前压接段301和后压接段303的嵌压深度,从而消除电缆护套层穿透、破裂的问题,提高车用电缆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本技术还进一步在内屏蔽环4上设置受压段402,并使受压段402嵌压在内护套层2上,以进一步提高内屏蔽环4和电缆100的轴向连接稳定性,确保内屏蔽环4与屏蔽层5连接可靠。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在电缆(100)外护套层(1)上的外屏蔽环(3)和套接在内护套层(2)上的内屏蔽环(4),所述外屏蔽环(3)的一端套接在内屏蔽环(4)上并将电缆的屏蔽层(5)夹在中间,外屏蔽环(3)的另一端压接在外护套层(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屏蔽环(3)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前压接段(301)、中间定位段(302)和后压接段(303),所述内屏蔽环(4)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卡接接头(401)、受压段(402)和连接段(403),外屏蔽环(3)的前压接段(301)套接在受压段(402)上,部分中间定位段(302)套接在连接段(403)上,其余部分中间定位段(302)和后压接段(303)套接在外护套层(1)上,前压接段(301)嵌压在受压段(402)上,受压段(402)嵌压在内护套层(2)上,后压接段(303)嵌压在外护套层(1)上,所述前压接段(301)的内径小于连接段(403)的外径,后压接段(303)的内径小于外护套层(1)的外径,受压段(402)的内径小于内护套层(2)的外径,受压段(402)外壁与前压接段(301)内壁匹配。/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用电缆屏蔽环连接结构,包括套接在电缆(100)外护套层(1)上的外屏蔽环(3)和套接在内护套层(2)上的内屏蔽环(4),所述外屏蔽环(3)的一端套接在内屏蔽环(4)上并将电缆的屏蔽层(5)夹在中间,外屏蔽环(3)的另一端压接在外护套层(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屏蔽环(3)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前压接段(301)、中间定位段(302)和后压接段(303),所述内屏蔽环(4)从其一端向另一端分别为相互连接的卡接接头(401)、受压段(402)和连接段(403),外屏蔽环(3)的前压接段(301)套接在受压段(402)上,部分中间定位段(302)套接在连接段(403)上,其余部分中间定位段(302)和后压接段(303)套接在外护套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月辉,顾少华,商爱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华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