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本申请涉及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在移动通信的基站系统中,通常通过发射天线发射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承载通信数据的通信信号,并通过接收天线接收通信信号。由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中不仅包含上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承载通信数据的通信信号,而且还包含许多上述特定频率范围外的杂波或干扰信号。要从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中获取发射天线发射的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承载通信数据的通信信号,通常需要将该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通过滤波器进行滤波,将该承载通信数据的通信信号特定频率外的杂波或干扰信号滤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在长期的研发工作中发现,现有滤波器的体积随着滤波支路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导致滤波器的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以有效缩小滤波器的体积,节约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波器。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上,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由沿第一耦合路径依次耦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n壳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n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上,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由沿第一耦合路径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并形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三个耦合零点;/n第二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侧上,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由沿第二耦合路径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并形成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三个耦合零点。/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
壳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上,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由沿第一耦合路径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并形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三个耦合零点;
第二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侧上,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由沿第二耦合路径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并形成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三个耦合零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至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三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第九滤波腔及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及第七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还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及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还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和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分线靠拢;
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两个容性耦合零点,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一个感性耦合零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第三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上,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的十二个滤波腔组成,并形成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五个耦合零点;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至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三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及第九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八滤波腔及第十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还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及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还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和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及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分线靠拢,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二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二滤波腔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的中心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的中心连线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之间及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三个容性耦合零点,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之间和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两个感性耦合零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
第四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上,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的十个滤波腔组成,并形成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三个耦合零点;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至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三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和第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七滤波腔及第九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及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还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及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还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和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分线靠拢;
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之间和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两个容性耦合零点,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一个感性耦合零点;
第五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侧上,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由依次耦合的十二个滤波腔组成,并形成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五个耦合零点;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至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二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四列,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和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六滤波腔及第七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八滤波腔及第十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和第十一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相邻排列;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还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及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还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和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二滤波腔及第三滤波腔依次相邻排列,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向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分线靠拢,且所述第五滤波腔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五滤波腔的第二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投影之间;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之间及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三个容性耦合零点,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之间和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之间感性交叉耦合,形成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两个感性耦合零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及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二滤波腔相邻设置;
所述第五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和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周峰,宋文刚,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