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型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920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9
密闭型电池包括:正极外部端子;正极集电构件,其一端与电极体连接,另一端与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以及导通构件,其在电池内部与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并且在电池外部与正极外部端子电连接。电流切断机构具备翻转板,所述翻转板为薄板状,其外周部与正极集电构件连接并且内周部与导通构件连接。翻转板能够承受电池内部的压力上升而使内周部以自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在正极集电构件中,对以自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后的翻转集电构件的内周部进行接纳的收纳凹部形成于正极集电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密闭型电池
本公开涉及一种密闭型电池。
技术介绍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蓄电装置。该蓄电装置包括壳体、电极组装体、集电构件、连接端子、导电构件和电流切断装置。电流切断装置具备分隔壁。在连通空间的压力与隔离空间的压力之差小于设定值时,电流切断装置将集电构件与连接端子之间设为有电流流动的状态,在连通空间与隔离空间的压力之差成为了设定值以上时,电流切断装置的分隔壁发生变形,从而将集电构件与连接端子之间设为没有电流流动的状态。在该蓄电装置中,在壳体与分隔壁之间形成有连通空间,另一方面,在壳体的内侧形成有隔离空间。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蓄电装置的电流切断装置中,在一端与电极组装体电连接的集电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有分隔壁。在集电构件的另一端形成有薄壁的脆弱部。另外,相对于分隔壁的集电体连接部而言在壳体内侧形成有隔离空间。隔离空间的下方被隔离构件以及箱体的下部覆盖。在箱体形成有与电池内部连通的连通孔。在具备这样的结构的电流切断装置的蓄电装置中,当连通空间的压力因电池内压的上升而上升时,分隔壁向隔离空间侧被按压。由此,集电构件的脆弱部会断裂从而使分隔壁向隔离空间侧变形移动,其结果是,集电构件与连接端子的连接被解除从而切断电流。根据专利文献1的蓄电装置,记载了如下内容,即,不必将连接集电构件和连接端子的电流路径配置为绕过分隔壁以及隔离空间,能将上述电流路径形成为较短,因此能够使蓄电装置的电损耗较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9156号公报专利技术内容因近来的高容量化和快速充电的需求而谋求一种体积效率较佳的电池。在该情况下,由于充放电时的电流量增加,因此因大电流流动而导致的电流路径构成部件的电阻发热会对配置于该电流路径构成部件附近的树脂部件产生影响而使其加速劣化,从而存在对气密性、绝缘性造成不良影响的隐患。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蓄电装置的电流切断装置中,在对壳体的开口部进行封闭的盖构件的下表面配置有箱体,在该箱体的内部配置或形成集电端子、分隔壁、隔离空间以及隔离构件,隔离构件的下表面由箱体支承。当这样在盖构件与电极组装体之间以重叠的状态配置或形成有许多个构件时,这些构件的重叠尺寸较大。其结果是,电池壳体内的无用空间较大,不适于电池的高容量化。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由电流切断机构的薄型化实现的无用空间的减小而适于高容量化的密闭型电池。本公开的密闭型电池包括:壳体,其具有开口部;电极体,其收纳在壳体内;盖构件,其密闭壳体的开口部;外部端子,其设于盖构件的外表面;集电构件,其一端与自所述电极体延伸出来的电极极耳电连接,另一端与设于电池内部的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以及导通构件,其贯穿盖构件地设置且与盖构件之间为气密状态,该导通构件在电池内部与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并且在电池外部与外部端子电连接。电流切断机构具备外周部与集电构件连接并且内周部与导通构件连接的薄板状的导电板。导电板的内周部形成为自集电构件的表面突出的形状,导电板能够承受电池内部的压力上升而使内周部以自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在集电构件中,对以自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后的导电板的内周部进行接纳的收纳凹部形成于集电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内部。采用本公开的密闭型电池,能使电流切断机构薄型化,能减小壳体内的无用空间。其结果是,能将电极体的配置空间确保为较大,形成为适于高容量化的电池。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图1的电流切断机构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表示在电流切断机构中在快速充电时发热的情形的图。图4是表示电流切断机构进行了工作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A-A线剖视图。图6是接着图5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剖视图。图7是接着图6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剖视图。图8是接着图7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剖视图。图9是接着图8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剖视图。图10是接着图9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剖视图。图11是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电极体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接着图9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表示超声波接合的立体图。图13是接着图12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剖视图。图14是接着图13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和(b)剖视图。图15是接着图14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a)立体图、(b)剖视图和(c)电极体以及盖构件的立体图。图16是接着图15表示密闭型电池的组装的剖视图。图17是表示形成于集电构件的收纳凹部的变形例的、与图2同样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中,具体的形状、材料、数值和方向等是用于使本公开易于理解的例示,能够根据用途、目的和规格等恰当地变更。另外,当初设想的是,在以下包含多个实施方式、变形例等的情况下将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等的特征部分恰当地组合使用。图1是作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10的纵向剖视图。在图1(图2也同样)中,密闭型电池10的横向(或宽度方向)用箭头X表示,密闭型电池10的长度方向用箭头Y表示,密闭型电池10的纵向(或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用箭头Z表示。箭头X、Y、Z所示的各方向相互正交。如图1所示,密闭型电池10是具有横长的长方形形状的方形电池。另外,密闭型电池10是长度方向Y的尺寸较小的扁平的方形电池。此外,密闭型电池10是例如锂离子电池等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如图1所示,密闭型电池10例如具备由铝合金等金属形成的壳体12。壳体12具有底部和侧壁部,在上部具有开口部。壳体12的开口部被盖构件14密闭。盖构件14例如由铝合金等形成的金属板构成。盖构件14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壳体12的开口缘部。在壳体12内收纳有电极体16。电极体16是将分别形成为片状的正极板和负极板夹着隔膜而层叠许多片而构成的层叠侧电极体。在后面对正极板、负极板和隔膜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电极体16的许多片正极板、负极板以及隔膜被例如粘合带等捆束构件捆束成一体。构成电极体16的各正极板分别具有自其上端部延伸出来的正极极耳(电极极耳)18。各正极极耳18分别设于电极体16的横向右侧部分的上端部并沿厚度方向Y排列配置。另外,构成电极体16的各负极板分别具有自其上端部延伸出来的负极极耳(电极极耳)20。各负极极耳20分别设于电极体16的横向左侧部分的上端部并沿厚度方向Y排列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电极体16为层叠型电极体的情况,但本公开不限定于此。电极体也可以是将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夹着隔膜卷绕而构成的卷绕型电极体。在盖构件14的上表面设有负极端子部22n以及正极端子部22p。负极端子部22n具备导电性的负极外部端子24n。利用例如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闭型电池,其中,/n所述密闭型电池包括:/n壳体,其具有开口部;/n电极体,其收纳在所述壳体内;/n盖构件,其密闭所述壳体的开口部;/n外部端子,其设于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n集电构件,其一端与自所述电极体延伸出来的电极极耳电连接,另一端与设于电池内部的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以及/n导通构件,其贯穿所述盖构件地设置且与所述盖构件之间为气密状态,该导通构件在电池内部与所述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并且在电池外部与所述外部端子电连接,/n所述电流切断机构具备外周部与所述集电构件连接并且内周部与所述导通构件连接的薄板状的导电板,所述导电板的内周部形成为自所述集电构件的表面突出的形状,所述导电板能够承受电池内部的压力上升而使所述内周部以自所述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在所述集电构件中,对以自所述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后的所述导电板的内周部进行接纳的收纳凹部形成于所述集电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27 JP 2018-0337521.一种密闭型电池,其中,
所述密闭型电池包括:
壳体,其具有开口部;
电极体,其收纳在所述壳体内;
盖构件,其密闭所述壳体的开口部;
外部端子,其设于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
集电构件,其一端与自所述电极体延伸出来的电极极耳电连接,另一端与设于电池内部的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以及
导通构件,其贯穿所述盖构件地设置且与所述盖构件之间为气密状态,该导通构件在电池内部与所述电流切断机构电连接并且在电池外部与所述外部端子电连接,
所述电流切断机构具备外周部与所述集电构件连接并且内周部与所述导通构件连接的薄板状的导电板,所述导电板的内周部形成为自所述集电构件的表面突出的形状,所述导电板能够承受电池内部的压力上升而使所述内周部以自所述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在所述集电构件中,对以自所述导通构件分离开的方式位移后的所述导电板的内周部进行接纳的收纳凹部形成于所述集电构件的厚度方向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播磨幸男今西裕明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