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749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流体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阀芯阀杆组件穿过阀盖伸入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套筒、下套筒、金属阀座,下套筒与金属阀座之间设有软密封圈,金属阀座的内壁、软密封圈的内壁均与阀芯阀杆组件的外侧壁相接触,密封时阀芯与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接触,形成双重密封,因为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与阀芯阀杆组件相接触,故不论是否有介质流入都会有双重密封结构存在,且在阀门密封时阀芯阀杆组件、金属阀座、下套筒同时将软密封圈压紧在固定空间内,将其的变形范围固定,防止了因挤压突出而产生冷流,同时保护软密封圈避免大面积暴露而受到介质的严重冲刷腐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流体
,具体的讲是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普通软密封调节阀软密封件是安装于阀型上,阀芯分割成两个部件,用螺纹将软密封件夹在中间。此种结构由于软密封材料特性容易被硬颗粒物质损坏,且损坏后由于阀芯部件螺纹咬死维护更换非常麻烦。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9245291名称为《具有软密封结构的大口径调节阀》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软密封结构的大口径调节阀,利用有介质进入而膨胀的平衡密封圈实现软密封,从而实现软、硬双重密封的效果。由上述可知其软密封的前提是有介质进入,产生的原因是平衡密封圈吸收介质产生膨胀。因而在没有介质的情况下就不能达到软密封的效果,而且平衡密封圈长时间吸收介质很容易发生腐蚀。为此设计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软、硬双密封特性的密封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突破了现有技术的难题,设计了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软、硬双密封特性的密封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包括上套筒、平衡密封环导向套、平衡密封环、阀芯阀杆组件、下套筒、金属阀座、阀体组件,所述阀芯阀杆组件穿过阀盖伸入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其特征在于:阀体组件的阀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套筒、下套筒、金属阀座,下套筒与金属阀座之间设有软密封圈,所述金属阀座的内壁、软密封圈的内壁均与阀芯阀杆组件的外侧壁相接触。所述阀盖盖设在阀体组件的上方,阀盖利用螺栓与阀体组件相固定,阀盖与阀体组件、上套筒相接触的位置均设有密封圈一,上套筒与下套筒之间设有平衡密封环和平衡密封环导向套,平衡密封环导向套位于平衡密封环的上方,金属阀座与阀体组件相接触的位置则设有密封圈二。所述金属阀座靠近阀芯阀杆组件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软密封圈的一部分嵌设在凹槽中,软密封圈的另一部分则铺设在金属阀座上并与阀芯阀杆组件的外壁相接触,下套筒将软密封圈紧密压设在金属阀座中。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密封时阀芯与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接触,形成双重密封,因为软密封圈、金属阀座同时与阀芯阀杆组件相接触,故不论是否有介质流入都会有双重密封结构存在,且在阀门密封时阀芯阀杆组件、金属阀座、下套筒同时将软密封圈压紧在固定空间内,将其的变形范围固定,防止了因挤压突出而产生冷流,同时保护软密封圈避免大面积暴露而受到介质的严重冲刷腐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在具体实施中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3,本技术设计了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包括上套筒8、平衡密封环导向套7、平衡密封环6、阀芯阀杆组件5、下套筒4、金属阀座2、阀体组件1,所述阀芯阀杆组件5穿过阀盖9伸入阀体组件1的阀腔内部,阀体组件1的阀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套筒8、下套筒4、金属阀座2,下套筒4与金属阀座2之间设有软密封圈3,所述金属阀座2的内壁、软密封圈3的内壁均与阀芯阀杆组件5的外侧壁相接触。本技术中阀盖9盖设在阀体组件1的上方,阀盖9利用螺栓与阀体组件1相固定,阀盖9与阀体组件1、上套筒8相接触的位置均设有密封圈一10,上套筒8与下套筒4之间设有平衡密封环6和平衡密封环导向套7,平衡密封环导向套7位于平衡密封环6的上方,金属阀座2与阀体组件1相接触的位置则设有密封圈二11,使得整个调节阀的内部形成密封结构,防止介质的流出。本技术中金属阀座2靠近阀芯阀杆组件5的位置设有凹槽,所述软密封圈3的一部分嵌设在凹槽中,软密封圈3的另一部分则铺设在金属阀座2上并与阀芯阀杆组件5的外壁相接触,下套筒4将软密封圈3紧密压设在金属阀座2中,因为软密封圈3、金属阀座2同时与阀芯阀杆组件5相接触,故不论是否有介质流入都会有双重密封结构存在,且在阀门密封时阀芯阀杆组件5、金属阀座2、下套筒4同时将软密封圈3压紧在固定空间内,将其的变形范围固定,防止了因挤压突出而产生冷流,同时保护软密封圈3避免大面积暴露而受到介质的严重冲刷腐蚀。在具体实施中,软密封圈3与阀芯阀杆组件1的接触形成了软密封保护31,金属阀座2与阀芯阀杆组件1的接触形成了硬密封保护21,使得采用本技术的调节阀具有双重密封保护。当软密封圈3损坏时,因为有金属阀座2与阀芯阀杆组件1形成的硬密封存在,仍旧可以保证一定密封能力。当金属阀座2与阀芯阀杆组件1由于长时间摩擦出现磨损、缝隙的时候,由于软密封的存在,也可以保证一定密封能力。而且本技术的双重密封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并不局限于是否有介质存在,并且在阀门密封时阀芯阀杆组件5、金属阀座2、下套筒4同时将软密封圈3压紧在固定空间内,将其的变形范围固定,防止了因挤压突出而产生冷流,同时保护软密封圈3避免大面积暴露而受到介质的严重冲刷腐蚀,延长了软密封圈3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了整个调节阀的使用时间,并且本技术中的软密封圈3更换维护快捷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包括上套筒(8)、平衡密封环导向套(7)、平衡密封环(6)、阀芯阀杆组件(5)、下套筒(4)、金属阀座(2)、阀体组件(1),所述阀芯阀杆组件(5)穿过阀盖(9)伸入阀体组件(1)的阀腔内部,其特征在于:阀体组件(1)的阀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套筒(8)、下套筒(4)、金属阀座(2),下套筒(4)与金属阀座(2)之间设有软密封圈(3),所述金属阀座(2)的内壁、软密封圈(3)的内壁均与阀芯阀杆组件(5)的外侧壁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包括上套筒(8)、平衡密封环导向套(7)、平衡密封环(6)、阀芯阀杆组件(5)、下套筒(4)、金属阀座(2)、阀体组件(1),所述阀芯阀杆组件(5)穿过阀盖(9)伸入阀体组件(1)的阀腔内部,其特征在于:阀体组件(1)的阀腔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套筒(8)、下套筒(4)、金属阀座(2),下套筒(4)与金属阀座(2)之间设有软密封圈(3),所述金属阀座(2)的内壁、软密封圈(3)的内壁均与阀芯阀杆组件(5)的外侧壁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调节阀的软、硬双重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9)盖设在阀体组件(1)的上方,阀盖(9)利用螺栓与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周刚
申请(专利权)人:西姆流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