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9553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固定第一耳板,筒体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耳板,还包括置于筒体内的摩擦弹性件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位于筒体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筒体的内壁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摩擦弹性件的弹力抵持第一耳板,所述第二限位件随第二耳板运动并施加力于摩擦弹性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在增强阻尼器耗能的同时显著缩小阻尼器所占用的空间,可以同时约束摩擦弹性件的内屈曲和外屈曲,从而防止摩擦弹性件的大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抗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
技术介绍
地震作为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更大,在建筑结构中施加消能减震构件将会显著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常用的消能减震控制方法有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与主动控制,被动控制方法以其制造成本与维护成本低的特点而被广泛采用。近年来结构对于具有可恢复功能作用的需要日渐增加,而现有的被动控制装置无论是摩擦阻尼器、金属阻尼器、黏滞阻尼器与黏弹性阻尼器大部分均没有自复位能力或者自复位能力较低,耐久性差,维护成本较高等原因而限制了结构振动被动控制装置的使用,现有的预应力筋的极限弹性变形能力不足或者形状记忆合金受到温度影响较大。在具有自复位能力的摩擦阻尼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为:通常自复位件和摩擦件是分别安装的,在有限的空间内要达到预期的自复位结果和耗能水平较困难,且不能很好地防止自复位件的屈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固定第一耳板,筒体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耳板,还包括置于筒体内的摩擦弹性件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位于筒体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筒体的内壁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摩擦弹性件的弹力抵持第一耳板,所述第二限位件随第二耳板运动并施加力于摩擦弹性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是U型截面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是U型截面限位件,所述的U型截面限位件的敞口端向外翻折形成翻折区,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翻折区通过摩擦弹性件的一端抵持第一耳板,所述摩擦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持第二限位件的翻折区。所述的第一限位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二限位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耳板固定于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依次穿过筒体、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所述中心轴的端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二耳板与中心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耳板与筒体的敞口端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摩擦弹性件为60Si2Mn合金摩擦弹性件,所述中心轴为38CrMoAl合金中心轴。所述的摩擦弹性件包括两层,分别为内环和外环。所述的摩擦弹性件、限位组件和第二耳板的表面涂覆防锈层。所述的筒体为Q345钢筒体,所述第一耳板为Q345钢第一耳板,所述第二耳板为Q345钢第二耳板,所述限位组件为Q345钢限位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摩擦弹性件位于筒体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内壁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既充当自复位件,同时充当摩擦件,且提供弹性阻尼,多效合一,可以在增强阻尼器耗能的同时显著缩小阻尼器所占用的空间,且具有自复位能力;设有限位组件,使摩擦弹性件的两侧分别紧贴内壁和限位组件,可以同时约束摩擦弹性件的内屈曲和外屈曲,从而防止摩擦弹性件的大变形,使之有更好的自复位能力。(2)中心轴的端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该结构起到对中心轴的限位作用,使中心轴和第二耳板组成的滑动部分不会脱离筒体。(3)第一耳板与筒体的敞口端通过螺纹连接,可以从一端向摩擦弹性件施加预紧力,第二耳板与中心轴通过螺纹连接,第二耳板带动第二限位件向摩擦弹性件的另一端施加预紧力,两个部位同时具有施加预紧力的功能可以降低对于施加预紧力设备的要求,且将对摩擦弹性件直接施加预紧力变为扭转力,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低。(4)摩擦弹性件包括内环和外环,可以增加弹性阻尼。(5)摩擦弹性件、限位组件和第二耳板的表面涂覆防锈层,以防止在建筑使用过程中水与氧气对阻尼器内部的锈蚀,以及摩擦接触面由于长时间接触造成“冷焊”现象而发生粘连。(6)阻尼可调:可通过合理减小筒体内径和增大限位组件外径实现摩擦弹性件与筒体内壁之间摩擦,以及摩擦弹性件与限位组件之间的摩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立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立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A-A剖面图;图6为本技术的B-B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的C-C剖面图;图8为本技术的D-D剖面图;图9为本技术的预紧力施加示意图;附图标记:1为摩擦弹性件;2为翻折区;3为第二限位件;4为第一限位件;5为中心轴;6为筒体;7为第二耳板;8为第一耳板;9为中心轴的端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可以用到各种结构类型如建筑、桥梁、构筑物等的抗震抗风使用。包括筒体6,筒体6的一端固定第一耳板8,筒体6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耳板7,还包括置于筒体6内的摩擦弹性件1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1位于筒体6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筒体6的内壁和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3,第一限位件4通过摩擦弹性件1的弹力抵持第一耳板8,第二限位件3随第二耳板7运动并施加力于摩擦弹性件1;筒体的内壁约束由摩擦弹性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向外屈曲变形,限位组件的外壁约束摩擦弹性件的向内屈曲变形,从而防止摩擦弹性件的大变形,使之有更好的自复位能力;摩擦弹性件既充当自复位件,同时充当摩擦件,且提供弹性阻尼,多效合一,可以在增强阻尼器耗能的同时显著缩小阻尼器所占用的空间。具体而言:第一限位件4是U型截面限位件,第二限位件3是U型截面限位件,U型截面限位件的敞口端向外翻折形成翻折区2,第一限位件4的翻折区2通过摩擦弹性件1的一端抵持第一耳板8,摩擦弹性件1的另一端抵持第二限位件3的翻折区2。第一限位件4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限位件3设有第二通孔,第二耳板7固定于中心轴5,中心轴5依次穿过筒体6、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中心轴的端部9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通孔。第一耳板8通过螺纹或者螺纹连接后焊接与筒体6连接,第二耳板7通过螺纹与中心轴5连接,筒体6的两端均为正六角形的端头,通过第一耳板8与第二耳板7的旋紧来对阻尼器施加预紧力;两个部位同时具有施加预紧力的功能可以降低对于施加预紧力设备的要求,施工工艺简单,造价低。中心轴的端部9的截面为正六边形,摩擦弹性件1为摩擦弹簧,摩擦弹性件1包括内环和外环,可以增加弹性阻尼,筒体6是截面为U型的筒体6。中心轴5的建议材料为38CrMoAl合金,摩擦弹性件1建议采用60Si2Mn合金,其他各部件的建议使用材料为Q345钢材。第一限位件4与第二限位件3之间的空腔为阻尼器的受拉行程,可以根据设计需要来调整,并通过此空间来起到限位作用,保护结构不出现过大变形。第二耳板7与筒体6之间的距离为受压行程,可以根据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包括筒体(6),筒体(6)的一端固定第一耳板(8),筒体(6)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耳板(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筒体(6)内的摩擦弹性件(1)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1)位于筒体(6)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筒体(6)的内壁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3),所述第一限位件(4)通过摩擦弹性件(1)的弹力抵持第一耳板(8),所述第二限位件(3)随第二耳板(7)运动并施加力于摩擦弹性件(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包括筒体(6),筒体(6)的一端固定第一耳板(8),筒体(6)的另一端滑动连接第二耳板(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筒体(6)内的摩擦弹性件(1)和限位组件,摩擦弹性件(1)位于筒体(6)的内壁与限位组件之间且紧贴筒体(6)的内壁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件(4)和第二限位件(3),所述第一限位件(4)通过摩擦弹性件(1)的弹力抵持第一耳板(8),所述第二限位件(3)随第二耳板(7)运动并施加力于摩擦弹性件(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4)是U型截面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3)是U型截面限位件,所述的U型截面限位件的敞口端向外翻折形成翻折区(2),所述第一限位件(4)的翻折区(2)通过摩擦弹性件(1)的一端抵持第一耳板(8),所述摩擦弹性件(1)的另一端抵持第二限位件(3)的翻折区(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复位摩擦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限位件(4)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的第二限位件(3)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二耳板(7)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项平李培振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