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骨脂色度数字化质量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8634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53
一种补骨脂色度数字化质量控制方法,通过色度数字化方法对补骨脂的炮制品质进行鉴定,主要为:采用刺激值直读法或分光测色法测定出三刺激值X、Y、Z;3)将三刺激值X、Y、Z计算给出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补骨脂色度数字化质量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材鉴别方法,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补骨脂色度数字化质量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中药材是来源于植物类、动物类及矿物类的新鲜品或经过简单加工的药用部位,直接用于医疗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药物。对西洋医药异物同名品有很多;在市场容易出现类似品、赝品;中药材同一品种中,每一个体的品质不同;“天然中药材”和“栽培中药材”的作用程度不一定;大部分的中药材“产量”不可控制;难以保持价格的稳定性.品质不稳定,产量、价格也不稳定;但另外方面,缓慢、持续、缓和效果与作用;对应病症和体质,副作用少,停药后的症状是稳定。特别有根据中医理论悠久的临床经验来的效果保证。中药材作为药品存在的问题:使用药食同源类的中药材应该选用基源正、且在质量上得到保障的药材。中药材为多成分复合体,通过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显现出药效来。准确鉴别、评价某种中药材并非易事。中药材的鉴别与评价方法:药用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中药材的鉴别和评价以观察为主,进而通过化学反应、病理造模反应以及化学成分和基因等加以解析。(表1)表1.各种鉴别和质量评价法的特征目前正处于研究的评价方法涉及多方面,但可以说决定性的有效的评价方法仍在摸索之中。此时采用自古以来的评价方法就有一定的道理了。过去对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评价是通过经验丰富而熟练者以中药材的颜色、气味、味觉、触感、形状、大小、轻重为依据鉴别、评价质量。植物因品种不同,其颜色、气味、味觉、触感等都有特征。古人从积累的经验中领会并能鉴别出品种特征的差异,再基于丰富的行医经验以同种药材细微的差异为线索选择有疗效的中药材。但,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能力各不相同,人的状态不同也会影响判断结果。依靠颜色、气味、味觉、触感等感觉去判断同样的对象,作出判断的人和他自身的状态以及当时的环境情况对香型、味觉的感受是有差异的。另,各国的现行药典也登载有颜色、气味、味觉,作为鉴别时的可用信息。但,几乎所有的药典中的色泽表述都是习惯用句,表述不一致。而习惯用句对色泽的表述其解释又因人而异。为了活用古代的鉴别方法必须客观认识色泽、并客观表现出统一的表示法。而生药资源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考虑中国国内的问题,应考虑它是在世界领域流通的药用资源。因此期望中药材颜色的表述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标准出台。显示中药材的颜色需要「中药材」、「光源」、「視覚」。中药材从照射的光源处吸收一部分光,反射多余的光。反射光进入视线范围,人们就会将特定波长的光作为颜色加以感受。因物体发生反射,视觉才能辨析带色的光,这种光与各种波长成分相交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可视光线领域波长(380nm~780nm)的光。但,光不是色,光是定义「刺激眼的视网膜引起视觉放射」,进入眼睛的光使视网膜受到刺激,大脑对此作出反应。对光谱中的「赤」、「青」、「緑」(三原色)的感觉全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所以产生了色的概念。不同光源下观察中药材,不同表面形状的中药材,不同观察方向,不同照明位置又中药材大小及在室内的明暗及温度等不同测定环境、不同观察者所引起的视觉差,特殊色彩的不规则反射和吸收引起视觉差等,成色一致的看上去也有很多不同。如:中药材面积大比小,觉得鲜亮(颜色的面积效果),亮的背景比暗的背景中药材觉得颜色不同(对比效果)等。随时代的发展表示颜色的用语会发生变化。而珊瑚色、粉红色等习惯色名可以沿用。暗红、鲜红等在体系色名之前冠以形容词构成的体系色名,可将所有的颜色系统地分类加以表示。总之,颜色的准确表示难以到位。所以期望给色调、明度、彩度制定各自特有的标准,使颜色数字化,以免产生认识上的误解。研究以颜色为体系建立数值表示法,即制定颜色标准的研究于1905年由美国画家阿尔巴特H.曼瑟尔首次提出,其后创作出[色调][明度][彩度]各不相同的色纸,以此对比进行分类表示颜色的“曼瑟尔表色系统”使用色调(H)、明度(V)、彩度(C)分类色票以代码解读颜色。近代,与色、光相关的国际性协商机构——国际标准化团体:组建了国际照明委员会(CIE:CommissionInternationaldeI‘Eclairege)。CIE于1931年制定“XYZ(Yxy)表色系统”、1976年制定“L*a*b*表色系统(CIE1976Lab表色系统)”。采用这些表色系统使全球用统一的色度表示成为可能。现目前表色系统的种类除上述之外,还有RGB表色系统,xyY表色系统,奥斯托瓦尔德表色系统,NCS(NaturalColorSystem)表色系统,DIN表色系统,RGBA表色系统,CMY表色系统,CMYK表色系统,CMK表色系统,HSV表色系统,HLS表色系统等,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L*a*b*表色系统(CIE1976Lab表色系统)”。目前目测法最为常用,成本低,操作简便,但这一方法仅仅凭借实验者的感官判断药品质量,容易受实验者主观的影响,故不够科学严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常选择在某一特定波长处测定药品溶液颜色,而实际上,中药制剂成分复杂,药品溶液的颜色是不同波长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单单凭借一特定波长吸光值无法准确反映药品溶液颜色。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按用药需要或药物自身性味,以及制剂的不同需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是中医药通过几千年来大量实践论证形成的科学体系;是中医药不断传承创新的体现。补骨脂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品种,具有纳气平喘、温肾助阳、温脾止泻的功效。早在《开宝本草》中就有药性记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药用历史。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指标成分(香豆素类、黄酮类、萜酚类等)具有雌激素样、抗菌、抗肿瘤、抗抑郁、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但补骨脂有燥毒,易伤阴助火。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中有毒成分可致肾脏病理变化,大剂量可见进行性肾损伤。故临床用药多需炮制,以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补骨脂的炮制方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雷公炮制论》中,以酒浸蒸除燥毒是药材炮制的目的,后世称此法为“雷公法”。而盐炙法最早见于宋代《局方》,是为了改进炮制工艺复杂的雷公炮制法而提出的。随后元代《儒门事亲》中也有用加盐炒炙减毒的炮制方法记载。到了明代,盐炙法有了较大的发展,《禁方》中用盐水浸来炙,《寿世保元》中则是用盐水炒。清代补骨脂盐炙有了明确时间规定“泡一夜”、“浸一日”、“浸三日”的记载,还有盐汤热浸的记载。后世医家在盐炙上所进行的逐步改进,如“微炒”、“盐炒”、“盐水浸炒”、“与他药合制”均以去燥毒为目的。从1963年版《中国药典》开始,就有了补骨脂炮制项的收载,其工艺为:取补骨脂置锅内,用盐水微润,拌匀,并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冷,晾干,即得。其后三版药典在炮制中增加了以“盐水喷洒均匀”的方法,至1990年版药典对盐炙法内容均是稍有改动,并逐步细化。1990年版至今,补骨脂炮制法均采用《中国药典》附录炮制通则中盐炙法项下执行。
技术实现思路
补骨脂酚为补骨脂的毒性成分,在补骨脂醚提取物中含量占50%以上,为补骨脂不良反应的主要物质;上述补骨脂市售饮片及药材原料生品和盐炙品不易区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补骨脂色度数字化质量控制方法,通过色度数字化方法对补骨脂的炮制品质进行鉴定,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将补骨脂药材或饮片粉碎,得到待检物料;/n2)将待检物料置于比色皿中,采用刺激值直读法或分光测色法测定出三刺激值X、Y、Z;/n3)将三刺激值X、Y、Z计算给出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补骨脂色度数字化质量控制方法,通过色度数字化方法对补骨脂的炮制品质进行鉴定,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补骨脂药材或饮片粉碎,得到待检物料;
2)将待检物料置于比色皿中,采用刺激值直读法或分光测色法测定出三刺激值X、Y、Z;
3)将三刺激值X、Y、Z计算给出L*,a*,b*;
4)通过L*,a*,b*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判断补骨脂药材或饮片的品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骨脂色度数字化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测定条件为:扩散照明方式;反射光;光源:ID65光;观察视野:10°;表色系:CIEL*a*b*表色系;起止波长:780~360nm;扫描速度:600nm/min;狭缝宽度:1nm;专用比色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励娜陈一龙李胜容储瑞谭溧王丹王贤英蒋振华杜洪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