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796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包括充电房本体、灭火器箱和分隔板,所述充电房本体上侧设置有控制箱,且控制箱上侧设置有防雨盖,同时防雨盖上贯穿有支撑杆和电动伸缩杆,所述控制箱上侧设置有智能控制跟踪系统,所述支撑杆上侧转动连接有万向轴,且万向轴和电动伸缩杆上侧均固定有光伏板,所述灭火器箱内部设置有灭火器,且灭火器一侧贯穿有第一输料管,所述第一输料管一端贯穿有第二输料管,且第一输料管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该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设置橡胶防护板,橡胶防护板的设置对充电房本体、蓄电池和分隔板进行遮挡,这样可防止机器人在充电房内撞伤,影响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
技术介绍
随着科研不断发展,机器人成为科研行业中又一进步,随着机器人的不断研发,机器人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在使用机器人时,因机器人耗电较大,一般使用充电房作为充电方式。现有的充电房在利用太阳能进行储存电能时,不能对光伏板进行角度调节,不能更好的与太阳光进行接触,并且机器人在进入充电房后,充电房没有对内壁进行处理,在机器人移动时容易碰伤外壳,影响机器人的美观,同时在对机器人进行充电时如发生火灾,不能及时对充电房内部进行灭火处理,最后烧毁充电房,严重时会影响人员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充电房在利用太阳能进行储存电能时,不能对光伏板进行角度调节,并且机器人在进入充电房后,充电房没有对内壁进行处理,在机器人移动时容易碰伤外壳,同时在对机器人进行充电时如发生火灾,不能及时对充电房内部进行灭火处理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包括充电房本体、灭火器箱和分隔板,所述充电房本体上侧设置有控制箱,且控制箱上侧设置有防雨盖,同时防雨盖上贯穿有支撑杆和电动伸缩杆,所述控制箱上侧设置有智能控制跟踪系统,所述支撑杆上侧转动连接有万向轴,且万向轴和电动伸缩杆上侧均固定有光伏板,所述灭火器箱内部设置有灭火器,且灭火器一侧贯穿有第一输料管,所述第一输料管一端贯穿有第二输料管,且第一输料管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第二输料管下侧贯穿有灭火器喷头,且灭火器喷头一侧固定有烟雾传感器,所述分隔板设置在充电房本体内部,且分隔板和充电房本体内壁上及蓄电池前侧均固定有橡胶防护板。所述充电房本体内部设置有蓄电池和灭火器箱,且灭火器箱的下车设置有蓄电池,所述充电房本体左侧固定有蜂鸣器,所述蓄电池前侧等距离电性连接有五个充电座,所述灭火器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灭火器对称设置,所述分隔板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分隔板将充电房本体分割成五个大小相同的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1)设置有支撑杆、电动伸缩杆、万向轴和光伏板,光伏板在下侧支撑杆、电动伸缩杆、万向轴的辅助作用下可根据日照进行角度调节,便于光伏板更充分的吸收太阳能,最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为整个装置提供电能,从而起到节能的作用;(2)设置橡胶防护板,橡胶防护板的设置对充电房本体、蓄电池和分隔板进行遮挡,这样可防止机器人在充电房内撞伤,影响美观;(3)设置有灭火器箱,灭火器箱内设置有两个灭火器,两个灭火器的设置可在其中一个灭火器干粉不足时可继续进行灭火处理,确保灭火工作正常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左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橡胶防护板在充电房本体上分布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控制箱工作流程示意图。图中:1、充电房本体,2、控制箱,3、防雨盖,4、支撑杆,5、电动伸缩杆,6、万向轴,7、光伏板,8、蓄电池,9、灭火器箱10、灭火器,11、第一输料管,12、电动阀门,13、第二输料管,14、灭火器喷头,15、烟雾传感器,16、分隔板,17、橡胶防护板,18、充电座,19、蜂鸣器,20、智能控制跟踪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充电房本体1上侧设置有控制箱2,且控制箱2上侧设置有防雨盖3,同时防雨盖3上贯穿有支撑杆4和电动伸缩杆5,控制箱2上侧设置有智能控制跟踪系统20,支撑杆4上侧转动连接有万向轴6,且万向轴6和电动伸缩杆5上侧均固定有光伏板7,灭火器箱9内部设置有灭火器10,且灭火器10一侧贯穿有第一输料管11,第一输料管11一端贯穿有第二输料管13,且第一输料管11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12,第二输料管13下侧贯穿有灭火器喷头14,且灭火器喷头14一侧固定有烟雾传感器15,分隔板16设置在充电房本体1内部,且分隔板16和充电房本体1内壁上及蓄电池8前侧均固定有橡胶防护板17。具体的,充电房本体1内部设置有蓄电池8和灭火器箱9,且灭火器箱9的下车设置有蓄电池8,蓄电池8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最后为整个充电房提供电能。具体的,充电房本体1左侧固定有蜂鸣器19,灭火器10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灭火器10对称设置,灭火器箱9内部设置有两个灭火器10,当火势过大时,其中一个灭火器10已不能继续工作,另一个灭火器10可在控制箱2的作用下打开相对应的第一输料管11内的电动阀门12,这样就可以继续对充电房本体1内部进行灭火处理,减少损失,并且蜂鸣器19的设置在发生火灾时可对周边进行提醒,防止火灾现场发生爆炸,最后造成人员伤亡。具体的,蓄电池8前侧等距离电性连接有五个充电座18,分隔板16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分隔板16将充电房本体1分割成五个大小相同的空间,五个充电座18的设置可同时对5个机器人进行充电处理,增加其实用性。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时,接通外部电源,烟雾传感器15型号为SZ1-CT1-KGN1,在控制箱2的作用下启动电动伸缩杆5,在智能控制跟踪系统20的作用下可确定充电房所在的地理经纬方向,然后根据太阳每天不同运行的轨迹跟踪太阳运行的角度,然后通过控制箱2启动电动伸缩杆5,在电动伸缩杆5的作用下带动光伏板7的右侧随着太阳光照角度向上进行移动,光伏板7的另一侧在万向轴6的作用下向下进行移动,从而增加阳光使用率,最后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储存在蓄电池8中,当机器人需要充电时,机器人进入充电房本体1内部,最后机器人上的充电插头插入充电座18中,这样就可以对机器人进行充电,如充电房本体1内发生火灾,烟雾传感器15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箱2,控制箱2打开电动阀门12和灭火器喷头14,灭火器10中的干粉通过第一输料管11进入第二输料管13中,干粉通过第二输料管13进入灭火器喷头14中,最后干粉从灭火器喷头14中喷出,这样就可以对充电房本体1内部进行灭火处理,如火势过大灭火器10中干粉使用完时,在控制箱2的作用下打开另一个灭火器10与之对应的电动阀门12,另一个灭火器10中的干粉就可以通过第一输料管11和第二输料管13进入灭火器喷头14,这样就可以继续对充电房本体1内部进行灭火处理,确保灭火工作正常完成,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包括充电房本体(1)、灭火器箱(9)和分隔板(16),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房本体(1)上侧设置有控制箱(2),且控制箱(2)上侧设置有防雨盖(3),同时防雨盖(3)上贯穿有支撑杆(4)和电动伸缩杆(5),所述控制箱(2)上侧设置有智能控制跟踪系统(20),所述支撑杆(4)上侧转动连接有万向轴(6),且万向轴(6)和电动伸缩杆(5)上侧均固定有光伏板(7),所述灭火器箱(9)内部设置有灭火器(10),且灭火器(10)一侧贯穿有第一输料管(11),所述第一输料管(11)一端贯穿有第二输料管(13),且第一输料管(11)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12),所述第二输料管(13)下侧贯穿有灭火器喷头(14),且灭火器喷头(14)一侧固定有烟雾传感器(15),所述分隔板(16)设置在充电房本体(1)内部,且分隔板(16)和充电房本体(1)内壁上及蓄电池(8)前侧均固定有橡胶防护板(1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防止损伤机器人外壳功能的充电房,包括充电房本体(1)、灭火器箱(9)和分隔板(16),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房本体(1)上侧设置有控制箱(2),且控制箱(2)上侧设置有防雨盖(3),同时防雨盖(3)上贯穿有支撑杆(4)和电动伸缩杆(5),所述控制箱(2)上侧设置有智能控制跟踪系统(20),所述支撑杆(4)上侧转动连接有万向轴(6),且万向轴(6)和电动伸缩杆(5)上侧均固定有光伏板(7),所述灭火器箱(9)内部设置有灭火器(10),且灭火器(10)一侧贯穿有第一输料管(11),所述第一输料管(11)一端贯穿有第二输料管(13),且第一输料管(11)内部设置有电动阀门(12),所述第二输料管(13)下侧贯穿有灭火器喷头(14),且灭火器喷头(14)一侧固定有烟雾传感器(15),所述分隔板(16)设置在充电房本体(1)内部,且分隔板(16)和充电房本体(1)内壁上及蓄电池(8)前侧均固定有橡胶防护板(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锐
申请(专利权)人:宣城南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