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7779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0 18: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导丝,具体为能够使两个以上线圈无破损且容易地缠绕的导丝。具有将第1线材卷绕而形成并包围芯材的前端线圈和将第2线材卷绕而形成并在前端线圈的基端侧包围芯材的基端线圈,第1线材的基端部及第2线材的前端部以交替配置的方式连接,位于第1线材的基端的第1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通过第1末端面与第1线材的第1轴心相交的第1交点并与第1轴心正交的第1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第2线材的位于前端的第2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通过第2末端面与第2线材的第2轴心相交的第2交点并与第2轴心正交的第2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丝
本技术涉及对向生物体内插入的长尺寸的医疗器具进行引导的导丝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进行从下肢、胳膊或手腕等的血管插入长尺寸的医疗器具(例如导管)以进行治疗的操作。在这样的操作中,导丝向比导管靠前的病变部位附近插入。接下来导管沿着导丝被推入至病变部位。然后,手术者通过导管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导丝通常包括芯材、将线材卷绕在芯材的外周而形成的线圈及对芯材和线圈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件。线圈存在由两个以上线圈构成的情况。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前端侧线圈和基端侧线圈的导丝。前端侧线圈的基端部与基端侧线圈的前端部以使各线圈的线材交替配置并相互缠结的状态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14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使两个以上线圈的线材相互缠结时,存在线材的末端面彼此相互碰撞且线圈产生变形、破损的可能性。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两个以上的线圈无损伤且容易地缠绕的导丝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导丝的特征在于,具有:长尺寸的芯材,其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前端线圈,其卷绕第1线材而形成并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以及基端线圈,其卷绕第2线材而形成,并在所述前端线圈的基端侧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所述前端线圈在所述第1线材的基端具有第1末端面,所述基端线圈在所述第2线材的前端具有第2末端面,所述第1线材的基端部及所述第2线材的前端部以交替配置的方式连接,所述第1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1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其中,该第1正交面通过所述第1末端面与所述第1线材的第1轴心相交的第1交点并与所述第1轴心正交,所述第2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2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其中,该第2正交面通过所述第2末端面与所述第2线材的第2轴心相交的第2交点并与所述第2轴心正交。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导丝的制造方法的导丝具有:长尺寸的芯材,其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前端线圈,其卷绕第1线材而形成并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基端线圈,其卷绕第2线材而形成,并在所述前端线圈的基端侧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以及固定部件,其将所述前端线圈和所述基端线圈固定于所述芯材,该导丝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步骤:准备所述前端线圈的步骤,其中,所述前端线圈的所述第1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1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该第1正交面通过所述第1末端面与所述第1线材的第1轴心相交的第1交点并与所述第1轴心正交;准备所述基端线圈的步骤,其中,所述基端线圈的所述第2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2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该第2正交面通过所述第2末端面与所述第2线材的第2轴心相交的第2交点并与所述第2轴心正交;使所述前端线圈的基端侧的第1线材与所述基端线圈的前端侧的第2线材以在长轴方向上交替配置的方式相对旋转的步骤;以及使所述固定部件填充至交替配置的所述第1线材与所述第2线材的至少一部分的间隙中,并利用该固定部件将所述前端线圈和所述基端线圈固定于所述芯材的步骤。技术效果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导丝及其制造方法在以使前端线圈与基端线圈相对旋转的方式将第1线材与第2线材在长轴方向上交替配置时,第1末端面与第2末端面不易碰撞而能够顺畅地旋入。因此,该导丝能够使两个以上的线圈无损伤且容易地缠绕。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正交面及第2正交面中,分别将朝向所述前端线圈或基端线圈的中心线并与所述中心线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内部方向,将所述内部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外部方向,将与所述内部方向正交且具有朝向基端侧的分量的方向定义为基端方向,将所述基端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前端方向,将所述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1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投影到所述第1正交面上的向量定义为第1倾斜方向向量,将所述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2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投影到所述第2正交面上的向量定义为第2倾斜方向向量,在使所述第1正交面及第2正交面以各面的所述内部方向、所述外部方向、所述前端方向及所述基端方向一致的方式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1倾斜方向向量与第2倾斜方向向量朝向相反方向。由此,在将第1线材与第2线材在长轴方向上交替配置时,第1末端面与第2末端面难以碰撞而能够顺畅地旋入。所述第1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1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前端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前端侧范围内,所述第2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2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基端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基端侧范围内。由此,在将第1线材与第2线材在长轴方向上交替配置时,第1末端面与第2末端面难以碰撞而能够顺畅地旋入。另外,第1末端面通过其倾斜将第2末端面向前端线圈的线间间隙引导。此外,第2末端面通过其倾斜将第1末端面向基端线圈的线间间隙引导。因此,前端线圈的基端部及基端线圈的前端部能够容易地相互缠结。也可以是,所述第1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1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外部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外部侧范围内,所述第2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2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内部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内部侧范围内。由此,在将第1线材与第2线材在长轴方向上交替配置时,第1末端面与第2末端面难以碰撞而能够顺畅地旋入。也可以是,所述第1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1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内部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内部侧范围内,所述第2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2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外部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外部侧范围内。由此,在将第1线材与第2线材在长轴方向上交替配置时,第1末端面与第2末端面难以碰撞而能够顺畅地旋入。也可以是,所述第1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1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基端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基端侧范围内,所述第2倾斜方向向量在所述第2正交面中朝向以所述前端方向为中心且向两侧分别具有20度的有效角度的前端侧范围内。由此,在将第1线材与第2线材在长轴方向上交替配置时,第1末端面与第2末端面难以碰撞而能够顺畅地旋入。也可以是,所述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1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相对于所述第1正交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1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以5~45度倾斜,所述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2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相对于所述第2正交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2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以5~45度倾斜。若第1最大投影面及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的倾斜角度大于45度,则能够流动状态的固定部件过度流入线圈的线间间隙或芯材与线圈之间的间隙,因此第1末端面及第2末端面容易从固定部件突出。若第1最大投影面及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的倾斜角度小于5度,则难以将第1末端面与第2末端面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具有:/n长尺寸的芯材,其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n前端线圈,其卷绕第1线材而形成并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以及/n基端线圈,其卷绕第2线材而形成,并在所述前端线圈的基端侧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n所述前端线圈在所述第1线材的基端具有第1末端面,/n所述基端线圈在所述第2线材的前端具有第2末端面,/n所述第1线材的基端部及所述第2线材的前端部以交替配置的方式连接,/n所述第1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1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其中,该第1正交面通过所述第1末端面与所述第1线材的第1轴心相交的第1交点并与所述第1轴心正交,/n所述第2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2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其中,该第2正交面通过所述第2末端面与所述第2线材的第2轴心相交的第2交点并与所述第2轴心正交。/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13 JP 2019-0454181.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具有:
长尺寸的芯材,其具有前端部及基端部;
前端线圈,其卷绕第1线材而形成并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以及
基端线圈,其卷绕第2线材而形成,并在所述前端线圈的基端侧包围所述芯材的前端部,
所述前端线圈在所述第1线材的基端具有第1末端面,
所述基端线圈在所述第2线材的前端具有第2末端面,
所述第1线材的基端部及所述第2线材的前端部以交替配置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1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1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其中,该第1正交面通过所述第1末端面与所述第1线材的第1轴心相交的第1交点并与所述第1轴心正交,
所述第2末端面的正投影面积最大的面即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相对于第2正交面的法线向量倾斜,其中,该第2正交面通过所述第2末端面与所述第2线材的第2轴心相交的第2交点并与所述第2轴心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正交面及第2正交面中,分别将朝向所述前端线圈或基端线圈的中心线并与所述中心线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内部方向,将所述内部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外部方向,将与所述内部方向正交并具有朝向基端侧的分量的方向定义为基端方向,将所述基端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前端方向,
将所述第1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1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投影到所述第1正交面上的向量定义为第1倾斜方向向量,将所述第2最大投影面的法线向量中的朝向远离所述第2末端面的方向的法线向量投影到所述第2正交面上的向量定义为第2倾斜方向向量,
在使所述第1正交面及第2正交面以各面的所述内部方向、所述外部方向、所述前端方向及所述基端方向一致的方式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1倾斜方向向量与第2倾斜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岩智哉
申请(专利权)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