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6843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敷贴的防护层、天线贴片层和粘贴层,以及设置在粘贴层的底部、用于粘贴前防护的贴膜层;所述天线贴片层包括结构相同、且呈矩形形状的第一金属基片和第二金属基片,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与第二金属基片之间的第一微带组件、第三微带组件和第二微带组件,以及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与第二金属基片之间的第四微带组件、第六微带组件和第五微带组件。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投入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在区块链安全追溯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
本技术涉及区块链安全追溯
,尤其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
技术介绍
射频识别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其是一种通信技术(俗称电子标签)。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通常情况下,射频为微波,其频率在1-100GHz之间,并适用于短距离识别通信。众所周知,射频识别系统由RFID电子标签与RFID读写器,其中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在区块链安全追溯
,待追溯的产品需要有且仅有一个唯一的身份信息,以保证追溯可靠;传统的二维码、条形码等等识别码容易被替换或伪造,区块链采集的追溯信息极大可能是非真实的。因此,急需要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投入成本低廉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敷贴的防护层、天线贴片层和粘贴层,以及设置在粘贴层的底部、用于粘贴前防护的贴膜层;所述天线贴片层包括结构相同、且呈矩形形状的第一金属基片和第二金属基片,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与第二金属基片之间的第一微带组件、第三微带组件和第二微带组件,以及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与第二金属基片之间的第四微带组件、第六微带组件和第五微带组件;所述第一微带组件、第二微带组件、第四微带组件和第五微带组件的结构相同,且第一微带组件与第二微带组件镜像布设,所述第四微带组件与第五微带组件镜像布设,所述第一微带组件与第四微带组件镜像布设,且第二微带组件与第五微带组件镜像布设;所述第三微带组件与第六微带组件的结构相同,且为长方形形状。所述第四微带组件包括一端与第一金属基片连接的第一微带,依次折返连接后一端与第一微带的另一端连接、且呈L形状的六个第二微带,与第二微带连接、且呈L形状的第三微带,以及连接在第三微带与第六微带组件之间的第四微带;所述第一微带与第一金属基片的连接处距离第一金属基片的下边缘的距离为0.09cm,且第四微带与第六微带组件的连接处距第六微带组件的左端的距离为0.12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巧妙地设置天线贴片层贴敷在防护层与粘贴层之间,并安装在待追溯的产品上,利用天线贴片层记录该产品唯一的身份号码,以便于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天线中的身份信息,以实现数据的载入,如此一来,便能实现区块链追溯过程信息记载。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投入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在区块链安全追溯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天线贴片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天线贴片层的方向特性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1-粘贴层,2-天线贴片层,3-防护层,21-第一金属基片,22-第二金属基片,23-第一微带组件,24-第二微带组件,25-第三微带组件,26-第四微带组件,27-第五微带组件,28-第六微带组件,261-第一微带,262-第二微带,263-第三微带,264-第四微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敷贴的防护层3、天线贴片层2和粘贴层1,以及设置在粘贴层1的底部、用于粘贴前防护的贴膜层;所述天线贴片层2包括结构相同、且呈矩形形状的第一金属基片21和第二金属基片22,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21与第二金属基片22之间的第一微带组件23、第三微带组件25和第二微带组件24,以及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21与第二金属基片22之间的第四微带组件26、第六微带组件28和第五微带组件2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序号用语仅用于区分同类部件,不能理解成对保护范围的特定限定。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顶部”、“四周边缘”、“中央”等方位性用语是基于附图来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微带组件23、第二微带组件24、第四微带组件26和第五微带组件27的结构相同,且第一微带组件23与第二微带组件24镜像布设,所述第四微带组件26与第五微带组件27镜像布设,所述第一微带组件23与第四微带组件26镜像布设,且第二微带组件24与第五微带组件27镜像布设;所述第三微带组件25与第六微带组件28的结构相同,且为长方形形状。该第一金属基片21与第二金属基片22的尺寸为1.27×1.27cm;所述第三微带组件25与第六微带组件28的尺寸为0.93×0.26cm,且微带线宽度为0.05cm。另外,本实施例的第四微带组件26包括一端与第一金属基片21连接的第一微带261,依次折返连接后一端与第一微带261的另一端连接、且呈L形状的六个第二微带262,与第二微带262连接、且呈L形状的第三微带263,以及连接在第三微带263与第六微带组件28之间的第四微带264;所述第一微带261与第一金属基片21的连接处距离第一金属基片21的下边缘的距离为0.09cm,且第四微带264与第六微带组件28的连接处距第六微带组件28的左端的距离为0.12cm。本实施例的第一微带261的尺寸为0.19×0.05cm,第二微带262的尺寸为0.43×0.22cm,且微带线宽度为0.05cm;所述第三微带263的为0.68×0.37cm,且微带线宽度为0.05cm;所述第四微带264的尺寸为0.27×0.05cm。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验证电子防伪标签的方向特性,特进行方向测试,如图3所示,该天线具有良好的方向特性;在电子防伪标签使用时,在电子防伪标签写入唯一的追溯身份号码。在追溯过程中,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天线中的身份信息,并访问区块链记录追溯信息。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技术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敷贴的防护层(3)、天线贴片层(2)和粘贴层(1),以及设置在粘贴层(1)的底部、用于粘贴前防护的贴膜层;所述天线贴片层(2)包括结构相同、且呈矩形形状的第一金属基片(21)和第二金属基片(22),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21)与第二金属基片(22)之间的第一微带组件(23)、第三微带组件(25)和第二微带组件(24),以及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21)与第二金属基片(22)之间的第四微带组件(26)、第六微带组件(28)和第五微带组件(27);/n所述第一微带组件(23)、第二微带组件(24)、第四微带组件(26)和第五微带组件(27)的结构相同,且第一微带组件(23)与第二微带组件(24)镜像布设,所述第四微带组件(26)与第五微带组件(27)镜像布设,所述第一微带组件(23)与第四微带组件(26)镜像布设,且第二微带组件(24)与第五微带组件(27)镜像布设;所述第三微带组件(25)与第六微带组件(28)的结构相同,且为长方形形状;/n所述第四微带组件(26)包括一端与第一金属基片(21)连接的第一微带(261),依次折返连接后一端与第一微带(261)的另一端连接、且呈L形状的六个第二微带(262),与第二微带(262)连接、且呈L形状的第三微带(263),以及连接在第三微带(263)与第六微带组件(28)之间的第四微带(264);/n所述第一微带(261)与第一金属基片(21)的连接处距离第一金属基片(21)的下边缘的距离为0.09cm,且第四微带(264)与第六微带组件(28)的连接处距第六微带组件(28)的左端的距离为0.12cm。/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敷贴的防护层(3)、天线贴片层(2)和粘贴层(1),以及设置在粘贴层(1)的底部、用于粘贴前防护的贴膜层;所述天线贴片层(2)包括结构相同、且呈矩形形状的第一金属基片(21)和第二金属基片(22),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21)与第二金属基片(22)之间的第一微带组件(23)、第三微带组件(25)和第二微带组件(24),以及连接在第一金属基片(21)与第二金属基片(22)之间的第四微带组件(26)、第六微带组件(28)和第五微带组件(27);
所述第一微带组件(23)、第二微带组件(24)、第四微带组件(26)和第五微带组件(27)的结构相同,且第一微带组件(23)与第二微带组件(24)镜像布设,所述第四微带组件(26)与第五微带组件(27)镜像布设,所述第一微带组件(23)与第四微带组件(26)镜像布设,且第二微带组件(24)与第五微带组件(27)镜像布设;所述第三微带组件(25)与第六微带组件(28)的结构相同,且为长方形形状;
所述第四微带组件(26)包括一端与第一金属基片(21)连接的第一微带(261),依次折返连接后一端与第一微带(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圆孙强俞骏豪张亮郭骏张懿操盛剑桥路宇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