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稠油降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6083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油田采油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稠油降粘装置。包括上接头、下接头、外筒和芯体,上接头、外筒和下接头三者由上至下依次通过螺纹连接成一体,所述芯体插装在外筒内,芯体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接头的下端面和下接头的上端面限位,所述芯体的外侧加工有轴向槽,所述外筒上与轴向槽对应设置有过液孔。所述外筒上与每条轴向槽对应设置有两列过液孔,其中一列过液孔与轴向槽一个边缘的距离等于另一列过液孔与该轴向槽另一个边缘的距离,过液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芯体的中心线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轴向槽代替了现有降粘装置内的圆孔状输油通道,轴向槽可加工成任意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掺稀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稠油降粘装置
本技术属于油田采油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稠油降粘装置。
技术介绍
在油田生产中,稠油,是指粘度较大的石油,稠油开采时,需要在油井内的稠油中掺入稀油,以降低粘度,保证稠油的顺利开采。掺稀油过程中,需要使用降粘装置。掺稀油时,将降粘装置串联在油管管柱上,稠油从降粘装置内通过时,稀油从降粘装置侧面的过液孔进入装置内,进而与稠油混合,达到降粘目的。现有的降粘装置存在混合不均匀的问题,稠油对生产的不利影响仍然无法杜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利号为CN201721773824.8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油井掺稀降粘混配装置,该装置中设置了多个输油通道,稠油被这些输油通道分成多股,通过对每股油流进行分别掺稀,提高了掺稀的均匀性。然而,该装置内输油通道是圆孔结构,该圆孔的长径比受机械加工工艺条件的限制,长度一般最多只能做到60-70厘米,使得掺稀的均匀性无法进一步提升。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降粘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稠油降粘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稠油降粘装置,包括上接头、下接头、外筒和芯体,上接头、外筒和下接头三者由上至下依次通过螺纹连接成一体,所述芯体插装在外筒内,芯体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接头的下端面和下接头的上端面限位,所述芯体的外侧加工有轴向槽,所述外筒上与轴向槽对应设置有过液孔。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筒上与每条轴向槽对应设置有两列过液孔,其中一列过液孔与轴向槽一个边缘的距离等于另一列过液孔与该轴向槽另一个边缘的距离,过液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芯体的中心线垂直。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每根轴向槽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引导面,引导面与芯体端面的相交线的中点位于芯体的中心线上。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轴向槽的横截面形状为抛物线。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轴向槽的横截面形状为U形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采用轴向槽代替了现有降粘装置内的圆孔状输油通道,轴向槽可加工成任意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掺稀的均匀性。2、与圆孔状的输油通道相比,采用轴向槽时总过液通径更大,有利于保证更大的过夜流量。3、与圆孔状的输油通道相比,采用轴向槽作为输油通道时,在保证足够的总过液通径的情况下,输油通道的数量可以更多(不受加工工艺的限制),对应地,每条输油通道的通径可以更小,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掺稀的均匀性。4、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外筒上与每条轴向槽对应设置有两列过液孔,其中一列过液孔与轴向槽一个边缘的距离等于另一列过液孔与该轴向槽另一个边缘的距离,过液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芯体的中心线垂直。这样的设置,使得进入轴向槽内的稀油可将稠油充分搅动,从而提高掺稀的均匀性。5、本专利技术中,每根轴向槽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引导面,引导面与芯体端面的相交线的中点位于芯体的中心线上。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芯体端面处的过液通径,另一方面,引导面处形成的喇叭口结构可使流经的液体产生涡流,从而进一步提高掺稀的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轴向槽的横截面为抛物线时图1中A处的截面图;图3是轴向槽的横截面为U形线时图1中A处的截面图。图中:1-上接头,2-外筒,3-下接头,4-芯体,5-轴向槽,6-过液孔,7-引导面,8-抛物线,9-U形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包括上接头1、下接头3、外筒2和芯体4,上接头1、外筒2和下接头3三者由上至下依次通过螺纹连接成一体,所述芯体4插装在外筒2内,芯体4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接头1的下端面和下接头3的上端面限位,所述芯体4的外侧加工有轴向槽5,所述外筒2上与轴向槽5对应设置有过液孔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轴向槽5具有如下几点好处:1、轴向槽5可加工成任意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掺稀的均匀性。2、与圆孔状的输油通道相比,采用轴向槽5时总过液通径更大,有利于保证更大的过夜流量。3、与圆孔状的输油通道相比,采用轴向槽5作为输油通道时,在保证足够的总过液通径的情况下,输油通道的数量可以更多(不受加工工艺的限制),对应地,每条输油通道的通径可以更小,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掺稀的均匀性。如图2或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外筒2上与每条轴向槽5对应设置有两列过液孔6,其中一列过液孔6与轴向槽5一个边缘的距离等于另一列过液孔6与该轴向槽5另一个边缘的距离,过液孔6的中心线与所述芯体4的中心线垂直。这样的设置,使得进入轴向槽5内的稀油可将稠油充分搅动,从而提高掺稀的均匀性。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中,每个轴向槽5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引导面7,引导面7与芯体4端面的相交线的中点位于芯体4的中心线上。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芯体4端面处的过液通径,另一方面,引导面7处形成的喇叭口结构可使流经的液体产生涡流,从而进一步提高掺稀的均匀性。所述轴向槽5的横截面形状为抛物线8(如图2所示)或U形线9(如图3所示),这两种形状有利于从过液孔6中射出的稀油油流对抽油进行充分搅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稠油降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接头(1)、下接头(3)、外筒(2)和芯体(4),上接头(1)、外筒(2)和下接头(3)三者由上至下依次通过螺纹连接成一体,所述芯体(4)插装在外筒(2)内,芯体(4)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接头(1)的下端面和下接头(3)的上端面限位,所述芯体(4)的外侧加工有轴向槽(5),所述外筒(2)上与轴向槽(5)对应设置有过液孔(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稠油降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接头(1)、下接头(3)、外筒(2)和芯体(4),上接头(1)、外筒(2)和下接头(3)三者由上至下依次通过螺纹连接成一体,所述芯体(4)插装在外筒(2)内,芯体(4)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上接头(1)的下端面和下接头(3)的上端面限位,所述芯体(4)的外侧加工有轴向槽(5),所述外筒(2)上与轴向槽(5)对应设置有过液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稠油降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2)上与每条轴向槽(5)对应设置有两列过液孔(6),其中一列过液孔(6)与轴向槽(5)一个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新宇张庆龙孙继国
申请(专利权)人:大庆黑帝庙稠油试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