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95701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属于湖泊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包括植被缓冲带、地下集流沟、分散式布水装置、多级生态修复塘;植被缓冲带、地下集流沟、分散式布水装置、多级生态修复塘沿着地势坡度依次降低,植被缓冲带一侧连接污染物汇集区域,另一侧连接地下集流沟,分散式布水装置进口与地下集流沟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与分散式布水装置出口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由多个生态修复塘组成,内部通过溢流堰相连接,最后底层生态塘通过溢流堰与湖泊本体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
本技术涉及属于湖泊水体治理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
技术介绍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性的或非固体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雨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含水层、湖泊、河流等引起的污染,是发生在整个空间内的污染问题,污染物的排放途径及排放量具有不确定性。在发达国家,点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雨水径流带来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美国约有60%的河流和50%的湖泊的污染与非点源污染有关。目前在中国,雨水径流的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在太湖、滇池等重要湖泊,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多采用沉淀池、渗漏坑、多孔路面、蓄水池等措施方法控制径流污染,虽然这些措施能产生一些效果,但这些方法只是单一的从沉淀过滤的方法进行控制,不但工程量大,对周边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破坏;而且并没有有效消减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物质。本技术要解决问题是解决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对湖泊本体的影响。基于此,本技术紧跟生态技术发展趋势,将过滤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将工程处理目标与环境景观目标相结合,用自然生态的方式有效的拦截了径流面源污染,减轻了湖泊水体的污染负荷,同时营造了修养生息的自然生态景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湖泊岸线带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以解决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对湖泊本体影响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包括植被缓冲带、地下集流沟、分散式布水装置、多级生态修复塘;植被缓冲带、地下集流沟、分散式布水装置、多级生态修复塘沿着地势坡度依次降低,植被缓冲带一侧连接污染物汇集区域,另一侧连接地下集流沟,分散式布水装置进口与地下集流沟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与分散式布水装置出口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由多个生态修复塘组成,内部通过溢流堰相连接,最后底层生态塘通过溢流堰与湖泊本体相连。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植被缓冲带呈带状设置且表面种植有植被草皮,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泥沙、吸收并消减相关污染物。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地下集流沟呈带状设置且横截面为沟槽形状,所述的地下集流沟上部设置有过滤网筛,所述的地下集流沟汇集经植被缓冲带流出的地表和壤中流,所述的过滤网筛过滤并截留地表面层的树叶、草支等漂浮物,并漏过泥沙,将泥沙沉淀在地下集流沟底部,减少这类杂质进入分散式布水装置。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分散式布水装置设置在地下集流沟的侧面,所述的分散式布水装置长度与地下集流沟相当且成带状;通过分散式布水装置均匀均质补水给多级生态修复塘。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生态修复塘设置在分散式布水装置地势较低的一侧,多级生态修复塘连续设置有多个生态修复塘,所述的生态修复塘横截面呈梯形且上部开口较底部大,生态修复塘种植有水生植物,通过人工干预构建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帮助水体恢复健康生态系统,从而使其具备完善的水体自净能力,净化流入水体。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多级生态修复塘之间设置有溢流堰,高一级的生态修复塘通过溢流堰将水流泄出到低一级的生态修复塘。通过从植被缓冲带到多级生态修复塘对污染物的多层多级复合拦截、吸附、净化等,将植被过滤带技术与多级生态修复塘技术相结合,根据周边地形地貌营造既能有效拦截净化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又能构建湿地生态自然景观。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与以往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融合有关技术达到高指标的净化效果和景观效果,很好的减轻了面源污染对湖泊本体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地下集流沟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中符号说明:1、植被缓冲带;2、地下集流沟;3、分散式布水装置;4、多级生态修复塘;401、生态修复塘;5、湖泊;6、过滤网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包括植被缓冲带1、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多级生态修复塘4;植被缓冲带1、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多级生态修复塘4沿着地势坡度依次降低,植被缓冲带1一侧连接污染物汇集区域,另一侧连接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进口与地下集流沟2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4与分散式布水装置3出口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4由多个生态修复塘组成,内部通过溢流堰相连接,最后底层生态塘通过溢流堰与湖泊5本体相连。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植被缓冲带1呈带状设置且表面种植有植被草皮,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泥沙、吸收并消减相关污染物。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地下集流沟2呈带状设置且横截面为沟槽形状,所述的地下集流沟2上部设置有过滤网筛6,所述的地下集流沟2汇集经植被缓冲带1流出的地表和壤中流,所述的过滤网筛6过滤并截留地表面层的树叶、草支等漂浮物,并漏过泥沙,将泥沙沉淀在地下集流沟2底部,减少这类杂质进入分散式布水装置3。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分散式布水装置3设置在地下集流沟2的侧面,所述的分散式布水装置3长度与地下集流沟2相当且成带状;通过分散式布水装置3均匀均质补水给多级生态修复塘4。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级生态修复塘4设置在分散式布水装置3地势较低的一侧,多级生态修复塘4连续设置有三个生态修复塘401,所述的生态修复塘401横截面呈梯形且上部开口较底部大,生态修复塘401种植有水生植物,通过人工干预构建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帮助水体恢复健康生态系统,从而使其具备完善的水体自净能力,净化流入水体。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所述的多级生态修复塘4之间设置有溢流堰,高一级的生态修复塘通过溢流堰将水流泄出到低一级的生态修复塘。通过从植被缓冲带到多级生态修复塘对污染物的多层多级复合拦截、吸附、净化等,将植被过滤带技术与多级生态修复塘技术相结合,根据周边地形地貌营造既能有效拦截净化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又能构建湿地生态自然景观。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与以往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与以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被缓冲带(1)、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多级生态修复塘(4);植被缓冲带(1)、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多级生态修复塘(4)沿着地势坡度依次降低,植被缓冲带(1)一侧连接污染物汇集区域,另一侧连接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进口与地下集流沟(2)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4)与分散式布水装置(3)出口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4)由多个生态修复塘(401)组成,内部通过溢流堰相连接,最后底层生态塘通过溢流堰与湖泊(5)本体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被缓冲带(1)、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多级生态修复塘(4);植被缓冲带(1)、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多级生态修复塘(4)沿着地势坡度依次降低,植被缓冲带(1)一侧连接污染物汇集区域,另一侧连接地下集流沟(2),分散式布水装置(3)进口与地下集流沟(2)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4)与分散式布水装置(3)出口相连,多级生态修复塘(4)由多个生态修复塘(401)组成,内部通过溢流堰相连接,最后底层生态塘通过溢流堰与湖泊(5)本体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被缓冲带(1)呈带状设置且表面种植有植被草皮,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泥沙、吸收并消减相关污染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湖泊岸线径流污染生态拦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集流沟(2)呈带状设置且横截面为沟槽形状,所述的地下集流沟(2)上部设置有过滤网筛(6),所述的地下集流沟(2)汇集经植被缓冲带(1)流出的地表和壤中流,所述的过滤网筛(6)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岿朱杰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清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