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薄膜及ITO透明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5502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衬底清洗;S2:在衬底上采用磁控溅射生长变温缓冲层;S3:在变温缓冲层上采用磁控溅射生长取向生长层;S4:取向生长层到达设定的厚度后,停止生长;变温生长层和取向生长层共同形成ITO薄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ITO薄膜及ITO透明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无需引入异质诱导层,具有工艺简便易控、易于大规模生产的优点,且在获得(004)择优取向ITO薄膜的同时,不会造成化学计量比尤其是氧缺位浓度的变化,ITO薄膜组分均一,ITO透明导电玻璃的透明导电性能优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ITO薄膜及ITO透明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功能薄膜材料及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ITO薄膜及ITO透明导电玻璃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宽禁带透明导电ITO薄膜在室温下的禁带宽度Eg在3.5-4.3eV之间,其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高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高红外发射率等光电输运性能优势,且具有高硬度、非晶薄膜易刻蚀成电极图案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迁移率薄膜晶体管、彩色滤光片、触控屏、光伏、节能玻璃等领域。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细化,进一步提高ITO薄膜的透明导电性能、降低制造成本一直是相关产业化技术研发所关注的焦点。直流磁控溅射作为目前最广泛应用的ITO薄膜生长技术,具有生长速率高、大面积成膜均匀、生产成本低等优势,但当前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制备ITO薄膜的择优取向一般以(222)晶面为主。根据Kulkarnia等人的报道-(ThinSolidFilms,1999,345:273-277),(004)择优取向的ITO薄膜相比(222)取向的ITO薄膜具有更低的晶界散射、更高的电导率和更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因此,具有(004)择优取向的IT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nS1:衬底清洗;/nS2:在衬底上采用磁控溅射生长变温缓冲层;/nS3:在变温缓冲层上采用磁控溅射生长取向生长层;/nS4:取向生长层到达设定的厚度后,停止生长;变温生长层和取向生长层共同形成ITO薄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S1:衬底清洗;
S2:在衬底上采用磁控溅射生长变温缓冲层;
S3:在变温缓冲层上采用磁控溅射生长取向生长层;
S4:取向生长层到达设定的厚度后,停止生长;变温生长层和取向生长层共同形成ITO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变温缓冲层的生长过程为:将衬底的初始温度控制为80-120℃,开始进行磁控溅射生长缓冲层,当缓冲层每沉积1nm,将衬底的温度升高0.8-1.2℃,直至缓冲层的厚度到达设定厚度,形成变温缓冲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变温缓冲层的设定厚度为20-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磁控溅射的功率密度为1.6-3.2W/c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磁控溅射的溅射压力为0.2-2.0P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ITO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磁控溅射的氧分压为0.1%-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世金朱刘任丽
申请(专利权)人:先导薄膜材料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