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4020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外墙,所述外墙的内侧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排水沟;内衬墙,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墙的内侧的墙体,所述墙体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墙体与所述外墙之间形成集水腔,所述墙体的远离所述外墙的一侧设有疏水板,所述疏水板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底板中且连接于所述排水沟,所述疏水板的外侧包覆有防水饰面层;以及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穿设于所述墙体中,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集水腔和所述疏水板。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地下室的内衬墙的装饰面容易受潮发霉、损坏,影响地下室室内美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室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地下室外墙渗水是一个质量通病,也是施工难点。在地下室外墙设计时,常常采用地下室外墙+空腔+内衬墙+防水砂浆的方法来达到地下室外墙防水的功能。地下室外墙与内衬墙之间的空腔的底部设排水沟以便排出从地下室外墙渗出的水。但长时间后,该空腔内湿度增大,进而使得内衬墙的外侧(即地下室的内侧的装饰面)受潮发霉、损坏,影响室内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地下室的内衬墙的装饰面容易受潮发霉、损坏,影响地下室室内美观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包括:外墙,所述外墙的内侧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排水沟;内衬墙,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墙的内侧的墙体,所述墙体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墙体与所述外墙之间形成集水腔,所述墙体的远离所述外墙的一侧设有疏水板,所述疏水板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底板中且连接于所述排水沟,所述疏水板的外侧包覆有防水饰面层;以及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穿设于所述墙体中,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集水腔和所述疏水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水腔的底部,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疏水板。进一步的,所述疏水板包括铺设于所述墙体的远离所述外墙的一侧的竖直段和沿所述底板的板面方向设置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竖直段,所述延伸段的第二侧连接于所述排水沟。进一步的,所述竖直段沿所述墙体的墙面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中埋设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竖直段,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排水沟。进一步的,所述疏水板的远离所述墙体的一侧铺设有隔断网片,所述防水饰面层包覆于所述隔断网片。进一步的,所述防水饰面层为防水砂浆层。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砂浆层为聚合物水泥砂浆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施工地下室的外墙,并于所述外墙内侧施工底板;于所述底板上施工墙体并于所述墙体中埋设第一排水管,使得所述墙体与所述外墙之间形成集水腔、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水腔;于所述底板上形成排水沟、于所述墙体的远离所述外墙的一侧铺设疏水板,并将所述疏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另一端、将所述疏水板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底板中并连接于所述排水沟;于所述疏水板的外侧包覆防水饰面层以形成内衬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地下室外墙结构,通过在内衬墙的外侧设置疏水板作为一道排水装置,将外墙渗入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和疏水板排至排水沟中,很好的解决了外墙漏水及潮湿的问题,使得地下室外墙结构施工时一次到位,避免后期维修,大大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地下室外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衬墙的根部节点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衬墙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地下室外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衬墙的根部节点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衬墙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包括:外墙1、内衬墙3、第一排水管4。具体的,外墙1的内侧设有底板2。底板2上形成有排水沟20。内衬墙3包括墙体31、疏水板32、防水饰面层34。墙体31设于底板2上,且墙体31设置于外墙1的内侧。墙体31的内侧与外墙1的内侧之间形成集水腔a。墙体31的远离外墙1的一侧(即外侧)设有疏水板32。疏水板32的下端延伸至底板2中且连接于排水沟20。疏水板32的外侧包覆有防水饰面层34。第一排水管4埋设于墙体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管4穿设于墙体31中,并且第一排水管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集水腔a和疏水板32。本专利技术的地下室外墙结构,通过在内衬墙的外侧设置疏水板作为一道排水装置,将外墙渗入的水通过第一排水管和疏水板排至排水沟中,很好的解决了外墙漏水及潮湿的问题,使得地下室外墙结构施工时一次到位,避免后期维修,大大降低成本。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防水,第一排水管4的第一端连接于集水腔a的底部,第一排水管4的第二端连接于疏水板32。在本实施例中,底板的位于集水腔中的部分形成集水沟。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端连接于集水沟。底板包括基层和浇筑于基层上的面层。面层上形成有排水沟。墙体形成于基层上。疏水板的下端垫设于基层和面层之间。具体的,疏水板32包括竖直段321和延伸段322。竖直段321铺设于墙体31的远离外墙1的一侧。延伸段322沿底板2的板面方向设置的延伸段322。延伸段322的第一侧连接于竖直段321,延伸段322的第二侧连接于排水沟20。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段垫设于基层和面层之间,且连接于排水沟。竖直段321沿墙体31的墙面方向竖向设置。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底板2中埋设有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的第一端连接于竖直段321,第二排水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排水沟20。具体的,第二排水管埋设于底板的面层中。第二排水管的数量为多根,多根第二排水管沿墙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二排水管的间距为1000mm,用于防止排水沟施工时漏浆堵塞疏水板,从而保证疏水板的竖直段排水至排水管的排水功能的正常。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疏水板32的远离墙体31的一侧铺设有隔断网片33,防水饰面层34包覆于隔断网片33。防水饰面层34为防水砂浆层。进一步的,防水砂浆层为聚合物水泥砂浆层。疏水板采用尼龙压盘膨胀螺栓铺设于内衬墙的墙体上。膨胀螺栓必须固定在灰缝处,保证固定点强度。隔断网片为钢丝网,采用尼龙压盘固定于墙体上。防水砂浆层分两次抹灰,其中,首次抹灰,将疏水板的表面圆孔封堵,拉糙;二次抹灰,成型形成防水饰面层。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外墙1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地下室的外墙1,并于外墙1内侧施工底板2。具体的,施工地下室的外墙1,并于外墙1内侧施工底板2的基层。S2:于底板2上施工墙体31并于墙体31中埋设第一排水管20,使得墙体31与外墙1之间形成集水腔a、第一排水管4的一端连接于集水腔a。于底板2的基层上施工墙体31,并于墙体31的根部中预埋第一排水管20,使得墙体31与外墙1之间形成集水腔a、第一排水管4的一端连接于集水腔a。S3:于墙体31的远离外墙1的一侧铺设疏水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墙,所述外墙的内侧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排水沟;/n内衬墙,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墙的内侧的墙体,所述墙体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墙体与所述外墙之间形成集水腔,所述墙体的远离所述外墙的一侧设有疏水板,所述疏水板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底板中且连接于所述排水沟,所述疏水板的外侧包覆有防水饰面层;以及/n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穿设于所述墙体中,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集水腔和所述疏水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外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墙,所述外墙的内侧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排水沟;
内衬墙,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墙的内侧的墙体,所述墙体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墙体与所述外墙之间形成集水腔,所述墙体的远离所述外墙的一侧设有疏水板,所述疏水板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底板中且连接于所述排水沟,所述疏水板的外侧包覆有防水饰面层;以及
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穿设于所述墙体中,所述第一排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集水腔和所述疏水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外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水腔的底部,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疏水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外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板包括铺设于所述墙体的远离所述外墙的一侧的竖直段和沿所述底板的板面方向设置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第一侧连接于所述竖直段,所述延伸段的第二侧连接于所述排水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外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段沿所述墙体的墙面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外墙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凌晓董政金国栋吕岩黄建国陈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