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莆田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319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曲柄连杆机构、单片机以及电源,微型电机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与微针相连接,提供微针作用于皮肤的作用力;微型泵与储药池相连,用于输送药液;给药圈与皮肤相接触保持持续的给药;单片机分别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和微型泵,电源用于供电给微型电机、单片机、微型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单片机对微型电机、微型泵的控制形成自动化的给药,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给药剂量不受微针尺寸的限制,拓展了微针促渗应用的范围;能够实现持续性给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
本技术涉及微针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的微针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器械。当它作为促渗器械使用时,一般需要采用两步:第一步:先让微针作用于皮肤,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第二步:再把药物制剂涂抹于微针作用后的皮肤上。这种传统的作用方法,被称为两步法,科学工作者认为比较繁琐,为此开发了新型的微针,如包膜微针、可溶性微针等,这些微针是直接把药物放在微针上,因此作用时,只需要把微针作用于皮肤,避免再次涂抹药物,所以只需要一步。而这样只需要一步的微针,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微针的尺寸小,表面积不足,能够承载的药量有限,所以这类微针只适合那些高活性的生物制品,大大限制了微针应用的范围。在实现上述微针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1、传统的微针作用需要两步,比较繁琐,使用者需要自己将微针作用于皮肤,作用的力度和角度很容易影响微针刺入行为,最终影响微针促渗的效果。另外,微针作用后的皮肤,只有十分微小的孔洞,肉眼很难观察准确,这又可能造成,在第二步涂抹药物时,涂抹到没有微针作用的部位,而没有实现微针的促渗。2、改良的新型微针,虽然实现一步法,但是由于微针尺寸小,所以承载的药量有限,应用范围狭窄。3、传统微针的使用,主要靠手动,使用者不熟悉微针使用方法,容易造成微针折断在皮肤内等医疗事故;药物涂抹过程也是手动,容易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药物损失等问题。4、传统微针的两步法作用方式,难以实现持续给药。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用于简化微针给药步骤,使用方便,给药剂量不受限制,实现持续性给药。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壳体、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输药导管、曲柄连杆机构、单片机以及电源;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壳体的底端,并环绕整个开口,所述开口两侧设有导轨,所述微针设置在导轨内,微针的针尖朝向开口方向,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曲柄以及连杆,所述微型电机与曲柄相连接,所述连杆一端与曲柄相连接,另一端与微针的背称结构相连接;所述微型电机通过曲柄驱动微针相对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微针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壳体底端的开口处,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给药圈的底端;所述储药池设置在壳体上,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池的底部,所述输药导管一端与微型泵相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给药圈的底端,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和微型泵,所述电源分别与单片机、微型电机、微型泵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外壳的顶端,控制面板通过设置按钮与单片机相连接,控制面板与电源相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穿戴机构为手环,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设置在手环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储药池为外壳上表面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上设有盖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给药圈为橡胶圈。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微型电机来控制微针进给作用力度和时间,微针刺完后,通过控制微型泵来控制给药量和给药时间长短的控制。通过储药池将药物输送到给药圈内,给药不受微针尺寸的影响,能够实现药量的最大化,大大拓展了微针促渗给药的应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通过单片机对微型电机、微型泵的控制形成自动化的给药,能够实现持续性的给药,通过微型泵还可以将给药圈内的药物抽回来,循环利用,不浪费药物。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自动化给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动化给药设备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自动化给药设备的单片机电路图。附图标记说明:10、微针给药机构;11、壳体;111、开口;112、盖体;12、微针;121、背称结构;13、微型电机;131、曲柄;132、连杆;14、微型泵;15、储药池;16、给药圈;17、输药导管;18、单片机;181、控制面板;19、电源;20、穿戴机构;201、手环。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包括微针给药机构10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10的穿戴机构20;穿戴机构20可为手环、手链、手套、手表、帽子、脸罩等,图1中穿戴机构20为手环201,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壳体11的底端设有开口111以及给药圈16,给药圈16环绕整个开口111形成封闭空间,所述微针12设置在壳体11内,微针12的针尖朝向开口111,微针12末端的表面积小于等于开口111的表面积。如图2所示,微针给药机构10包括壳体11、微针12、微型电机13、微型泵14、储药池15、给药圈16、输药导管17、曲柄连杆机构、单片机18、控制面板181以及电源19,所述壳体11的底部设有开口111,所述给药圈16设置在壳体11的底端,并环绕整个开口111,具体的,给药圈16为橡胶圈,将药物密封在给药圈16内。所述输药导管17设置在给药圈16的内壁上,所述输药导管17的一端管口与微型泵14相连接,输药导管17的另一端管口设置在给药圈16内壁的底部,用于将储药池15内的药物输送到给药圈16或将给药圈16内的药物输送到储药池15内。所述微型泵14设置在储药池15的底部,微型泵14与输药导管17相连接,微型泵14与输药导管17相配合,形成可持续给药、控制给药时间、可回收的给药,微型泵14正吸,将储药池15内的药物抽到给药圈16内,微型泵14反吸,将给药圈16内的药物回抽到储药池15内,形成一个给药系统,控制药物的给药量和药物作用的时间。进一步的,所述储药池15为壳体11上表面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上设有盖体112,盖体112通过卡设在凹槽的正上方;需要加药的时候打开盖体112,将微针用药加入到储药池15内,不用的时候,盖上盖体112,保证药物的质量,同时可以对储药池15进行清洗,便于更换药物。本实施例中,开口111的表面积小于给药圈16的表面积,微针12末端的表面积小于等于开口111的表面积,所述微针12设置在壳体11内,微针12的结构包括针体结构与背称结构121,针体结构设置在背称结构121上,针体结构的针尖,面向皮肤,用于作用皮肤,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曲柄131以及连杆132,所述曲柄131设置在微型电机13的输出轴上,微型电机13带动曲柄131转动,所述连杆132一端通过铰链连接与曲柄131相连接,另一端与微针12的背称结构相连接;微针12的背称结构一般为塑料、橡胶制成,连杆132的末端为外螺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n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壳体、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输药导管、曲柄连杆机构、单片机以及电源;/n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壳体的底端,并环绕整个开口,所述开口两侧设有导轨,所述微针设置在导轨内,微针的针尖朝向开口方向,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曲柄以及连杆,所述微型电机与曲柄相连接,所述连杆一端与曲柄相连接,另一端与微针的背称结构相连接;/n所述微型电机通过曲柄驱动微针相对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微针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壳体底端的开口处,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给药圈的底端;/n所述储药池设置在壳体上,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池的底部,所述输药导管一端与微型泵相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给药圈的底端,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和微型泵,所述电源分别与单片机、微型电机、微型泵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化给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壳体、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输药导管、曲柄连杆机构、单片机以及电源;
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壳体的底端,并环绕整个开口,所述开口两侧设有导轨,所述微针设置在导轨内,微针的针尖朝向开口方向,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曲柄以及连杆,所述微型电机与曲柄相连接,所述连杆一端与曲柄相连接,另一端与微针的背称结构相连接;
所述微型电机通过曲柄驱动微针相对壳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微针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壳体底端的开口处,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给药圈的底端;
所述储药池设置在壳体上,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健敏傅贤明刘诗琦
申请(专利权)人:莆田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