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立鑫专利>正文

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261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具体涉及鞋技术领域,包括鞋外底前端区域和鞋跟区域,所述鞋外底前端区域设置成前高后低弧状,所述鞋跟区域为三面弧形状结构,所述鞋跟区域前部设置有鞋弓区域,所述鞋弓区域前部设置有鞋掌区域,所述鞋掌区域为平面状结构,所述平面状结构轮廓为吻合脚掌受力状态的腰型,所述平面状结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微小高度差和弧度,所述鞋掌区域和鞋外底前端区域之间设置有脚趾区域,所述脚趾区域设置为圆滑过渡并形成一前高后低的坡度,所述鞋跟区域底部设置有高跟鞋鞋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了鞋底形状,使脚与鞋更贴合,让穿者的脚、鞋合一,感觉更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
本技术涉及鞋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
技术介绍
高跟鞋造成的伤害是相对平底鞋而言,当穿着平底鞋时,鞋底外底是一个平面,站立时整个外底与地面全面接触。鞋底基本是等厚度,鞋底的内底也是一个平面。高跟鞋是由平底鞋演化过来的。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高跟鞋,其鞋底,可以想象成把平底鞋鞋跟加高,把本来平面的鞋底弯曲了一个合适的角度。也就是说,大多数高跟鞋的鞋底,相当于在一个维度方向弯曲了的平面。当穿着平底鞋站立时,脚底板除脚内侧脚弓部分外,脚跟、外侧脚弓、脚掌、脚趾均与鞋内底接触。脚底的接触面与人体重力是垂直的,这样的受力是稳定的。当穿着高跟鞋站立时,脚在鞋里是向前倾斜的,脚跟、脚掌、脚趾与鞋内底接触的状况变差,会产生侧向的滑脱。而内外侧脚弓因鞋底弧度的不尽合理,与鞋内底接触的状况则不如穿平底鞋好。因穿高跟鞋改变了脚部正常的重力传递负荷线,改变了膝部及腰部承受压力角度和位置,不仅会造成脚部酸痛、变型、扭伤、摔伤等,还可能造成足内翻、足外翻、X型腿、O型腿、内八字、外八字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包括鞋外底前端区域和鞋跟区域,所述鞋外底前端区域设置成前高后低弧状,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所述鞋跟区域为三面弧形状结构,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所述鞋跟区域前部设置有鞋弓区域,所述鞋弓区域前部设置有鞋掌区域,所述鞋掌区域为平面状结构,所述平面状结构轮廓为吻合脚掌受力状态的腰型,具体为由第一跖骨大端到第五跖骨小端过渡,所述平面状结构在前后方向上有设置有微小弧度,所述平面状结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微小高度差和弧度,所述鞋掌区域和鞋外底前端区域之间设置有脚趾区域,所述脚趾区域高于鞋掌区域至少0.5厘米,所述脚趾区域设置为圆滑过渡并形成一前高后低的坡度,所述鞋跟区域底部设置有高跟鞋鞋跟,所述高跟鞋鞋跟的中心线距离鞋跟区域外缘距离为3.5厘米至9.0厘米。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高跟鞋鞋跟内部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鞋跟区域和鞋弓区域底部设置有缓冲减震层。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槽孔,所述安装槽孔为通孔状结构,所述通孔状结构左部直径大于右部,所述通孔状结构左部内部呈齿状并设置有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外壁设置为齿状与安装槽孔左部卡接,所述限位套筒内壁设置为正六边形状,所述限位套筒内部设置有丝杆转动端,所述丝杆转动端为六棱柱状并与限位套筒卡接,所述限位套筒右端卡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右端卡接于安装槽孔左部和右部之间的台阶上,所述丝杆转动端右端固定连接有丝杆主体,所述安装槽孔右侧外部设置有固定轴承,所述固定轴承内部设置丝杆主体,所述丝杆主体上啮合连接有传动螺母,所述丝杆主体右端设置有丝杆限位盘,所述传动螺母上铰接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另一端铰接连接于缓冲减震层上,所述连杆与缓冲减震层铰接处位于鞋弓区域底部。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鞋外底前端区域、鞋跟区域、鞋弓区域、鞋掌区域和脚趾区域通过脚型扫描设备,获取脚型个体数据,通过对不同脚型分批量的数据采集,进行大数据优化处理优化以及设计具体尺寸。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减震层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材料制成。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套筒采用黄铜合金制成,黄铜合金表面相嵌有石墨颗粒。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丝杆主体是一种梯形丝杆,所述丝杆主体和传动螺母之间的啮合状态满足螺纹传动自锁条件。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丝杆转动端的端部设置有倒角。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高跟鞋鞋跟采用聚氨酯材料一体成型制成。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槽孔采用黄铜合金制成,通过螺纹点胶的方式镶嵌于高跟鞋鞋跟内部。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通过设置“鞋外底前端区域和鞋跟区域,鞋外底前端区域设置成前高后低弧状,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鞋跟区域为三面弧形状结构,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鞋跟区域前部设置有鞋弓区域,鞋弓区域前部设置有鞋掌区域,鞋掌区域为平面状结构,平面状结构轮廓为吻合脚掌受力状态的腰型,具体为由第一跖骨大端到第五跖骨小端过渡,平面状结构在前后方向上有设置有微小弧度,平面状结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微小高度差和弧度,鞋掌区域和鞋外底前端区域之间设置有脚趾区域,脚趾区域高于鞋掌区域至少0.5厘米,脚趾区域设置为圆滑过渡并形成一前高后低的坡度,鞋跟区域底部设置有高跟鞋鞋跟,高跟鞋鞋跟的中心线距离鞋跟区域外缘距离为3.5厘米至9.0厘米”,使得优化了鞋底形状,使脚与鞋更贴合,一是让穿者的脚、鞋合一,感觉更舒适;二是鞋与地面更贴合,让穿者的脚、鞋、地面接触更合理,脚部受力更分散、降低足底压力峰值;三是把脚稳定在鞋内合理的位置,使得脚、鞋、地面三者传递人体重力在一条直线上,使脚踝不受侧向分力而避免崴脚或受伤,降低脚部、腿部变型的可能性。避免和降低现有高跟鞋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同时更靠前的鞋跟,缩短了鞋跟与鞋底的间距,行走时,人体重心从鞋跟过度到鞋底更加的快速而顺畅。2、本技术通过设置“高跟鞋鞋跟内部设置有调节装置,鞋跟区域和鞋弓区域底部设置有缓冲减震层,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槽孔,安装槽孔为通孔状结构,通孔状结构左部直径大于右部,通孔状结构左部内部呈齿状并设置有限位套筒,限位套筒外壁设置为齿状与安装槽孔左部卡接,限位套筒内壁设置为正六边形状,限位套筒内部设置有丝杆转动端,丝杆转动端为六棱柱状并与限位套筒卡接,限位套筒右端卡接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右端卡接于安装槽孔左部和右部之间的台阶上,丝杆转动端右端固定连接有丝杆主体,安装槽孔右侧外部设置有固定轴承,固定轴承内部设置丝杆主体,丝杆主体上啮合连接有传动螺母,丝杆主体右端设置有丝杆限位盘,传动螺母上铰接连接有连杆,连杆另一端铰接连接于缓冲减震层上,连杆与缓冲减震层铰接处位于鞋弓区域底部”,使得当需要调节时,使用套筒扳手顶住限位套筒向内部压,使得压缩弹簧压缩,限位套筒向内部移动并与丝杆转动端脱离,此时套筒扳手内部的正六边形凹槽与丝杆转动端卡接,转动套筒扳手带动丝杆转动端和丝杆主体转动,传动螺母随之左右移动并带动连杆动作,进而调节鞋弓区域底部的缓冲减震层的压缩尺寸,进而调节鞋弓区域的柔软性,保护足弓,将套筒扳手取出时,压缩弹簧复位,限位套筒内壁卡住丝杆转动端,外壁卡住安装槽孔,防止使用过程中丝杆转动端转动,影响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鞋底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鞋跟和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安装槽孔、限位套筒和丝杆转动端端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对不同脚型的分类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鞋外底前端区域;2、鞋跟区域;3、鞋弓区域;4、鞋掌区域;5、脚趾区域;6、高跟鞋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外底前端区域(1)和鞋跟区域(2),所述鞋外底前端区域(1)设置成前高后低弧状,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所述鞋跟区域(2)为三面弧形状结构,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所述鞋跟区域(2)前部设置有鞋弓区域(3),所述鞋弓区域(3)前部设置有鞋掌区域(4),所述鞋掌区域(4)为平面状结构,所述平面状结构轮廓为吻合脚掌受力状态的腰型,具体为由第一跖骨大端到第五跖骨小端过渡,所述平面状结构在前后方向上有设置有微小弧度,所述平面状结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微小高度差和弧度,所述鞋掌区域(4)和鞋外底前端区域(1)之间设置有脚趾区域(5),所述脚趾区域(5)高于鞋掌区域(4)至少0.5厘米,所述脚趾区域(5)设置为圆滑过渡并形成一前高后低的坡度,所述鞋跟区域(2)底部设置有高跟鞋鞋跟(6),所述高跟鞋鞋跟(6)的中心线距离鞋跟区域(2)外缘距离为3.5厘米至9.0厘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外底前端区域(1)和鞋跟区域(2),所述鞋外底前端区域(1)设置成前高后低弧状,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所述鞋跟区域(2)为三面弧形状结构,弧形高低点高差至少为0.5厘米,所述鞋跟区域(2)前部设置有鞋弓区域(3),所述鞋弓区域(3)前部设置有鞋掌区域(4),所述鞋掌区域(4)为平面状结构,所述平面状结构轮廓为吻合脚掌受力状态的腰型,具体为由第一跖骨大端到第五跖骨小端过渡,所述平面状结构在前后方向上有设置有微小弧度,所述平面状结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微小高度差和弧度,所述鞋掌区域(4)和鞋外底前端区域(1)之间设置有脚趾区域(5),所述脚趾区域(5)高于鞋掌区域(4)至少0.5厘米,所述脚趾区域(5)设置为圆滑过渡并形成一前高后低的坡度,所述鞋跟区域(2)底部设置有高跟鞋鞋跟(6),所述高跟鞋鞋跟(6)的中心线距离鞋跟区域(2)外缘距离为3.5厘米至9.0厘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跟鞋鞋跟(6)内部设置有调节装置(7),所述鞋跟区域(2)和鞋弓区域(3)底部设置有缓冲减震层(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体工学高跟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7)包括安装槽孔(71),所述安装槽孔(71)为通孔状结构,所述通孔状结构左部直径大于右部,所述通孔状结构左部内部呈齿状并设置有限位套筒(72),所述限位套筒(72)外壁设置为齿状与安装槽孔(71)左部卡接,所述限位套筒(72)内壁设置为正六边形状,所述限位套筒(72)内部设置有丝杆转动端(73),所述丝杆转动端(73)为六棱柱状并与限位套筒(72)卡接,所述限位套筒(72)右端卡接有压缩弹簧(74),所述压缩弹簧(74)右端卡接于安装槽孔(71)左部和右部之间的台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鑫
申请(专利权)人:黄立鑫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