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245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巷道和翻转门;临时关养圈具有关养圈进口和关养圈出口;巷道的一端开口与关养圈出口连通,另一端开口安装有巷道出口门体;巷道为连续弯折结构;巷道每个弯折点的原路线方向向外延伸有外延通道;翻转门的数量为多个,分别铰接在巷道的每个弯折点处,用于封闭巷道或外延通道与巷道连通的端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巷道设置成弯折结构,降低牦牛的奔跑速度,能够保护牦牛不受损伤;同时,可以将牦牛赶入外延通道内,进行发情鉴定、人工输精、接产、产后子宫脱出、胎衣不下等操作;通过翻转门的控制能够快速实现巷道以及外延通道的切换开合;功能多样,使用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
本技术涉及牲畜养殖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
技术介绍
巷道圈是指用于牦牛在免疫接种、驱虫、称重、体尺测定、保定及临时关养等方面的一种基础设施,现有的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巷道为直线型通道,巷道一端为巷道进口,另一端为巷道出口,临时关养圈上设置有关养圈进口与关养圈出口,巷道进口与关养圈出口连通,关养圈进口、巷道出口处均设置有门。现有牦牛巷道圈的使用过程是先将一整群牦牛关养在临时关养圈内,如要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等,再将牦牛赶入巷道内进行前述操作。但是,在将牦牛赶入巷道内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等时,由于现有的巷道为直线型通道且巷道较长,在驱赶牦牛的过程中,牦牛在沿巷道奔跑时速度会越来越快,很容易撞到巷道出口处的门或围栏上,对牦牛造成损伤。同时,巷道除了上述功能外,使用功能较少,不利于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有效保护牦牛不受损伤、且功能多样的牦牛巷道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巷道和翻转门;所述临时关养圈具有关养圈进口和关养圈出口;所述巷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关养圈出口连通,另一端开口安装有巷道出口门体;所述巷道为连续弯折结构;所述巷道每个弯折点的原路线方向向外延伸有外延通道;所述翻转门的数量为多个,分别铰接在所述巷道的每个弯折点处,用于封闭所述巷道或所述外延通道与所述巷道连通的端口。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巷道设置成弯折结构,在驱赶牦牛的过程中,由于巷道是弯曲的,牦牛在沿巷道奔跑时速度不会太快,也就避免了牦牛撞到巷道出口处的门或围栏上,即使牦牛撞在门或围栏上,由于牦牛的速度较慢,冲击力较小,也不会对牦牛造成损伤,能够保护牦牛不受损伤;同时,本技术在弯折处延伸有外延通道,可以将牦牛赶入外延通道内,进行直肠把握触摸黄体的发情鉴定、以及进行直肠把握法开展人工输精;当母牛进入时,可开展接产、产后子宫脱出、胎衣不下等操作;通过翻转门的控制能够快速实现巷道以及外延通道的切换开合;功能多样,使用效果好。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翻转门的一侧铰接在所述巷道与所述外延通道的接口处,且所述翻转门底端安装有滚轮;所述翻转门的铰接侧向所述巷道外侧延伸有掰动杆。通过掰动杆和滚轮的配合能够使操作人员在巷道外侧对翻转门进行切换开闭,操控方便。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巷道的弯折处地面具有弧形轨道,所述弧形轨道用于与所述滚轮配合。能够使翻转门的开闭顺畅度更高。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关养圈进口安装有关养圈进口门体。能够快速实现关养圈进口的开闭。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关养圈出口安装有关养圈出口门体。能够快速实现关养圈出口和巷道的连通和关闭。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外延通道远离所述巷道的一端开口铰接安装有外延通道门体。能够快速实现外延通道的开闭。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巷道进口处的地面安装有电子称。能够对牦牛进行称重。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外延通道的地面安装有电子称。能够对牦牛进行称重。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巷道的弯折处夹角为90°。能够使整体结构更整齐。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中,所述翻转门的高度大于牦牛的高度。防止牦牛冲出,或者对操作者造成伤害。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巷道设置成弯折结构,在驱赶牦牛的过程中,由于巷道是弯曲的,牦牛在沿巷道奔跑时速度不会太快,也就避免了牦牛撞到巷道出口处的门或围栏上,即使牦牛撞在门或围栏上,由于牦牛的速度较慢,冲击力较小,也不会对牦牛造成损伤,能够保护牦牛不受损伤。2、本技术在弯折处延伸有外延通道,可以将牦牛赶入外延通道内,进行直肠把握触摸黄体的发情鉴定、以及进行直肠把握法开展人工输精;当母牛进入时,可开展接产、产后子宫脱出、胎衣不下等操作3、本技术通过翻转门的控制能够快速实现巷道以及外延通道的切换开合;功能多样,使用效果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俯视图;图2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其中:1-临时关养圈;11-关养圈进口;12-关养圈出口;2-巷道;21-弧形轨道;3-翻转门;31-掰动杆;4-巷道出口门体;5-外延通道;6-关养圈进口门体;7-关养圈出口门体;8-外延通道门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附图1和附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1、巷道2和翻转门3;临时关养圈1具有关养圈进口11和关养圈出口12;巷道2的一端开口与关养圈出口12连通,另一端开口安装有巷道出口门体4;巷道2为连续弯折结构;巷道2每个弯折点的原路线方向向外延伸有外延通道5;翻转门3的数量为多个,分别铰接在巷道2的每个弯折点处,用于封闭巷道2或外延通道5与巷道2连通的端口。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翻转门3的一侧铰接在巷道2与外延通道5的接口处,且翻转门3底端安装有滚轮;翻转门3的铰接侧向巷道2外侧延伸有掰动杆31。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巷道2的弯折处地面具有弧形轨道21,弧形轨道21用于与滚轮配合。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关养圈进口11安装有关养圈进口门体6。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关养圈出口12安装有关养圈出口门体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外延通道5远离巷道2的一端开口铰接安装有外延通道门体8。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巷道2进口处的地面安装有电子称。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外延通道5的地面安装有电子称。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巷道2的弯折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临时关养圈(1)、巷道(2)和翻转门(3);/n所述临时关养圈(1)具有关养圈进口(11)和关养圈出口(12);/n所述巷道(2)的一端开口与所述关养圈出口(12)连通,另一端开口安装有巷道出口门体(4);所述巷道(2)为连续弯折结构;所述巷道(2)每个弯折点的原路线方向向外延伸有外延通道(5);/n所述翻转门(3)的数量为多个,分别铰接在所述巷道(2)的每个弯折点处,用于封闭所述巷道(2)或所述外延通道(5)与所述巷道(2)连通的端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临时关养圈(1)、巷道(2)和翻转门(3);
所述临时关养圈(1)具有关养圈进口(11)和关养圈出口(12);
所述巷道(2)的一端开口与所述关养圈出口(12)连通,另一端开口安装有巷道出口门体(4);所述巷道(2)为连续弯折结构;所述巷道(2)每个弯折点的原路线方向向外延伸有外延通道(5);
所述翻转门(3)的数量为多个,分别铰接在所述巷道(2)的每个弯折点处,用于封闭所述巷道(2)或所述外延通道(5)与所述巷道(2)连通的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门(3)的一侧铰接在所述巷道(2)与所述外延通道(5)的接口处,且所述翻转门(3)底端安装有滚轮;所述翻转门(3)的铰接侧向所述巷道(2)外侧延伸有掰动杆(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放牧牛多功能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弯折处地面具有弧形轨道(21),所述弧形轨道(21)用于与所述滚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英马金英尼玛巴桑旺堆
申请(专利权)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西藏;5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