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2387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苗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投放石斑鱼卵前,采用具有控制水温、杀菌和过滤功能的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中的水循环处理,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循环水系统关闭后,投放石斑鱼卵,并控制育苗池水温为25~30℃;在石斑鱼卵孵化后的6日开始,打开所述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进行水循环处理,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3日投喂活饵料,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的活饵料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育苗过程中不断进行水循环系统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缩短育苗周期,减少病害侵袭,减少对优质水源的依赖,提高对育苗水质的控制力度,增加育苗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苗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
技术介绍
石斑鱼隶属于鲈形目、石斑鱼科,是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也是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近年来,随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企业对苗种需求量逐年增长,但是石斑鱼育苗技术却没有新的突破,仍停留在较为粗放型的育苗阶段。目前石斑鱼育苗的方式有室内工厂化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这2种育苗方式均受到天气变化,藻水供应问题,后期水质恶化等影响造成育苗阶段容易感染病害、成功率低。传统育苗方式,用牡蛎受精卵作为石斑鱼开口饵料,牡蛎的品质参差不齐、还受到市场供应和季节影响、牡蛎受精卵发育到担轮幼体阶段则不能满足鱼苗营养需求、同时牡蛎受精卵投喂一天2次,在挤牡蛎上要花费较多时间。传统育苗方式在中后期使用桡足类作为石斑鱼饵料,桡足类通常来自虾池收集,受到运输时间长,收集方式不当的影响,桡足类成活率均低于50%,特别是在夏季,受到高温影响,死亡率或高于80%。鱼苗基本不摄食死亡的桡足类,投喂到育苗池中还容易导致水质败坏,同时鱼苗还容易通过牡蛎、虾池桡足类等饵料带入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导致育苗后期病害增多,造成育苗成活率低。传统育苗要培育小球藻,并每天往育苗池添加一定量的藻水来净化育苗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育苗后期还需通过吸底清理沉积物,而水环境易受天气变化影响(阴晴、气压变化、气温异常等),育苗池会出现倒藻、pH值和溶解氧降低等问题,造成鱼苗应激死亡。在公开号为CN201510222650.5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石斑鱼养殖方法和系统,其将养殖废水依次进行机械过滤处理、浮床生化处理、杀菌处理、微滤处理和水质调节处理,使其达到所述预设的养殖指标,作为供循环使用的养殖海水,但是所采用的循环系统的目的在于对废水的重新利用,其中采用的浮床生化处理使水质变化不利于水的稳定。在公开号为CN202010118340.X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提高石斑鱼苗种抗病、抗逆的培育方法,其通过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配合饲料,投喂SS型轮的培育方法,鱼种不同时期的营养调节,提高鱼苗免疫力,提高石斑鱼的抗逆、抗病能力,但是其需要添加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中包括磷虾粉、枯草芽孢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发酵粉、卵磷脂、玉米淀粉、紫菜粉、维生素B12和粘合剂2~4份;配合饲料的添加易使水分边浑浊,不利于养殖水环境的稳定,也不利于水中丰年虫无节幼体的存活,间接增加丰年虫无节幼体加入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稳定养殖水环境的石斑鱼育苗方法,可提高苗种的产量。(二)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包括:在投放石斑鱼卵前,采用具有控制水温、杀菌和过滤功能的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中的水循环处理,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S2包括:循环水系统关闭后,投放石斑鱼卵,并控制育苗池水温为25~30℃;S3包括:在石斑鱼卵孵化后的6日开始,打开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进行水循环处理,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S4包括: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3日投喂活饵料,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的活饵料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可选地,水循环处理中包括添加有益菌。可选地,步骤S3中,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不同日龄段分别控制育苗池中水的循环量为育苗池中水总体积的以下百分数:6~10日龄控制为5-10%;11~15日龄控制为20%;16~20日龄控制为30%;21~25日龄控制为50%;26~30日龄控制为80%。可选地,步骤S4包括:在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3~6日龄每日投喂ss型轮虫;7~20日龄每日投喂L型轮虫;21~30日龄每日投喂丰年虫。可选地,丰年虫为在25~30℃海水中丰年虫卵经过22~15h孵化出的无节幼体;20~22日龄的石斑鱼苗,投喂刚孵化的丰年虫;22~24日龄的石斑鱼苗,投喂0.5日龄的丰年虫;24~26日龄的石斑鱼苗,投喂1日龄的丰年虫;26~28日龄的石斑鱼苗,投喂2日龄的丰年虫;28~30日龄的石斑鱼苗,投喂3日龄的丰年虫。可选地,在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3-20日龄阶段:每天泼洒浓度为100~200亿个细胞/毫升浓缩小球藻液。可选地,育苗池的池口设为进水口。可选地,育苗池底部中心设为排水口的池低面积15~25㎡,池深1.2~2m,弧度5%。可选地,循环水系统,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生物滤池水处理器、紫外杀菌器和空气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的出水口与育苗池的进水口连接,育苗池的出水口与微滤机的进水口连接。可选地,空气源热泵的出水口还连接有一个以上的循环池的进水口,循环池的出水口与微滤机的进水口连接。(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育苗过程中不断进行水循环系统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缩短育苗周期,减少病害侵袭,减少对优质水源的依赖,提高对育苗水质的控制力度,增加育苗成功率。其中,水循环系统中的杀菌功能可以杀灭育苗水体中弧菌、寄生虫等有害生物,过滤功能除去大部分的悬浮颗粒,减少育苗水体沉积物的形成。水循环系统可以维持育苗池的水环境稳定,有效地抵抗恶劣天气的影响。其中,由于本专利技术水循环系统的应用和本专利技术活饵料的使用,可以减少配料的使用,就可以满足石斑鱼育苗的要求,育苗的成功率达到93%,所得到的石斑鱼苗,其更健康,体内无蓄积有害物质,可显著提高后期养殖的成功率。其中,在石斑鱼卵孵化后的6日才开始连续循环水系统,其目的在于稳定水体的环境包括pH值、温度和有益微生物的生长。2.本专利技术采用ss型轮虫作为开口饵料,适口性与牡蛎没有差别;ss型轮虫在育苗池中可存活,持续的为鱼苗提供饵料。其中,本专利技术根据鱼苗口径变化,利用不同日龄的丰年虫来替代桡足类,只需在投喂之前进行营养强化,既能满足鱼苗营养需求,又能为鱼苗提供活饵。利用人工培育的ss轮虫和丰年虫替代天然获得的饵料,能够大大降低感染病害风险,提高育苗成功率和苗种产量。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解释本专利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包括:在投放石斑鱼卵前,采用具有控制水温、杀菌和过滤功能的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中的水循环处理,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S2包括:循环水系统关闭后,投放石斑鱼卵,并控制育苗池水温为25~30℃;S3包括:在石斑鱼卵孵化后的6日开始,打开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进行水循环处理,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S4包括: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3日投喂活饵料,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的活饵料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循环水系统的控制水温、杀菌和过滤功能使水体保持稳定。水循环系统和活饵料的使用,可以减少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nS1包括:在投放石斑鱼卵前,采用具有控制水温、杀菌和过滤功能的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中的水循环处理,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nS2包括:循环水系统关闭后,投放石斑鱼卵,并控制育苗池水温为25~30℃;/nS3包括:在石斑鱼卵孵化后的6日开始,打开所述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进行水循环处理,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nS4包括: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3日投喂活饵料,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的活饵料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斑鱼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包括:在投放石斑鱼卵前,采用具有控制水温、杀菌和过滤功能的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中的水循环处理,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
S2包括:循环水系统关闭后,投放石斑鱼卵,并控制育苗池水温为25~30℃;
S3包括:在石斑鱼卵孵化后的6日开始,打开所述循环水系统,对育苗池进行水循环处理,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
S4包括: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3日投喂活饵料,并在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的活饵料直至石斑鱼育苗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水循环处理中包括添加有益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不同日龄段分别控制育苗池中水的循环量为育苗池中水总体积的以下百分数:
6~10日龄控制为5-10%;
11~15日龄控制为20%;
16~20日龄控制为30%;
21~25日龄控制为50%;
26~30日龄控制为8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斑鱼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石斑鱼卵在孵化后的
3~6日龄每日投喂ss型轮虫;
7~20日龄每日投喂L型轮虫;
21~30日龄每日投喂丰年虫。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石斑鱼育苗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水清郑乐云罗辉玉姜双城葛辉张哲邱峰岩吴精灵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