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及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1979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9
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及制作方法,包括:多个联板(1)、保护壳体(2)、弹性件(3)和重块(4);弹性件(3)可伸张,安装于保护壳体(2)的中空部,重块(4)悬挂于弹性件(3)上;所述联板(1)铰接在保护壳体(2)上;装置通过联板(1)悬挂于多分裂输电导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引入几何非线性弹性件可以在较宽的振动频域内减振,联板可以连接在导线上,也可以通过八分裂线夹与导线连接,起到单一装置对多股导线的减振,使用范围广;本装置有多向振动的特征,重块不仅可以产生上下运动,同样可以产生垂直运动,以及二者正交矢量之和产生的其他方向运动,可以实现吸收外界因素对输电导线造成的各个方向上的振动,可应对各种工况进行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及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网防灾减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及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输电线路风致振动是常见的严重威胁导线安全稳定运行的自然灾害,主要包含微风振动(5~120Hz)、次档距振荡(1~3Hz)、覆冰舞动(0.1~3Hz)以及风偏四种现象。其中微风振动和覆冰舞动一般具有明显的垂向振动特征,但由于频域特性差异较大,二者一般采用不同的措施来防治,如前者一般采用防振锤,阻尼线等来抑制,后者则采用双摆防舞器,阻尼间隔棒等来防止,各金具的功能较为单一且治理效果有限。但目前输电导线上的减振装置都是针对某一特定频域的振共振区间而设计的,针对性比较强,且现有减振装置已经在动力吸振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减振装置内部的动力吸振器重量比较大,安装在输电导线上,会增大输电导线的承载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减振装置结构复杂、附加质量大且吸振频率范围小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及制作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零频减振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多个联板(1)、中空的保护壳体(2)、弹性件(3)和重块(4);所述弹性件(3)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可伸张器件,安装于所述保护壳体(2)的中空部,所述重块(4)悬挂于所述弹性件(3)上;多个所述联板(1)均匀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所述零频减振装置通过所述多个联板(1)悬挂于多分裂输电导线上。优选的,所述重块(4)的重量为所述输电导线重量的预设比重;所述重块(4)固定连接在所述弹性件(3)的中部。优选的,所述弹性件(3)的长度由所述重块(4)的重量确定。优选的,通过下式确定所述弹性件(3)的长度:其中,L为弹性件(3)的长度,F为重物(4)的重力,为Δs为预先获取的中点位移,Δl为预先获取的弹性件的轴向伸长量,f为预先获取的弹性件(3)的预紧力。优选的,所述联板(1)为刚性材质的锤形片状结构;所述联板(1)的锤头端设置有螺丝孔,锤柄尾端设置有铰接头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优选的,多分裂输电导线之间设有间隔棒;所述联板(1)铰接在所述间隔棒上。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体(2)为椭圆形壳体,包括: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所述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铰接固定;所述下半壳体体外部的设置有与所述联板(1)的铰接头配对的副铰接头,用于与所述联板(1)铰接;所述下半壳体内部轴线位置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连接扣,所述弹性件(3)的两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扣上。优选的,所述弹性件(3)包括:弹性胶管、弹性绳和弹性纤维管。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制作方法,包括:将重块(4)悬挂在所述弹性件(3)上;将所述弹性件(3)安装在所述保护壳体(2)内部;在所述保护壳体(2)外部连接多个联板(1),并通过所述联板(1)悬挂在多分裂输电导线上。优选的,所述将重块(4)悬挂在所述弹性件(3)上,之前还包括:根据所述输电导线质量确定所述重物(4)的质量,所述重物(4)的质量为所述导线质量的预设比重;根据重物(4)质量确定弹性件(3)的长度。优选的,所述根据重物(4)质量确定弹性件(3)的长度,如下式所示:其中,L为弹性件(3)的长度,F为重物(4)的重力,为Δs为预先获取的中点位移,Δl为预先获取的弹性件的轴向伸长量,f为预先获取的弹性件(3)的预紧力。优选的,所述将所述弹性件(3)安装在所述保护壳体(2)内部,包括:将所述弹性件(3)两端连接在下半壳体内部轴线位置的连接扣上。优选的,所述在所述保护壳体(2)外部连接多个联板(1),并通过所述联板(1)悬挂在多分裂输电导线上,包括:将所述联板(1)设置有所述铰接头的锤柄尾端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的下半壳体外部的副铰接头上;将所述保护壳体(2)的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铰接固定,形成封闭式的保护壳体(2);所述联板(1)设置有螺丝孔的锤头端与设置在每条输电导线上的分裂线夹进行螺纹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多个联板(1)、中空的保护壳体(2)、弹性件(3)和重块(4);所述弹性件(3)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可伸张器件,安装于所述保护壳体(2)的中空部,所述重块(4)悬挂于所述弹性件(3)上;多个所述联板(1)均匀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所述零频减振装置通过所述多个联板(1)悬挂于多分裂输电导线上。本专利技术引入的几何非线性的弹性件附加预设重量的重块安装在保护壳体内部,几何非线性的弹性件可以在较宽的振动频域内带动重块进行减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零频减振装置具有多向振动的特征,重块不仅可以产生上下运动,同样可以产生垂直于纸面的运动,以及二者正交矢量之和产生的其他方向运动,可以实现吸收外界因素对输电导线造成的各个方向上的振动,可应对各种工况进行安装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提供装置可以通过八分裂线夹与导线连接,起到单一装置对多股导线的减振,使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零频减振装置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零频减振装置安装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零频减振装置设计原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零频减振装置响应曲线图;其中,1-联板,2-保护客体,3-弹性件,4-重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如图1所示。本装置,包括:多个联板1、中空的保护壳体2、弹性件3和重块4;所述弹性件3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可伸张器件,安装于所述保护壳体2的中空部,所述重块4悬挂于所述弹性件3上,非线性能量槽理论是在动力吸振器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型减振器技术,通过改变传统吸振系统的线性刚度和阻尼,以达到拓宽吸振频率范围,改善减振效果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重块4没有动力源、动力吸振器等附加器件,质量小,装置简便;多个所述联板1均匀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所述零频减振装置通过所述多个联板1悬挂于间隔棒框体,并进一步安装在多分裂输电导线上。联板1为刚性材质的锤形片状结构;所述联板1的锤头端设置有螺丝孔,尾端设置有铰接头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所述输电导线上设有分裂线夹,分裂线夹与多条导线连接,所述联板1的锤头端通过所述螺丝孔与所述分裂线夹螺纹连接。保护壳体2为椭圆形壳体,包括: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所述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通过螺栓固定铰接;所述下半壳体体外部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铰接头配对的副铰接头,用于与所述联板1的锤柄尾端的铰接头铰接;所述下半壳体内部轴线位置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连接扣,所述弹性件3的两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扣上。弹性件3的长度由所述重块4的重量确定;所述弹性件3包括:弹性胶管、弹性绳和弹性纤维管等具有弹性性能的柔性材料。弹性件3长度由下式确定: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n多个联板(1)、中空的保护壳体(2)、弹性件(3)和重块(4);/n所述弹性件(3)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可伸张器件,安装于所述保护壳体(2)的中空部,所述重块(4)悬挂于所述弹性件(3)上;/n多个所述联板(1)均匀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n所述零频减振装置通过所述多个联板(1)悬挂于多分裂输电导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频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多个联板(1)、中空的保护壳体(2)、弹性件(3)和重块(4);
所述弹性件(3)为具有一定长度的可伸张器件,安装于所述保护壳体(2)的中空部,所述重块(4)悬挂于所述弹性件(3)上;
多个所述联板(1)均匀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
所述零频减振装置通过所述多个联板(1)悬挂于多分裂输电导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块(4)的重量为所述输电导线重量的预设比重;
所述重块(4)固定连接在所述弹性件(3)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3)的长度由所述重块(4)的重量确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下式确定所述弹性件(3)的长度:



其中,L为弹性件(3)的长度,F为重物(4)的重力,为Δs为预先获取的中点位移,Δl为预先获取的弹性件的轴向伸长量,f为预先获取的弹性件(3)的预紧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板(1)为刚性材质的锤形片状结构;
所述联板(1)的锤头端设置有螺丝孔,锤柄尾端设置有铰接头铰接在所述保护壳体(2)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分裂输电导线之间设有间隔棒;
所述联板(1)铰接在所述间隔棒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壳体(2)为椭圆形壳体,包括: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
所述上半壳体与下半壳体铰接固定;
所述下半壳体体外部的设置有与所述联板(1)的铰接头配对的副铰接头,用于与所述联板(1)铰接;
所述下半壳体内部轴线位置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连接扣,所述弹性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锋王景朝赵彬刘彬费香泽杨加伦陈予恕展雪萍李鹏姬昆鹏张立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