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1276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作包有所需传感器的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步骤2:用静力触探车或其他仪器将钢制导向锥打入低于地下水位的深度;步骤3:将钢制导向锥取出,装上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打入所需深度;步骤4:测量数据后,根据需要利用钢绳将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拔出回收利用,该种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利用钢制导向锥用于创建导孔,有两个目的:1防止传感器在穿透坚硬、干燥的土壤时外壳受损;2它允许带有保护膜的传感器放置在地下水位下方,使传感器在出水时保持饱和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感器埋设的
,特别涉及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法。
技术介绍
原位试验通常是确定土壤或岩土体工程特性的最好手段,某些情况下是获取有效成果的唯一方法。原位试验用于确定土体或岩体的各种参数,例如变形特性(模量),剪切波速,孔隙水压力等。目前,在进行原位实验时,需要将各种传感器埋入地下,但是对于传感器在使用结束后的回收还没有较好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法,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包括主体和主体内部设置的传感器,所述主体的顶端一体成型有尖端,所述主体的底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表面设置有卡槽,所述尖端的顶端设置有尖顶部。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主体的材质为丙烯酸。进一步地,所述尖端为60度的锥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尖顶部为铁制结构。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的埋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作包有所需传感器的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步骤2:用静力触探车或其他仪器将钢制导向锥打入所需深度;步骤3:将钢制导向锥取出,装上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打入所需深度;步骤4:测量数据后,根据需要利用钢绳将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拔出回收利用。进一步地,所述钢制导向锥的直径略大于主体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专利技术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利用钢制导向锥用于创建导孔,有两个目的:(1)防止传感器在穿透坚硬、干燥的土壤时外壳受损;(2)它允许带有保护膜的传感器放置在地下水位下方,使传感器在出水时保持饱和状态;该专利技术简单方便,提高了拔出回收的成功率,适合广泛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101、尖端;1011、尖顶部;102、连接管;1021、卡槽;2、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包括主体1和主体1内部设置的传感器2,所述主体1的顶端一体成型有尖端101,所述主体1的底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管102,所述连接管102的表面设置有卡槽1021,所述尖端101的顶端设置有尖顶部1011。其中,所述主体1为圆柱形结构,所述主体1的材质为丙烯酸。其中,所述尖端101为60度的锥形结构。其中,所述尖顶部1011为铁制结构。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的埋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制作包有所需传感器2的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步骤2:用静力触探车或其他仪器将钢制导向锥打入所需深度;步骤3:将钢制导向锥取出,装上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打入所需深度;步骤4:测量数据后,根据需要利用钢绳将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拔出回收利用。其中,所述钢制导向锥的直径略大于主体1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传感器2被圆柱形的丙烯酸材质主体1外壳包裹,尖端101带有60度锥形尖角,尖端101顶端为铁制尖顶部1011,可以保护丙烯酸主体1免受土体的影响,传感器与推杆为推压连接,在安装传感器2之前,首先通常将直径大于丙烯酸主体1的钢制导向锥推到恰好低于地下水位(GWL)的深度,然后将其移除,钢制导向锥直径标称要大于推杆和传感器的标称直径,以大于推杆直径0.6厘米左右为宜。如果土壤在到达柔软的可液化层之前仍然非常坚硬,则较小直径(与推杆直径相同)的导向锥可以用于引导GWL下方的孔;不应将超大的导向锥推到靠近可液化层的位置,因为这将在推杆周围产生空隙,在动态加载和随后的孔隙压力产生期间水可以容易地逸出。根据是否需要取出传感器2可以选择是否在卡槽1021上系钢丝绳,当需要取出时,传感器2就位后拔动推杆使推杆与传感器2分离,拔动推杆距离传感器2十厘米左右,测试完成后传感器2连同推杆一并拔出,在拔推杆的同时在液压缸上把钢丝绳系好,大大提高了拔出成功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包括主体(1)和主体(1)内部设置的传感器(2),所述主体(1)的顶端一体成型有尖端(101),所述主体(1)的底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管(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2)的表面设置有卡槽(1021),所述尖端(101)的顶端设置有尖顶部(10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包括主体(1)和主体(1)内部设置的传感器(2),所述主体(1)的顶端一体成型有尖端(101),所述主体(1)的底端一体成型有连接管(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02)的表面设置有卡槽(1021),所述尖端(101)的顶端设置有尖顶部(1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为圆柱形结构,所述主体(1)的材质为丙烯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原位实验的隐蔽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101)为60度的锥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云龙王进轩浩杨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