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与换热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152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9
一种换热器,换热器芯体包括若干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第一板片设置第一分隔部,第二板片设置第二分隔部,第二分隔部在第二板片的位置与第一分隔部在第一板片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孔道、第二孔道位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三孔道、第四孔道位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延长流体的流动路径,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与换热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技术介绍
一般的换热器的板片的角孔分别位于板片的四个角部区域,换热器的流道或者流程设置都是基于板片的四个角部设置角孔的结构。为了延长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路径,一般换热器采用如图10所示的板片层叠而成,以此来延长流体的流动路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换热器,可以延长流体的流动路径,从而提高换热性能。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若干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设置形成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流通左通道、第一流通右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二流通左通道、第二流通右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相通,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相通;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分隔部和翻边,所述第一分隔部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相接或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向内凹形成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之间,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分隔部和翻边,所述第二分隔部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相接或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向内凹形成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之间;所述第一板片至少包括四个孔口,所述第二板片至少包括四个孔口,各所述第一板片的四个孔口与各所述第二板片的四个孔口相对应形成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分隔部在所述第二板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分隔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上述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二带孔道部件、第四带孔道部件;所述第二带孔道部件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四带孔道部件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包括第一口和第二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二口其一与所述第二带孔道部件相连接,另一与所述第四带孔道部件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分隔部在第二板片的位置与第一分隔部在第一板片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孔道、第二孔道位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三孔道、第四孔道位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的技术方案,可以延长流体的流动路径,可以提高换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所示换热器的第一板片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第一板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所示换热器的第二板片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1所示换热器工作时第一流通通道内的流体流动路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图1所述换热器工作时第二流通通道内的流体流动路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板片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板片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换热器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0是现有技术中U型流道的板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具体实施例。为了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附图中图示并且在此描述的具体组件、器件及特征仅仅是示范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视为限制。图1示意了一种换热器10,换热器10包括换热器芯体11、第一边板12、第二边板13,第一带孔道部件14、第二带孔道部件15、第三带孔道部件16、第四带孔道部件17。换热器芯体11两侧分别与第一边板12和第二边板13焊接固定。第一带孔道部件14、第二带孔道部件15、第三带孔道部件16、第四带孔道部件17均是带有通孔的部件,可以全部为管道,可以全部为带有通孔的块,也可以部分为管道,部分为带通孔的块,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带孔道部件。第一带孔道部件14、第二带孔道部件15、第三带孔道部件16、第四带孔道部件17可以全部位于第一边板12,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边板12、部分位于第二边板13,还可以全部位于第二边板13。图1所示为第一带孔道部件14、第二带孔道部件15、第三带孔道部件16、第四带孔道部件17全部位于第一边板12上的情形,并且本实施例也将以此情况为例展开。换热器芯体11包括多个交替层叠的第一板片20、第二板片30。第一板片20与第二板片30层叠设置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如图2所示,第一板片20包括板平面21与翻边22,翻边22位于板平面21的周边。板平面21包括两个凸台231和两个凹台232,两个凸台231其中一个包括第一孔口23,另一个包括第三孔口25;另外两个凹台232其中一个包括第二孔口24,另一个包括第四孔口26。应当说明,图2中的凸台231和凹台232的位置分布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还可以有其他很多情况,比如第一孔口23对应的凸台与第二孔口24对应的凹台的位置可以互换等等。第一板片20的凸台的高度以及第一板片20的凹台的深度均小于翻边22的高度。第一板片20包括第一分隔部271。第一板片20的第一分隔部271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每个第一分隔部271都使换热器10的第一流通通道流程数增加。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流通左通道、第一流通右通道。第一流通左通道与第一流通右通道其中之一为第一流通通道第一个流程对应的分通道,另一为第一流通通道最后一个流程对应的分通道。第一流通左通道与第一流通右通道连通;第一分隔部271位于第一流通左通道与第一流通右通道之间。第一分隔部27包括第一自由端271,应当说明,第一自由端271的名称“自由端”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并不涉及特别的限定,下面提到的第二自由端371的名称“自由端”同样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不涉及特别的限定。第一流通左通道的宽度WL2与第一流通右通道的宽度WR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一自由端271与第一板片20的距离D1不小于第一流通左通道的宽度WL1与第一流通右通道的宽度WR1的较小值,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流通通道内的流体由第一流通左通道流向第一流通右通道过程中不会增加过大的阻力。第一分隔部27可以如图2所示,是翻边22的一部分,即翻边22向内凹形成第一分隔部27,也可以如图3所示,不是翻边22的一部分,第一分隔部27与翻边22相接。第二板片30与第一板片具有类似结构但又有所区别。如图4所示,第二板片30包括板平面31与翻边32,翻边32位于板平面31的周边。板平面31包括两个凹台331和两个凸台332,两个凹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若干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设置形成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流通左通道、第一流通右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二流通左通道、第二流通右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相通,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相通;/n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分隔部和翻边,所述第一分隔部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相接或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向内凹形成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之间,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分隔部和翻边,所述第二分隔部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相接或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向内凹形成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之间;/n所述第一板片至少包括四个孔口,所述第二板片至少包括四个孔口,各所述第一板片的四个孔口与各所述第二板片的四个孔口相对应形成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n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连通;/n所述第二分隔部在所述第二板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分隔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所述换热器芯体包括若干第一板片与第二板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层叠设置形成第一流通通道与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流通左通道、第一流通右通道,所述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二流通左通道、第二流通右通道;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相通,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相通;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分隔部和翻边,所述第一分隔部与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相接或所述第一板片的翻边向内凹形成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之间,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分隔部和翻边,所述第二分隔部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相接或所述第二板片的翻边向内凹形成第一分隔部;所述第二分隔部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之间;
所述第一板片至少包括四个孔口,所述第二板片至少包括四个孔口,各所述第一板片的四个孔口与各所述第二板片的四个孔口相对应形成第一孔道、第二孔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
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连通;
所述第二分隔部在所述第二板片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分隔部在所述第一板片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孔道、第二孔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三孔道、第四孔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左通道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流通右通道的宽度不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流通左通道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流通右通道的宽度不相等。


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