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08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曝气槽,涉及水处理领域;其包括槽体、设于槽体外的气液混合泵及设于槽体内的纤维滤体组,气液混合泵包括泵体、与泵体连接的一进液管、连接设于进液管上的进气管及与该泵体连接的排出管,排出管的末端连接有连接管,该连接管延伸至槽体内,并对应纤维滤体组的下方设有分别出口朝向纤维滤体组的多个支管,所述纤维滤体组包括多个并排设于槽体内的纤维滤体,各纤维滤体排列呈若干行及若干列,每一纤维滤体包括固定部及由该固定部向上延伸的多根纤维线,各纤维线的底端固定于固定部上,其顶端为向上延伸的自由端。该污水处理装置通过混合泵达成气液混合,并对水体产生搅动;通过纤维滤体附着微生物,从而达成净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曝气槽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曝气槽。
技术介绍
近年来,虽然污水处理技术不断涌现,但生化法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水处理手段仍然使用很广泛。好氧生物处理是生化处理方法之一,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由曝气池和沉淀池组成,曝气池是好氧生物处理的主体设备,使池内液体与空气接触充氧,使空气中氧向液体中转移,以防止池内悬浮体下沉,加强池内有机物、微生物与溶解氧接触的目的。曝气装置的好坏,不仅影响污水生化处理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处理场占地,投资及运行费用,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处理效果好的曝气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曝气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曝气槽,包括槽体、设于该槽体外的气液混合泵及设于该槽体内的纤维滤体组,所述气液混合泵包括泵体、与泵体连接的一进液管、连接设于该进液管上的一进气管及与该泵体连接的一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的末端连接有一连接管,该连接管延伸至槽体内,并对应纤维滤体组的下方设有分别出口朝向纤维滤体组的多个支管,所述纤维滤体组包括多个并排设于槽体内的纤维滤体,各纤维滤体排列呈若干行及若干列,每一纤维滤体包括固定部及由该固定部向上延伸的多根纤维线,各纤维线的底端固定于固定部上,其顶端为向上延伸的自由端。优选方案为,各纤维线为单纤维。优选方案为,每一纤维滤体的纤维线包括单线纤度为8D以上的第一纤维线及单线纤度为10-30D的第二纤维,且第二纤维线的根数少于第一纤维线。优选方案为,所述纤维滤体组的各纤维滤体分别收容于一管体内。优选方案为,各管体沿其纵向分别设有导流柱。优选方案为,各纤维滤体收容于一上下贯通的容器内,该容器于每相邻两纤维滤体之间形成隔板。优选方案为,所述排出管的中部由泵体向外依次设有闸阀、加压件及压力调节阀,该加压件内设有一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孔径为2.5-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曝气槽通过气液混合泵向槽体内注入气液混合体,经由支管喷出,并沿纤维滤体组的各纤维滤体向上移动。气液混合体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槽体内的液体进行搅动,以防止槽体内悬浮物下沉;使得槽体内液体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可与溶解氧进行长时间的有效接触,提高反应效果。微生物可附着于纤维滤体上,随着气液混合体的上移,纤维滤体随之摆动,可以与槽体内的水体进行良好的接触,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曝气槽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槽体;20、气液混合泵;30、纤维滤体组;21、泵体;22、进液管;23、进气管;25、排出管;26、闸阀;27、加压件;28、压力调节阀;29、连接管;290、支管;31、纤维滤体;310、固定部;311、纤维线;50、管体;51、导流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该曝气槽包括槽体10、设于该槽体10外的气液混合泵20及设于该槽体10内的纤维滤体组30。本实施例中,槽体10为长方体形,该槽体10包括底壁及由该底壁的周缘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该气液混合泵20包括泵体21、与泵体21连接的一进液管22、连接设于该进液管22上的一进气管23及与该泵体21连接的一排出管25。本实施例中,该排出管25上由泵体21侧向远离泵体21侧依次设有闸阀26、加压件27及压力调节阀28。该加压件27内设有一贯通孔,用于气液混合物的通过,该贯通孔的孔径为2.5-5㎜。该排出管25的末端连接有一连接管29。该连接管29延伸至槽体10内,并位于纤维滤体组30的下方。连接管29上对应纤维滤体组30的下方设有多个支管290,支管290的出口朝向纤维滤体组30。本实施例中,该纤维滤体组30包括多个并排设于槽体10内的纤维滤体31,各纤维滤体31排列呈若干行及若干列。每一纤维滤体31包括固定部310及由该固定部310向上延伸的多根纤维线311。各纤维线311择优为单纤维。各纤维线311的底端固定于固定部310上,其顶端为向上延伸的自由端。各纤维线311为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或聚酯纤维。每一纤维滤体31的纤维线可不同,具体包括单线纤度为8D以上的第一纤维线及单线纤度为10-30D的第二纤维,且第二纤维线的根数少于第一纤维线的根数。本实施例中,该纤维滤体组30的各纤维滤体31分别收容于一管体50内,各纤维滤体31所在的管体50之间可无间隙或保留最小的间隙。这里,每一管体50为方管,实际应用中也可采用圆管或其他形状的管体。具体实施时,各纤维滤体31可统一收容于一上下贯通的容器内,该容器于每相邻两纤维滤体31之间形成隔板。本实施例中,该容器为一矩形框体,内部设有若干互相垂直的隔板,将该容器分隔为若干方管状,而各纤维滤体31分别收容于各方管内。每一纤维滤体31的高度不大于其所在的管体50或容器的高度。各管体50或容器对应其所在的纤维滤体31的延伸方向分别设有导流柱51,对流经的水体进行导流。本实施例使用时,通过进液管22注入水体,通过进气管23注入气体,气液混合泵20将注入的水体和气体混合,然后向槽体10内注入气液混合体。气液混合体经由支管290的出口喷出,然后由管体50的下方进入管体50内部,并沿纤维滤体组30的各纤维滤体31向上移动。气液混合体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槽体10内的液体进行搅动,以防止槽体10内悬浮物下沉;使得槽体10内液体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可与溶解氧进行长时间的有效接触,提高反应效果。微生物可附着于纤维滤体31上,随着气液混合体的上移,纤维滤体31随之摆动,可以与槽体10内的水体进行良好的接触,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曝气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设于该槽体外的气液混合泵及设于该槽体内的纤维滤体组,所述气液混合泵包括泵体、与泵体连接的一进液管、连接设于该进液管上的一进气管及与该泵体连接的一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的末端连接有一连接管,该连接管延伸至槽体内,并对应纤维滤体组的下方设有分别出口朝向纤维滤体组的多个支管,所述纤维滤体组包括多个并排设于槽体内的纤维滤体,各纤维滤体排列呈若干行及若干列,每一纤维滤体包括固定部及由该固定部向上延伸的多根纤维线,各纤维线的底端固定于固定部上,其顶端为向上延伸的自由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曝气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设于该槽体外的气液混合泵及设于该槽体内的纤维滤体组,所述气液混合泵包括泵体、与泵体连接的一进液管、连接设于该进液管上的一进气管及与该泵体连接的一排出管,所述排出管的末端连接有一连接管,该连接管延伸至槽体内,并对应纤维滤体组的下方设有分别出口朝向纤维滤体组的多个支管,所述纤维滤体组包括多个并排设于槽体内的纤维滤体,各纤维滤体排列呈若干行及若干列,每一纤维滤体包括固定部及由该固定部向上延伸的多根纤维线,各纤维线的底端固定于固定部上,其顶端为向上延伸的自由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槽,其特征在于:各纤维线为单纤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槽,其特征在于:每一纤维滤体的纤维线包括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成林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润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