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1077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包括底座,底座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滚轮架,滚轮架的底部活动套接有轮子,底座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竖板,竖板上下侧分别活动套接有移动杆,移动杆的一侧活动套接有第一弹簧。该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通过小管道可在大管道内自由伸缩,提高了添加絮凝剂的活动范围,利用紧固装置中的第三弹簧和斜杆,便于将小管道固定住,提高了小管道的稳定性,通过大管道和小管道内腔里的螺旋推进杆,便于将大管道内的絮凝剂推进到小管道内,同时也避免了絮凝剂在管道内发生堵塞的现象,实现了絮凝剂添加的自动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为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
技术介绍
絮凝剂是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化学粉末,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絮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具有强大吸附力,不仅能吸附悬浮物,还能吸附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凝体通过吸附,体积增大而下沉。目前在对污水处理池进行沉淀反应的时候,尤其是在对污水处理池进行絮凝剂投放时,有一些是采用人工进行,也就是人工手持对污水处理池进行絮凝剂的投放,但是这样存在的缺点是很难对污水处理池进行大范围的投放,导致絮凝剂在污水处理池内无法完全反应,也就是很难使污水处理池内的污水都与絮凝剂进行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具备自动添加絮凝剂的优点,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滚轮架,所述滚轮架的底部活动套接有轮子,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竖板,所述竖板的上下侧分别活动套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的一侧活动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竖板的一侧上,所述移动杆的另一侧和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移动板的一侧上,所述移动板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第二弹簧固定安装在中板上,所述中板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在支撑杆的底部上,所述中板两侧分别活动套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套接在半圆板上,所述底座顶部的后侧固定安装有主电机,所述转轴的另一端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在主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竖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手,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大管道底部的一侧上,所述大管道的一侧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有副电机,所述副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在位于大管道内腔的螺旋推进杆一侧上,所述大管道顶部的一侧固定套接有进料口,所述大管道的另一侧活动套接有小管道,所述大管道底部的另一侧和小管道的底部均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大管道的另一端的上下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紧固装置。精选的,所述紧固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大管道的顶部上,所述支撑架的顶部通过轴活动套接在斜板的一端上,所述斜板的中部固定安装在第三弹簧的一端上,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大管道的另一端上,利用紧固装置中的第三弹簧和斜板,便于将小管道固定住,提高了小管道的稳定性。精选的,所述移动板整体呈顶部开口的口字形,通过移动板的形状特点,便于中板利用支撑杆和大管道连接。精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二弹簧分别固定安装在中板顶部和底部的两侧,通过第二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利用第二弹簧的弹力,实现了中板可在移动板内做上下来回运动,也提高了中板运动的稳定性。精选的,所述半圆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半圆板呈同一个方向固定套接在转轴上,通过两个半圆板的转动,便于循环式的带动移动板上方的大管道做上下左右来回运动。精选的,所述螺旋推进杆的另一侧活动套接在小管道上,所述螺旋推进杆左侧的螺纹直径大于右侧的螺纹直径,通过大管道和小管道内腔里的螺旋推进杆,便于将大管道内的絮凝剂推进到小管道内,同时也避免了絮凝剂在管道内发生堵塞的现象,实现了絮凝剂添加的自动化。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通过小管道可在大管道内自由伸缩,提高了添加絮凝剂的活动范围,利用紧固装置中的第三弹簧和斜板,便于将小管道固定住,提高了小管道的稳定性,通过大管道和小管道内腔里的螺旋推进杆,便于将大管道内的絮凝剂推进到小管道内,同时也避免了絮凝剂在管道内发生堵塞的现象,实现了絮凝剂添加的自动化。2、该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通过两个半圆板的转动,便于循环式的带动移动板上方的大管道做上下左右来回运动,通过移动板和中板之间通过第二弹簧连接,再通过中板利用支撑杆连接大管道,实现了大管道和小管道同时做上下左右来回运动,便于将大管道和小管道内的絮凝剂从出料口排出,提高了絮凝剂添加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主电机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紧固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滚轮架;3、轮子;4、竖板;5、移动杆;6、第一弹簧;7、移动板;8、第二弹簧;9、中板;10、支撑杆;11、转轴;12、半圆板;13、主电机;14、链条;15、推手;16、大管道;17、副电机;18、螺旋推进杆;19、进料口;20、小管道;21、出料口;22、紧固装置;221、支撑架;222、斜板;223、第三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滚轮架2,滚轮架2的底部活动套接有轮子3,通过底座1底部的轮子3,便于移动此设备,方便了使用者,底座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竖板4,竖板4的上下侧分别活动套接有移动杆5,移动杆5的一侧活动套接有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竖板4的一侧上,移动杆5的另一侧和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移动板7的一侧上,移动板7整体呈顶部开口的口字形,通过移动板7的形状特点,便于中板9利用支撑杆10和大管道16连接,移动板7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第二弹簧8固定安装在中板9上,第二弹簧8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第二弹簧8分别固定安装在中板9顶部和底部的两侧,通过第二弹簧8的数量为四个,利用第二弹簧8的弹力,实现了中板9可在移动板7内做上下来回运动,也提高了中板9运动的稳定性,中板9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0的底部上,中板9两侧分别活动套接有转轴11,转轴11的一端固定套接在半圆板12上,半圆板1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半圆板12呈同一个方向固定套接在转轴11上,通过两个半圆板12的转动,便于循环式的带动移动板7上方的大管道16做上下左右来回运动,底座1顶部的后侧固定安装有主电机13,转轴11的另一端通过链条14传动连接在主电机13的输出轴上,竖板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手15,支撑杆10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大管道16底部的一侧上,通过移动板7和中板9之间通过第二弹簧8连接,再通过中板9利用支撑杆10连接大管道16,实现了大管道16和小管道20同时做上下左右来回运动,便于将大管道16和小管道20内的絮凝剂从出料口21排出,提高了絮凝剂添加的效率,大管道16的一侧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有副电机17,副电机1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在位于大管道16内腔的螺旋推进杆18一侧上,螺旋推进杆18的另一侧活动套接在小管道20上,螺旋推进杆18左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滚轮架(2),所述滚轮架(2)的底部活动套接有轮子(3),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竖板(4),所述竖板(4)的上下侧分别活动套接有移动杆(5),所述移动杆(5)的一侧活动套接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竖板(4)的一侧上,所述移动杆(5)的另一侧和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移动板(7)的一侧上,所述移动板(7)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第二弹簧(8)固定安装在中板(9)上,所述中板(9)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0)的底部上,所述中板(9)两侧分别活动套接有转轴(11),所述转轴(11)的一端固定套接在半圆板(12)上,所述底座(1)顶部的后侧固定安装有主电机(13),所述转轴(11)的另一端通过链条(14)传动连接在主电机(13)的输出轴上,所述竖板(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手(15),所述支撑杆(10)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大管道(16)底部的一侧上,所述大管道(16)的一侧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有副电机(17),所述副电机(1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在位于大管道(16)内腔的螺旋推进杆(18)一侧上,所述大管道(16)顶部的一侧固定套接有进料口(19),所述大管道(16)的另一侧活动套接有小管道(20),所述大管道(16)底部的另一侧和小管道(20)的底部均开设有出料口(21),所述大管道(16)的另一端的上下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紧固装置(2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泥处理厂用絮凝剂添加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安装有滚轮架(2),所述滚轮架(2)的底部活动套接有轮子(3),所述底座(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竖板(4),所述竖板(4)的上下侧分别活动套接有移动杆(5),所述移动杆(5)的一侧活动套接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竖板(4)的一侧上,所述移动杆(5)的另一侧和第一弹簧(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移动板(7)的一侧上,所述移动板(7)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第二弹簧(8)固定安装在中板(9)上,所述中板(9)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在支撑杆(10)的底部上,所述中板(9)两侧分别活动套接有转轴(11),所述转轴(11)的一端固定套接在半圆板(12)上,所述底座(1)顶部的后侧固定安装有主电机(13),所述转轴(11)的另一端通过链条(14)传动连接在主电机(13)的输出轴上,所述竖板(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手(15),所述支撑杆(10)的顶部固定安装在大管道(16)底部的一侧上,所述大管道(16)的一侧通过固定板固定安装有副电机(17),所述副电机(1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在位于大管道(16)内腔的螺旋推进杆(18)一侧上,所述大管道(16)顶部的一侧固定套接有进料口(19),所述大管道(16)的另一侧活动套接有小管道(20),所述大管道(16)底部的另一侧和小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长平苏风建丁玮薛清城陈海斌张文文陈少轻杨继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