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及其垃圾处理站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90846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前端设置第一入口,所述第一腔室下方设置泵口,泵口通过管路与水泵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后方设置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腔室内置滤水部,所述第一入口与滤水部连通,泵口位于滤水部外,所述滤水部将入口和泵口分隔。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前方设置第二入口,第二腔室下方设置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对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置活塞,活塞从对接处向后滑动、使第一腔室内垃圾从第一出口经第二入口进入第二腔室、从第二腔室下方流出第二腔室。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结构简单使用可靠,在任意需要处理水中垃圾的湖泊河流中都可以使用,不限制场所地点;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流畅,后期维护也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及其垃圾处理站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中垃圾处理,具体涉及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及其垃圾站。
技术介绍
目前水体垃圾处理的方式大多为人工清理,现在的水面漂浮垃圾打捞船几乎全部是有以前的渔船改装的,打捞队员们使用捞兜进行垃圾打捞,工作效率十分低下,部分湖汊草丛里积存有一些不干净的漂浮物,工人迫不得已时要下水打捞,人工清污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下,达不到理想的清污效果。现有技术中有“CN201620682978.5”依靠网捞垃圾,其工作效率慢;另外在收集水中垃圾过程中,垃圾的含水量往往很多,垃圾整体较重,不便转移;因此在水体垃圾处理过程中,大多需要做水分离,不然垃圾的含水量往往很多,垃圾整体较重,不便转移;现有技术中的水分离大多是将垃圾收集之后再做分离,整体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是多个。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包括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前端设置第一入口,所述第一腔室下方设置泵口,泵口通过管路与水泵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后方设置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腔室内置滤水部,所述第一入口与滤水部连通,泵口位于滤水部外,所述滤水部将入口和泵口分隔。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前方设置第二入口,第二腔室下方设置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对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置活塞,活塞从对接处向后滑动、使第一腔室内垃圾从第一出口经第二入口进入第二腔室、从第二腔室下方流出第二腔室。本专利技术在垃圾收集过程中,做了垃圾与水的分离,在水分离之后直接将垃圾集中收集用于转移。在本专利技术中垃圾的收集和水分离在同一腔室完成,活塞位于两腔室的相接处,在水泵抽取含水垃圾时与第一腔室形成密封,随着垃圾充满第一腔室,活塞处逐渐形成真空,当活塞后退时候,将垃圾“抽”至第二腔室内,从第二出口下落,完成收集。通过活塞和水泵的配合,不断实现垃圾的抽吸、转运收集;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刮板转移垃圾来说,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运行可靠。在本专利技术中水泵的具体种类选择不做限定;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选择。进一步的:所述滤水部为空心柱,在所述空心柱的两端设置凸出于空心柱表面的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使空心柱与第一腔室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空心柱安装在第一腔室内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布满网孔。(空心柱的安装大致是横向安装,因此最佳的结构是至少是在横向的下三分之一处布满网孔)在这里优选的结构是空心柱状网,由于泵口位于下方,因为柱网具有一半的网就可以。柱状网是最简单的结构,安装、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都很简单。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入口螺旋连接一水管。降低连接难度。进一步的:所述水管具有喇叭形进水口。增加进水量。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口下方接有斗形口。便于垃圾排除。进一步的:所述活塞通过气缸带动在第二腔室内滑动。进一步的:所述活塞为碗状橡胶头,所述碗状开口与第一出口相对。形成大体积的真空范围,形成类似“皮搋子”的效果,有效的将垃圾“吸”入第二腔室进而收集。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为隔膜泵。为避免泵体空转而被损坏,且保证流体的连续抽吸,优选气动双隔膜泵。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处理站,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是多个。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垃圾处理站,包括平台,所述平台上通过支架安装水中垃圾收集装置,所述水中垃圾收集装置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水中垃圾收集装置。采用了本收集装置的水中垃圾处理站,结构简单,可以直接安装在任意船体上实现水中垃圾的收集并同时实现垃圾中的水分离,降低垃圾重量,方便转移。进一步的:所述平台为可在水上移动或固定的浮体。例如可移动的船,或是水上的平台。水中垃圾处理站,包括平台、收集装置、滤水压缩装置、集储槽;所述收集装置安装在平台上;所述收集装置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前端设置第一入口,所述第一腔室下方设置泵口,泵口通过管路与水泵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后方设置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腔室内置滤水部,所述第一入口与滤水部连通,泵口位于滤水部外,所述滤水部将入口和泵口分隔;第二腔室前方设置第二入口,第二腔室下方设置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对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置活塞,活塞从对接处向后滑动、通过真空吸力使第一腔室内垃圾从第一出口经第二入口进入第二腔室、从第二出口流出第二腔室进入滤水压缩装置;所述滤水压缩装置从上向下依次包括离心组件、挡板组件、压推组件、底座;离心组件对垃圾再次脱水,垃圾经过挡板组件进入压推组件、再经过压推组件缩小体积进入集储槽。本专利技术包括初步的收集装置,在通过水泵对水面或是水中垃圾(浮体)的收集过程中,完成初步的水分离;垃圾的收集和水分离在同一腔室完成,活塞位于两腔室的相接处,在水泵抽取含水垃圾时与第一腔室形成密封,随着垃圾充满第一腔室,活塞处逐渐形成真空,当活塞后退时候,将垃圾“抽”至第二腔室内,从第二出口下落,完成收集。通过活塞和水泵的配合,不断实现垃圾的抽吸、收集、转运;转运收集的垃圾从第二出口落入滤水压缩装置,其中经过离心组件实现二次水分离,再次降低垃圾的含水量,减轻重量;然后经过挡板组件进入压缩体积的压推组件,在压推组件中实现体积缩小之后被推出进入集储槽统一集中处理垃圾。经过本水中垃圾处理站处理的垃圾,在重量、体积上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垃圾处理装置可以集中处理更多的垃圾。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简单、运行维护简单,使用稳定可靠。进一步的:所述离心组件包括离心腔、轨道、滤网(圆柱形的滤网)、离心电机、皮带;所述轨道固定在离心腔内,滤网安装在轨道上,离心电机位于离心腔外通过皮带带动滤网在轨道上、离心腔内做离心运动,离心腔侧壁上设置出水口。滤网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内部的垃圾做离心运动,进一步的将多余的水分甩出,对于水分顺着出水口出水。进一步的:所述挡板组件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挡板电机、主动连杆、从动连杆、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挡板以第一转轴为轴转动、第二挡板以第二转轴为轴转动;所述主动连杆的一端设置为齿轮,另一端通过销轴安装在第一挡板上;所述从动连杆的一端设置为齿轮,另一端通过销轴安装在第二挡板上;主动连杆的齿轮安装在挡板电机主轴上,主动连杆和从动连杆的齿轮相啮合,挡板电机转动,让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水平对开。一个电机可以使得两个挡板水平推开,在推开的过程中垃圾自重力下落,挡板组件既作为离心组件的底,同时作为压推组件的顶,整体降低结构复杂性。进一步的:所述压推组件包括压推腔、压缩气缸、压板、推出气缸、推板、门;所述推压腔有底无盖,在推压腔的侧壁上设置开口,在开口处铰接有门,所述门为自动复位门;所述压板由压缩气缸从下向上推压垃圾使其体积缩小;所述推板与门相对,所述推板由推出气缸从后向前推垃圾从门将垃圾推出推压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腔室,/n所述第一腔室前端设置第一入口,所述第一腔室下方设置泵口,泵口通过管路与水泵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后方设置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腔室内置滤水部,所述第一入口与滤水部连通,泵口位于滤水部外,所述滤水部将入口和泵口分隔;/n第二腔室,/n第二腔室前方设置第二入口,第二腔室下方设置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对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置活塞,活塞从对接处向后滑动、通过真空吸力使第一腔室内垃圾从第一出口经第二入口进入第二腔室、从第二出口流出第二腔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腔室,
所述第一腔室前端设置第一入口,所述第一腔室下方设置泵口,泵口通过管路与水泵连接;所述第一腔室后方设置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腔室内置滤水部,所述第一入口与滤水部连通,泵口位于滤水部外,所述滤水部将入口和泵口分隔;
第二腔室,
第二腔室前方设置第二入口,第二腔室下方设置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对接;所述第二腔室内置活塞,活塞从对接处向后滑动、通过真空吸力使第一腔室内垃圾从第一出口经第二入口进入第二腔室、从第二出口流出第二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水部为空心柱,在所述空心柱的两端设置凸出于空心柱表面的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使空心柱与第一腔室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空心柱安装在第一腔室内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布满网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中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源吕嘉宁严天宏李雨诗梁策张熠辉潘永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上虞高等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