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90776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该面料包括分别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的表层、中间层和里层,中间层交替连接表层和里层形成多个可填充的袋型区域,表层和里层的密度均大于中间层的密度,表层和所述里层中含有弹性纱线,中间层由非弹性纱线所形成,且该弹性面料的表面粗糙度在5~30微米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弹性填充面料表面平整,弹性优越;填充后布面厚度均一、平整,保暖性能优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成型的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可用于制作服装、被子、靠垫、睡袋、玩具等。
技术介绍
单层织物在功能性、丰满感、造型感等方面比较欠缺,为此有人提出利用缝纫设备或绗缝设备将多层面料缝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结构,但这样的缝制工艺较为复杂,而且缝针会破坏面料的组织结构,降低面料的防绒性、防风性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了接结部牢固的无缝织造方式的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483166U中公开了一种防钻绒织物,通过表里两层面料互相交换形成间隔线来获得,但是这样的结构造成交换处不能完全填充到羽绒,厚薄不一,整体的保暖效果受到影响。又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5115746U中公开了一种立体织物,通过中间层分别与外层、内层交错连接形成交错分布的立体空腔,这样的结构虽然解决了连接部不保暖、整体厚薄不一的问题,但是由于立体织物没有伸缩性,穿着舒适度欠佳。再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7083603A中公开了一种中间层相对低密度的立体织物,表层、中间层和里层分别同时采用异形纤维纱和弹性纱相互交织获得弹性立体织物,但是在这样的密度设计条件下,表中里三层中的弹性纱存在收缩差,因此会出现面料表面不平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平整,具有填充结构且充绒后厚薄一致的弹性面料。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包括分别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的表层、中间层和里层,中间层交替连接表层和里层形成多个可填充的袋型区域,表层和里层的密度均大于中间层的密度,其中,表层和里层中含有弹性纱线,中间层中不含弹性纱线,且弹性面料的表面粗糙度在5~30微米之间。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中间层交替连接表层和里层形成多个可填充的袋型区域解决了面料的连接部保暖性不良的问题;并且通过中间层密度低于表里层实现了密度和幅宽的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手感硬、填充体的内部气流不流通、易鼓起等缺点;另外,在表里层中使用弹性纱线,中间层中使用非弹性纱线,不但确保了上述结构的弹性性能,而且避免了表面不平整问题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表层、b为里层、c为中间层。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结构示意图,其中d为表层、e为里层、f为中间层1、g为中间层2。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包括分别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的表层、中间层和里层,中间层交替连接表层和里层形成多个可填充的袋型区域。两个袋型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宽度,其数值用同一层面上的两根相邻间隔线之间的距离来表征。袋型区域的宽度过小的话,填充加工比较困难;而宽度过大的话,成品中可填充的袋型区域的个数偏少、容积偏大,使用或洗涤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填充物的堆积,出现填充物偏移的问题。因此,宽度优选为2.0~50.0cm,更进一步优选为3.0~10.0cm。当然为了防止填充物的堆积,亦可考虑增加内胆布。通过中间层设计可以获得两层以上的袋型区域,优选中间层为单层或双层面料。如图1所示,当中间层为单层时,袋型区域分布在两个平面上(分别称为上袋型区域和下袋型区域),表里两层的间隔线和袋型区域呈现相互交错的结构形态。如图2所示,当中间层为双层时,中间层1与表层交换形成表层间隔线,中间层2与里层交换形成里层间隔线,同时中间层1和中间层2交换形成中间层间隔线,表里两层的间隔线对应着袋型区域,袋型区域交错分布且分布在三个平面上(分别称为上袋型区域、中袋型区域和下袋型区域)。这样的设计能够获得分布均匀的空气层结构,可以保证即便充填填充物表面也是平整的,而且厚薄均匀、手感蓬松且保暖性优异。间隔线的方向性通过组织设计实现。可以是纬向的,也可以是经向的,还可以同时是经纬向的。在相应的位置使表层、中间层和/或里层的经纱和纬纱之间相互交叉织造,即通过表中连接、中里连接或表里连接的方式实现。间隔线的类型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可以是连接线也可以是连接面。中间层不需要具有防绒的功能,因此其密度可以低于表层密度和里层密度。如果采用和表层与里层相同的密度,经纱在各层中的分布必然均匀。这样的话,在准备工程中受总经纱根数的限制,密度和幅宽难以实现最大化,即便可以实现密度和幅宽的最大化,生产效率也非常低,而且容易产生手感硬、填充体的内部气流不流通、易鼓起等缺点。因此,本专利技术中考虑表层密度和里层密度均大于中间层密度。这里所指的密度包括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也就是说可以是表里层的经纱密度均大于中间层的经纱密度;也可以是表里层的纬纱密度均大于中间层的纬纱密度;还可以是表里层的经纬纱密度均大于中间层的经纬纱密度。由于同样的纱线在不同的密度结构中其收缩性能存在差异。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表层和里层具有相对高密度,中间层具有相对低密度的结构来说,为了兼顾弹性,平衡纱线的收缩差异造成的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之间的平整度差异,本专利技术中考虑在表层面料和里层面料中至少部分采用弹性纱线,而中间层全部采用非弹性纱线。本专利技术中的弹性纱线是指弹性伸长率大于15%的纱线。可以是由各种聚酯化合物中的一种成分通过拉伸、变形和热定型工艺,如高弹DTY;或者两种以上成分通过并列纺丝或复合加工所制成的纤维或纱线,如PBT/PET、高粘度PET/低粘度PET等;也可以是聚氨酯纤维与其它任意成分的纱线通过加捻或交络等方式组合而成的纱线,如氨纶包覆纱等。考虑到纱线的收缩差异越大,越能和密度造成的收缩差异平衡,本专利技术中弹性纱线优选为弹性相对较大的氨纶包覆纱。非弹性纱线是指相对于弹性纱而言弹性伸长率在15%以下的纱线。面料的表面粗糙度不仅影响了外观、手感和穿着舒适感,而且对填充结构的充填效果也影响较大。如果表面粗糙度过大的话,表面凹凸不平,手感糙硬,穿着时容易产生勾丝;因此,表面粗糙度越小越好,结合面料的自身厚度,本专利技术面料的粗糙度在5~30微米之间。面料的厚度表征了其厚实感,在用纱一致的前提下,厚度越小,说明面料的平整度越高。因此,优选本专利技术面料的厚度小于1mm。当表、中、里三层面料中所使用的纱线纤度差异较大时,会使得织造收缩和加工收缩差异变大,容易造成织造性能降低、外观起皱或物理性能不良等问题。本专利技术中,优选表层的经纱总纤度、中间层的经纱总纤度和里层的经纱总纤度之间的差异在25%以内,且表层的纬纱总纤度、中间层的纬纱总纤度和里层的纬纱总纤度之间的差异在25%以内。这里的差异是根据如下算式计算得到的:[表中里三层中经纱(或纬纱)最大总纤度-最小总纤度]/最大总纤度×100%。本专利技术中更优选各层的经纱之间以及各层的纬纱之间不存在纤度差异。为了获得优越的防绒性、防风性及防水性,同时提高表层密度和里层密度是最有效的手段。为此优选表层面料的经纱密度和里层面料的经纱密度相同,并且通过调整各层纱线的用纱比率来控制各层纱线的密度。比如设计成表、里层经纱密度相同并且是中间层经纱密度的2倍时,可以按照每5根经纱中,表层经纱2根、中间层经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包括分别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的表层、中间层和里层,所述中间层交替连接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形成多个可填充的袋型区域,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的密度均大于中间层的密度,其特征是: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中含有弹性纱线,中间层由非弹性纱线所形成,且所述弹性面料的表面粗糙度在5~30微米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包括分别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的表层、中间层和里层,所述中间层交替连接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形成多个可填充的袋型区域,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的密度均大于中间层的密度,其特征是:所述表层和所述里层中含有弹性纱线,中间层由非弹性纱线所形成,且所述弹性面料的表面粗糙度在5~30微米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填充结构的弹性面料,其特征是:所述表层的经纱总纤度、中间层的经纱总纤度和里层的经纱总纤度之间的差异在25%以内,且所述表层的纬纱总纤度、中间层的纬纱总纤度和里层的纬纱总纤度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燕蔡东照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