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74937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织造而成:吸湿混纺纱45%~55%,调温混纺纱45%~55%;所述吸湿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吸湿放热纤维25%~75%;所述调温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调温纤维25%~75%,该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吸湿放热纤维,可以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水分),将汗液中的热量吸收在纤维上,从而提升该面料的耐寒保暖能力,而且由于快速吸湿,避免人们感觉闷热,使得人们穿着干爽舒适;通过调温纤维,可以在外界温度高时吸收热量,在外界温度低时放出热量,具有温度调节功能,便于保持体表温度,从而提升该面料的耐寒保暖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市场上的面料多数采用全羊毛纤维织造,虽然羊毛纤维的弹性好,但是纤维过粗,织物不够细腻,导致面料保暖性欠缺,而且穿着过程容易起球,耐磨性弱,湿热条件下极其容易失去弹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生产出的面料的耐寒保暖性较好,且耐磨性好,不容易起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织造而成:吸湿混纺纱45%~55%,调温混纺纱45%~55%;所述吸湿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吸湿放热纤维25%~75%;所述调温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调温纤维25%~75%。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吸湿发热纤维为EKS纤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耐磨纤维为聚酰亚胺纤维和TPU纤维中的任意1~2种组合而成。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面料的紧度为90%~110%,纱支56/2*56/2Nm。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调温纤维为蓄热微胶囊与聚丙烯腈熔体共混后通过喷丝、干燥后制成,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壁为酚醛树脂,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心为石蜡烷烃。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调温纤维为内部充填有磷酸二氢钠的聚丙烯中空纤维。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纺纱:将按配方量对耐磨纤维与吸湿放热纤维、耐磨纤维与调温纤维进行混纺,制得吸湿混纺纱和调温混纺纱;S2织造:使用双层组织织造工艺将吸湿混纺纱和调温混纺纱交织成相互嵌合的双层面料;S3热定型;S4烧毛。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热定型温度为150℃~170℃,所述热定型时长为5min~10min。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双层组织为由表、里两个系统的经纱分别与表、里两个系统的纬纱交织,在结构上形成上、下两层织物重叠的织物组织。表经、表纬构成织物上层,称表组织;里经、里纬构成织物下层,称里组织。连接表、里两层织物称接结。接结有多种方法:①由里经与表纬接结(下接上),表经与里纬接结(上接下)或两者同时接结(联合接结),使双层组织的表、里层织物连结成一体。②另加一系统经纱或纬纱进行接结。③表、里经纱或纬纱交替变换上下位置进行接结。这一类双层组织的表、里经、纬采用异色纱线,使织物的正反两面纹彩并茂。④表、里层组织局部接结和局部不接结脱开。⑤应用双层组织结构,仅在织物的一侧或两侧进行接结。织制双层组织的织物时,表、里经、纬的排列可以分别根据织物设计要求的纱号、色泽和织机型式等因素确定。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烧毛可以采用单面烧毛或者双面烧毛。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吸湿放热纤维,可以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液(水分),将汗液中的热量吸收在纤维上,从而提升该面料的耐寒保暖能力,而且由于快速吸湿,避免人们感觉闷热,使得人们穿着干爽舒适;2.通过调温纤维,可以在外界温度高时吸收热量,在外界温度低时放出热量,具有温度调节功能,便于保持体表温度,从而提升该面料的耐寒保暖能力;3.通过耐磨纤维,可以提升吸湿混纺纱和调温混纺纱的强度和耐磨性,提升该面料的强度和耐磨性能;4.通过双层组织织造工艺,可以使得该面料具有双层结构,厚度增加,进一步提升了该面料的耐寒保暖能力,而且由于吸湿放热纤维的设置可以快速吸收汗液,提升人们的穿着舒适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织造而成:吸湿混纺纱45%,调温混纺纱55%;所述吸湿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50%,吸湿放热纤维50%;所述调温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50%,调温纤维50%。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吸湿发热纤维为EKS纤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耐磨纤维为聚酰亚胺纤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面料的紧度为100%,纱支56/2*56/2Nm。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调温纤维为蓄热微胶囊与聚丙烯腈熔体共混后通过喷丝、干燥后制成,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壁为酚醛树脂,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心为石蜡烷烃。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调温纤维为内部充填有磷酸二氢钠的聚丙烯中空纤维。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纺纱:将按配方量对耐磨纤维与吸湿放热纤维、耐磨纤维与调温纤维进行混纺,制得吸湿混纺纱和调温混纺纱;S2织造:使用双层组织织造工艺将吸湿混纺纱和调温混纺纱交织成相互嵌合的双层面料;S3热定型;S4烧毛。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热定型温度为150℃,所述热定型时长为5min。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双层组织为由表、里两个系统的经纱分别与表、里两个系统的纬纱交织,在结构上形成上、下两层织物重叠的织物组织。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烧毛可以采用单面烧毛或者双面烧毛。实施例2: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织造而成:吸湿混纺纱50%,调温混纺纱50%;所述吸湿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50%,吸湿放热纤维50%;所述调温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50%,调温纤维50%。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吸湿发热纤维为EKS纤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耐磨纤维为聚酰亚胺纤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面料的紧度为100%,纱支56/2*56/2Nm。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调温纤维为蓄热微胶囊与聚丙烯腈熔体共混后通过喷丝、干燥后制成,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壁为酚醛树脂,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心为石蜡烷烃。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调温纤维为内部充填有磷酸二氢钠的聚丙烯中空纤维。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纺纱:将按配方量对耐磨纤维与吸湿放热纤维、耐磨纤维与调温纤维进行混纺,制得吸湿混纺纱和调温混纺纱;S2织造:使用双层组织织造工艺将吸湿混纺纱和调温混纺纱交织成相互嵌合的双层面料;S3热定型;S4烧毛。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热定型温度为150℃,所述热定型时长为5min。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双层组织为由表、里两个系统的经纱分别与表、里两个系统的纬纱交织,在结构上形成上、下两层织物重叠的织物组织。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烧毛可以采用单面烧毛或者双面烧毛。实施例3:一种低温耐寒面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织造而成:吸湿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温耐寒面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织造而成:吸湿混纺纱45%~55%,调温混纺纱45%~55%;所述吸湿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吸湿放热纤维25%~75%;所述调温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调温纤维25%~7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温耐寒面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织造而成:吸湿混纺纱45%~55%,调温混纺纱45%~55%;所述吸湿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吸湿放热纤维25%~75%;所述调温混纺纱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纺纱而成:耐磨纤维25%~75%,调温纤维25%~7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低温耐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发热纤维为EKS纤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低温耐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纤维为聚酰亚胺纤维和TPU纤维中的任意1~2种组合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低温耐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的紧度为90%~110%,纱支56/2*56/2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低温耐寒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纤维为蓄热微胶囊与聚丙烯腈熔体共混后通过喷丝、干燥后制成,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壁为酚醛树脂,所述蓄热微胶囊的囊心为石蜡烷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跃军栗晓政孙晓王君孙志超孟玥枫刘长兵陈涛高阳李睿卢林汪美顺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