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冶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样品物料排放方法及装置、检测系统。该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包括进料口和排料口,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气固分离机构,连接于进料口与排料口之间;负压生成机构,与气固分离机构连通,用于使气固分离机构的内部形成负压环境;密封盖,设置于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之间,密封盖用于在负压环境作用下处于闭合状态并隔断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并且在负压环境消失的情况下处于打开状态并连通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装置运行效率,简化装置的维护修理过程,从而提高生产和样品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样品物料排放方法及装置、检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设备
,尤其涉及样品物料排放方法及装置、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钢铁冶金行业中,针对原料分析检测,都是采用人工或者取样装置定期采集原料样品,再人工运输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再将废料人为倒入并堆积在废料仓内,后续集中通过人工搬运处理。整个原料分析检测过程费时费力,通常2分钟至3分钟采集一个数据进行检测,人工搬运费时费力,且不利于钢铁生产自动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钢铁生产车间需要逐步建立在线实时自动检测设备,检测数据用以实时反馈调节生产参数。物料检测涉及到样品物料的排放,且实时检测的物料量相应比较大,不能通过人工操作样品物料排放,因此如何快速高效的将检测完的样品物料自动排放收集,是实现在线检测及提高检测效率的关键。在非冶金行业中,存在通过气流输送颗粒物料的输送装置,输送装置通过一定的检测及电路控制可以实现自动化。但是,现有的输送装置也相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物料颗粒很容易粘附在滤网上,并且排放的物料颗粒粒径越小,越容易造成输送装置堵塞;以及,在对滤网清理过程中,容易导致处于长时间运行状态下的装置出现气流不畅的情况,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且需要长时间停机下进行拆机更换滤网。由此可见,现有的物料排料装置存在有装置运行效率低,维护修理过程复杂,从而严重影响生产和样品检测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样品物料排放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物料排料装置存在有装置运行效率低,维护修理过程复杂,从而严重影响生产和样品检测效率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检测系统。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样品物料排放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包括进料口以及排料口,还包括:至少一个气固分离机构,连接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排料口之间;负压生成机构,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连通,用于使所述气固分离机构的内部形成负压环境;密封盖,设置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之间,所述密封盖用于在所述负压环境作用下处于闭合状态并隔断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并且在所述负压环境消失的情况下处于打开状态并连通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固分离机构包括分离腔,所述分离腔的顶部分别与所述进料口和所述负压生成机构连通,所述分离腔的底部与所述排料口连接,所述密封盖活动连接在所述分离腔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分离腔与所述排料口之间;所述分离腔的侧壁自顶部向底部逐渐缩小,以使所述分离腔的内部在负压环境中形成螺旋气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固分离机构还包括风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沿所述分离腔的轴向相对设置于所述分离腔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开口构造于所述分离腔的顶部并位于所述风口的旁边,所述风口与所述负压生成机构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排料口连接;所述密封盖通过旋转轴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口上,所述密封盖的底部设有推杆机构,所述推杆机构的伸出端朝向所述密封盖的底部设置,并且所述推杆机构的伸出端在伸出状态下能将所述密封盖顶推至闭合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输料管和导料管,所述输料管连接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进料口之间,所述导料管通过所述进料口与所述输料管连通;所述导料管的内径小于所述输料管的内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料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料口连通,所述导料管的另一端安装有吸嘴,所述吸嘴用于将样品物料吸入所述导料管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除尘滤网,所述除尘滤网与所述负压生成机构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防尘袋,所述防尘袋套装于所述排料口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固分离机构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个所述气固分离机构并联或者依次串联连通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排料口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检测系统,包括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以及如上所述的样品物料排放装置,所述样品物料排放装置的进料口与所述第一输送机构连接,所述样品物料排放装置的排料口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样品物料排放方法,由如上所述的样品物料排放装置执行,或者由如上所述的检测系统执行;所述样品物料排放方法包括:驱动负压生成机构运行,以使气固分离机构的内部形成负压环境,密封盖在所述负压环境的作用下闭合并隔断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驱动负压生成机构停止,以使所述密封盖打开并连通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包括进料口和排料口,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气固分离机构,连接于进料口与排料口之间;负压生成机构,与气固分离机构连通,用于使气固分离机构的内部形成负压环境;密封盖,设置于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之间,密封盖用于在负压环境中处于闭合状态并隔断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并且在打开状态下连通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换言之,该装置能够通过在气固分离机构内部设置负压环境,从而实现气固分离机构对样品的气固分离,还能驱动密封盖在负压环境中自动闭合并在负压环境消失后自动打开。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可以通过控制气固分离机构内部的负压环境,从而既可以实现密封盖自动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自动切换,又可以在样品物料受负压作用被吸入气固分离机构时保证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之间断开,以使样品物料在气固分离机构内部能够停留足够的时间而受到充分的气固分离作用。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能够提高装置运行效率,简化装置的维护修理过程,从而提高生产和样品检测效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检测系统,包括第一输送机构、第二输送机构以及如上所述的样品物料排放装置,样品物料排放装置的进料口与第一输送机构连接,样品物料排放装置的排料口与第二输送机构连接。通过设置上述样品物料排放装置,使得该检测系统具有上述样品物料排放装置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样品物料排放方法,由如上所述的样品物料排放装置执行,或者由如上所述的检测系统执行;该样品物料排放方法包括:驱动负压生成机构运行,以使气固分离机构的内部形成负压环境,密封盖在所述负压环境的作用下闭合并隔断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以及,驱动负压生成机构停止,以使所述密封盖打开并连通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可以通过控制气固分离机构内部的负压环境的启闭,从而既可以实现密封盖自动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自动切换,又可以在样品物料受负压作用被吸入气固分离机构时保证气固分离机构与排料口之间断开,以使样品物料在气固分离机构内部能够停留足够的时间而受到充分的气固分离作用;并且,还可以通过循环启闭负压环境,而使整个装置在取料、分离和排料三个工序之间依序切换。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法能够提高装置及系统的运行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包括进料口以及排料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至少一个气固分离机构,连接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排料口之间;/n负压生成机构,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连通,用于使所述气固分离机构的内部形成负压环境;/n密封盖,设置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之间,所述密封盖用于在所述负压环境作用下处于闭合状态并隔断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并且在所述负压环境消失的情况下处于打开状态并连通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包括进料口以及排料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气固分离机构,连接于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排料口之间;
负压生成机构,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连通,用于使所述气固分离机构的内部形成负压环境;
密封盖,设置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之间,所述密封盖用于在所述负压环境作用下处于闭合状态并隔断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并且在所述负压环境消失的情况下处于打开状态并连通所述气固分离机构与所述排料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包括分离腔,所述分离腔的顶部分别与所述进料口和所述负压生成机构连通,所述分离腔的底部与所述排料口连接,所述密封盖活动连接在所述分离腔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分离腔与所述排料口之间;所述分离腔的侧壁自顶部向底部逐渐缩小,以使所述分离腔的内部在负压环境中形成螺旋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固分离机构还包括风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风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沿所述分离腔的轴向相对设置于所述分离腔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开口构造于所述分离腔的顶部并位于所述风口的旁边,所述风口与所述负压生成机构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进料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排料口连接;
所述密封盖通过旋转轴可枢转的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口上,所述密封盖的底部设有推杆机构,所述推杆机构的伸出端朝向所述密封盖的底部设置,并且所述推杆机构的伸出端在伸出状态下能将所述密封盖顶推至闭合于所述第二开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品物料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波,刘克俭,卢兴福,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