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9992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出水区连接出水管,进水区与平流沉淀区通过配水墙连通,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底部设置刮泥组件,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污泥斗内连接污泥管,平流沉淀区与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导流挡板,导流挡板引导泥水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夹角的斜板,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斜板间距为8‑10cm,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耦合,提高了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与平流沉淀池相比,可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4倍,减少50%以上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技术介绍
平流沉淀池作为最基础的沉淀池类型,具有构造简单、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抗冲击负荷强等优势,但存在沉淀效率低,配水不易均匀、占地面积大、污泥沉降前后差异大、出水不均匀等缺点。斜板沉淀池是利用浅池理论,在沉淀池中增加斜板、减小颗粒物沉淀距离,从而提高沉降效率、增大沉淀池表面负荷、减小占地面积,但是也存在斜板容易积泥堵塞、出水水质不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能够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至4倍,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50%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所述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平流沉淀区之间通过配水墙连通,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刮泥组件,所述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且所述污泥斗内连接有污泥管,所述平流沉淀区与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所述导流挡板引导所述平流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的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成夹角,所述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所述斜板间距为8-10cm。有益效果:此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进水区与平流沉淀区之间通过配水墙连通,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刮泥组件,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且污泥斗内连接有污泥管,平流沉淀区与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导流挡板引导平流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夹角的斜板,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斜板间距为8-10cm,将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技术有机耦合,实现二者互补,有效提升沉淀池效果,提高了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与平流沉淀池相比,可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4倍,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50%以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长比例范围为1-2。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体的有效深度为4-6m。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下方设置有反冲洗穿孔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斜板下方距离池底的高度为2-3m,且所述斜板上方清水区液位高度为70-100cm。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刮泥组件包括驱动装置、链条、刮板、导轨以及行车,所述刮泥组件的起点设置在所述导流挡板前,所述刮泥组件用于将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所述刮板运行轨迹为先逆水流方向将所述平流沉淀区池底沉淀的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然后顺水流方向行至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末端,而后逆水流方向依次将所述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池底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最后顺水流方向归位至所述导流挡板前。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配水墙侧面设置有多排开孔,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配水墙中上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斜板的倾斜角度为60°。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还包括若干出水堰。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至图3,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100、平流沉淀区200、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出水区400,进水区100连接有进水管110,出水区400连接有出水管410,进水区100与平流沉淀区200之间通过配水墙120连通,配水墙120侧面设置有多排开孔,且开孔位于配水墙120中上部,使得泥水混合液均匀平缓进入平流沉淀区200,降低水流的扰动。其中,平流沉淀区200设置有刮泥组件210,平流沉淀区200的底部设有污泥斗220,且污泥斗220内连接有污泥管230;平流沉淀区200与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240,导流挡板240引导平流沉淀区200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夹角的斜板310,斜板310的长度为100-120cm,斜板310的安装角度为60°,且相邻斜板310间距为8-10cm。此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将平流沉淀和斜板沉淀技术有机耦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高效提升沉淀池效能,提高了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与平流沉淀池相比,可以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4倍,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50%以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之间通过导流挡板240分隔成两部分,两部分通过导流挡板240将平流沉淀区200的泥水混合液引导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其中,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池长比例范围为1-2。进一步地,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池体的有效深度为4-6m。可以理解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下方设置有反冲洗穿孔管320。具体地,反冲洗穿孔管320设置在斜板310的下部,进一步保障了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泥水顺畅分离,解决了斜板310易堵塞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n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所述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平流沉淀区之间通过配水墙连通;/n其中,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刮泥组件,所述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且所述污泥斗内连接有污泥管;/n所述平流沉淀区与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所述导流挡板引导所述平流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n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的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成夹角,所述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所述斜板间距为8-10c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所述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平流沉淀区之间通过配水墙连通;
其中,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刮泥组件,所述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且所述污泥斗内连接有污泥管;
所述平流沉淀区与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所述导流挡板引导所述平流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
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的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成夹角,所述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所述斜板间距为8-1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长比例范围为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体的有效深度为4-6m。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振强隋军汪传新李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首汇蓝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马振强隋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