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2547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处理池,包括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第三处理池和第四处理池,处理池的顶部设有出水槽,出水槽设有导入后一个处理池的连通管;进水系统,包括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和第四进水管,进水管设有进水阀;出水系统,包括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三出水管和第四出水管,出水管连接于对应的出水槽,并设有出水阀;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各处理池底部的曝气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为颗粒污泥的产生和持续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性良好、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污染物去除效率高。污染物去除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用于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良工艺是污水生物处理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活性污泥絮体中生长的各种微生物的自身繁衍、增长实现污水净化。活性污泥是由多种微生物群体及所依附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生长着各种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少量的后生动物。传统活性污泥法的缺陷在于活性污泥的结构松散、沉降性差,出水中悬浮物含量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弱、剩余污泥量大且难以处理。
[0003]活性污泥颗粒化是通过对传统活性污泥进行定向培养,最终形成以粒径较大、结构密实的颗粒污泥为主、兼有少量絮体的活性污泥体系。与传统活性污泥相比,颗粒污泥具有相对密实的结构和优良的沉降性能,且其自身结构带来的微环境更加有利于高效脱氮除磷细菌的生长,从而提高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能,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能的污水处理,是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的重大突破。因此,活性污泥颗粒化自发现以来,便成为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是,如何有效控制和实现活性污泥的颗粒化、如何长期稳定维持,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其为颗粒污泥的产生和持续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性良好、污染物去除效率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0007]处理池,包括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第三处理池和第四处理池,所述第一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一出水槽,所述第一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二处理池的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二出水槽,所述第二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三处理池的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三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三出水槽,所述第三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四处理池的第三连通管,所述第四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四出水槽,所述第四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四连通管;
[0008]进水系统,包括接入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进水管、接入所述第二处理池的第二进水管、接入所述第三处理池的第三进水管和接入所述第四处理池的第四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设有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进水管设有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三进水管设有第三进水阀,所述第四进水管设有第四进水阀;
[0009]出水系统,包括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三出水管和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水槽,并设有第一出水阀,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水槽,并设有第二出水阀,所述第三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三出水槽,并设有第三出水阀,所述第四
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四出水槽,并设有第四出水阀;
[0010]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处理池底部的第一曝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处理池底部的第二曝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处理池底部的第三曝气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处理池底部的第四曝气组件。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处理池底部的第一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二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二处理池底部的第二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三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三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三处理池底部的第三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四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四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四处理池底部的第四配水组件连接。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延伸至所述第一处理池底部并连接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一连通管穿过所述第一处理池和所述第二处理池的池壁,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的所述第二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出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所述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延伸至所述第二处理池底部并连接第二逆止阀,所述第二连通管穿过所述第二处理池和所述第三处理池的池壁,与所述第三处理池的所述第三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三出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所述第三连通管,所述第三连通管延伸至所述第三处理池底部并连接第三逆止阀,所述第三连通管穿过所述第三处理池和所述第四处理池的池壁,与所述第四处理池的所述第四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四出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所述第四连通管,所述第四连通管延伸至所述第四处理池底部并连接第四逆止阀,所述第四连通管穿过所述第四处理池和所述第一处理池的池壁,与所述第一处理池的所述第一配水组件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系统包括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总管与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和第四进水管连接,所述进水总管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进水阀、第二进水阀、第三进水阀和第四进水阀控制以独立的为各所述处理池配水。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系统包括出水总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三出水管和第四出水管汇入所述出水总管,所述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第三处理池和第四处理池的底部均设置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设有排泥阀。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系统包括空压机和曝气总管,所述第一曝气组件经第一曝气阀连接至所述曝气总管,所述第二曝气组件经第二曝气阀连接至所述曝气总管,所述第三曝气组件经第三曝气阀连接至所述曝气总管,所述第四曝气组件经第四曝气阀连接至所述曝气总管,所述曝气总管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曝气阀、第二曝气阀、第三曝气阀和第四曝气阀控制以独立的为各所述处理池曝气。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槽、第二出水槽、第三出水槽和第四出水槽中均设有曝气混合装置,所述曝气混合装置通过设有混合气阀的曝气管路与所述空压机连接。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槽、第二出水槽、第三出水槽和第四出水槽中均设有机械混合装置。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池包括主池体,所述主池体中设有隔墙,并通过所述隔墙分割为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第三处理池和第四处理池,所述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第三处理池和第四处理池沿所述主池体的周向依次分布。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第三处理池和第四处理池均为独
立的池体,所述第一处理池与所述第二处理池邻接,所述第二处理池与所述第三处理池邻接,所述第三处理池与所述第四处理池邻接,所述第四处理池与所述第四处理池邻接。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摒弃现有技术中活性污泥混合液推流式的运行模式,转而采用四池连续循环运行,即通过各处理池进水、出水及曝气的调整,让每个池子都实现“进水

曝气

沉淀

出水”的循环运行模式,而整个处理系统得以连续恒水位运行,这种运行工况实现了活性污泥与水流在不同处理池间有不同流转速率,泥水分流,克服了混合液流动产生的剪切力对颗粒污泥的不利影响,此外,本技术技术无需混合液回流和污泥回流,进一步减小了水力的扰动,从而为每个处理池的颗粒污泥的产生和持续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生境,实现每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池,包括第一处理池、第二处理池、第三处理池和第四处理池,所述第一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一出水槽,所述第一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二处理池的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二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二出水槽,所述第二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三处理池的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三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三出水槽,所述第三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四处理池的第三连通管,所述第四处理池的顶部设有第四出水槽,所述第四出水槽设有导入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四连通管;进水系统,包括接入所述第一处理池的第一进水管、接入所述第二处理池的第二进水管、接入所述第三处理池的第三进水管和接入所述第四处理池的第四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设有第一进水阀,所述第二进水管设有第二进水阀,所述第三进水管设有第三进水阀,所述第四进水管设有第四进水阀;出水系统,包括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第三出水管和第四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出水槽,并设有第一出水阀,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二出水槽,并设有第二出水阀,所述第三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三出水槽,并设有第三出水阀,所述第四出水管连接于所述第四出水槽,并设有第四出水阀;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处理池底部的第一曝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处理池底部的第二曝气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处理池底部的第三曝气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四处理池底部的第四曝气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一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一处理池底部的第一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二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二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二处理池底部的第二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三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三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三处理池底部的第三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四进水管延伸至所述第四处理池的底部,并与所述第四处理池底部的第四配水组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颗粒污泥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所述第一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延伸至所述第一处理池底部并连接第一逆止阀,所述第一连通管穿过所述第一处理池和所述第二处理池的池壁,与所述第二处理池的所述第二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出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所述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二连通管延伸至所述第二处理池底部并连接第二逆止阀,所述第二连通管穿过所述第二处理池和所述第三处理池的池壁,与所述第三处理池的所述第三配水组件连接;所述第三出水槽的最低处设置所述第三连通管,所述第三连通管延伸至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军李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首汇蓝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