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9856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和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外壳,外壳包括调节部、连接部和弹性部,弹性部放置在调节部和连接部之间且相互连通,调节部可相对于连接部摆动;注射器包括注射筒、输液管和针头,输液管一端与注射筒连通,另一端与针头连通,针头安装在外壳内且可伸缩探出调节部顶部端口,注射筒伸出于连接部底部端口外。上述腔内注射装置的外壳利用弹性部的弹力作用使调节部相对于连接部摆动,使注射器的外壳的角度可调节。针头可伸缩的设置在外壳内,调节部在内窥镜下调整好角度钩后才使针头弹出调节部顶部端口外,实现针头在粘膜下平行进针,避免对病人尿道和膀胱粘膜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
技术介绍
腔镜下粘膜注射技术在腔镜刚刚兴起初就已经开始应用,其应用范围包括膀胱粘膜、支气管粘膜、结肠粘膜、胃粘膜等,其中以膀胱粘膜下注射最为常用。现有的注射装置的针头角度没办法改变,有些部位的肿瘤注射需要改变进镜的角度,这样可能会对病人尿道和膀胱粘膜造成损伤,尤其是男性病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和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外壳,外壳包括调节部、连接部和弹性部,弹性部放置在调节部和连接部之间且相互连通,调节部可相对于连接部摆动;注射器包括注射筒、输液管和针头,输液管一端与注射筒连通,另一端与针头连通,针头安装在外壳内且可伸缩探出调节部顶部端口,注射筒前端连接于连接部底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为波纹管结构,弹性部内壁两侧分别固接有第一操纵杆,第一操纵杆底端设有第一拨叉,连接部两侧相对于第一拨叉的位置设有沿竖直方向的长孔,第一拨叉可滑动的穿过长孔并伸出于连接部外。通过操纵杆方便操作者对腔内注射装置的角度进行调节。更选的,所述长孔的长侧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卡槽,第一卡槽与长孔连通。卡槽能避免上述腔内注射装置的调整的角度不发生变化。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设有推进机构,推进机构由上部槽状的托盘和下部的第二操纵杆连接构成,针头底端固接有条板,条板插于托盘的槽内且两头伸出槽外;第二操纵杆底端设有第二拨叉,连接部侧面相对于第二拨叉的位置开有“n”字型的滑道,第二拨叉可滑动的穿过滑道并伸出于连接部外;调节部两侧分别设有卡块,两个卡块上端面设有与条板两头匹配的凹槽,条板可随托盘穿过两个卡块之间,并且随托盘旋转后将两头分别卡入两个卡块的凹槽中。上述结构确保针头在粘膜下顺利进针。更选的,所述托盘的槽内底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壁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条板底部设有凸块,凸块侧面设有弹性件,凸块插于凹槽内并将弹性件卡入第二卡槽中。上述结构实现了针头与推进机构的可拆卸连接。更选的,所述凸块上设有第二通孔,输液管穿过第二通孔后与针头连通。输液管有导向作用,凸块通过输液管的引导顺利插入第二卡槽中。优选的,所述外壳底部螺纹连接有盖板,盖板上设有第三通孔,注射筒前端插入第三通孔内且与盖板固定连接。上述结构方便注射器与外壳的拆装,从而便于维修和清洗。优选的,所述调节部呈圆锥状,调节部的大口端与弹性部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势在于:上述腔内注射装置的外壳利用弹性部的弹力作用使调节部相对于连接部摆动,使注射器的外壳的角度可调节。针头可伸缩的设置在外壳内,调节部在内窥镜下调整好角度钩后才使针头弹出调节部顶部端口外,实现针头在粘膜下平行进针,避免对病人尿道和膀胱粘膜造成损伤。该腔内注射装置的设计能实现多角度,不同位置的粘膜的注射,节省了注射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腔内注射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B处放大图。图3是腔内注射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腔内注射装置的针头退回的状态图图5是图3的A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2-注射器,3-盖板,11-调节部,12-弹性部,13-连接部,14-第一操纵杆,15-第一拨叉,16-推进机构,21-针头,22-条板,23-输液管,24-注射筒,111-卡块,131-长孔,132-第一卡槽,133-滑道,161-托盘,162-第二拨叉,163-第二操纵杆,164-第一通孔,221-凸块,222-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包括注射器2和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外壳1,外壳1包括调节部11、连接部13和弹性部12,弹性部12放置在调节部11和连接部13之间且相互连通,调节部11可相对于连接部13摆动;注射器2包括注射筒24、输液管23和针头21,输液管23一端与注射筒24连通,另一端与针头21连通,针头21安装在外壳1内且可伸缩探出调节部11顶部端口,注射筒24前端连接于连接部13底部。外壳1底部螺纹连接有盖板3,盖板3上设有第三通孔,注射筒24前端插入第三通孔内且与盖板3固定连接。其中,弹性部12为波纹管结构,弹性部12内壁两侧分别固接有第一操纵杆14,第一操纵杆14底端设有第一拨叉15,连接部13两侧相对于第一拨叉15的位置设有沿竖直方向的长孔131,第一拨叉15可滑动的穿过长孔131并伸出于连接部13外。滑槽长孔长侧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卡槽132,第一卡槽132与长孔131连通。通过两个第一操纵杆14操纵弹性部12两侧,压缩弹性部12的一侧,保持或者拉伸弹性部12的另一侧,调节部11向弹性部12压缩的一侧摆动,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调节腔内注射装置的角度的目的。再次,外壳1内设有推进机构16,推进机构16由上部槽状的托盘161和下部的第二操纵杆163连接构成,针头21底端固接有条板22,条板22插于托盘161的槽内且两头伸出槽外;第二操纵杆163底端设有第二拨叉162,连接部13侧面相对于第二拨叉162的位置开有“n”字型的滑道133,第二拨叉162可滑动的穿过滑道133并伸出于连接部13外;调节部11两侧分别设有卡块111,两个卡块111上端面设有与条板22两头匹配的凹槽,条板22可随托盘161穿过两个卡块111之间,并且随托盘161旋转后将两头分别卡入两个卡块111的凹槽中。托盘161的槽内底部设有第一通孔164,第一通孔164内壁设有第二卡槽,所述条板22底部设有凸块221,凸块221侧面设有弹性件222,凸块221插于凹槽内并将弹性件222卡入第二卡槽中。凸块221上设有第二通孔,输液管23穿过第二通孔后与针头21连通。第二拨叉162沿着滑道133滑动,托盘161托着针头21向上运动,托盘161穿过两个卡块111之间后旋转角度,使条板22能拦挡于两个卡块111上方,从而实现针头21在粘膜下顺利进针;然后托盘161向下运动,条板22卡于第一凹槽中,弹性件222由于拉力慢慢脱离第二卡槽,针头21与推进机构16分离,推进机构16退至弹性部12的底端,以免推进机构16影响弹性部的伸缩。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通过内窥镜观察内腔,寻找肿瘤的位置,寻找到肿瘤后,将调节部11移至视野正中,工作人员可通过第一操纵杆14调节调节部11的角度,使调节部11顶部端口与粘膜平行,调节部11的角度调节好后,将第一操纵杆14卡入第一卡槽132内,确保调整后的角度不变,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器和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外壳,外壳包括调节部、连接部和弹性部,弹性部放置在调节部和连接部之间且相互连通,调节部可相对于连接部摆动;注射器包括注射筒、输液管和针头,输液管一端与注射筒连通,另一端与针头连通,针头安装在外壳内且可伸缩探出调节部顶部端口,注射筒前端连接于连接部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内窥镜下使用的腔内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器和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外壳,外壳包括调节部、连接部和弹性部,弹性部放置在调节部和连接部之间且相互连通,调节部可相对于连接部摆动;注射器包括注射筒、输液管和针头,输液管一端与注射筒连通,另一端与针头连通,针头安装在外壳内且可伸缩探出调节部顶部端口,注射筒前端连接于连接部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内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为波纹管结构,弹性部内壁两侧分别固接有第一操纵杆,第一操纵杆底端设有第一拨叉,连接部两侧相对于第一拨叉的位置设有沿竖直方向的长孔,第一拨叉可滑动的穿过长孔并伸出于连接部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腔内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的长侧间隔分布有多个第一卡槽,第一卡槽与长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内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推进机构,推进机构由上部槽状的托盘和下部的第二操纵杆连接构成,针头底端固接有条板,条板插于托盘的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曾南鲁文浩颜赟坤李天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