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瑞萍专利>正文

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983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3 10:14
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包括活动件、底座、升降设备、固定座、支撑柱、传动齿轮、第一电机、第一动力齿轮、第二动力齿轮、转动板、齿条和第二电机;升降设备设置在底座上;升降设备上的伸缩杆与固定座连接;传动齿轮设置在支撑柱上;第一电机设置在固定座上,第一动力齿轮与传动齿轮啮合连接;固定座上设有第二固定件,转动板上设有第一固定件;活动件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活动件底部设有齿条,第二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第二转轴设置在第二电机上并与第二动力齿轮连接,第二动力齿轮和齿条啮合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将患者更加安全的移动到CT设备上,防止患者受到二次损伤,基本适合所有患者人群,适用性更广,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学检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CT(Computed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目前的CT设备在外伤患者(例如脊髓外伤患者,体内骨折患者等)检查时,检查床较高,不方便患者自己躺上去,适用性不够广,而且移动不恰当时,外伤患者容易造成二次损伤,不够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可将患者更加安全的移动到CT设备上,防止患者受到二次损伤,基本适合所有患者人群,适用性更广,安全性更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出了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包括活动件、底座、升降设备、固定座、支撑柱、传动齿轮、第一电机、第一动力齿轮、第二转轴、第二动力齿轮、转动板、齿条和第二电机;升降设备设置在底座上并位于底座内,且底座上设有通孔;固定座位于底座上,且固定座上设有矩形槽;升降设备上的伸缩杆穿过底座并与固定座连接;固定座上设有孔槽,支撑柱设置在固定座上并位于孔槽内,传动齿轮设置在支撑柱上;第一电机设置在固定座上并位于矩形槽内,第一电机上设有第一转轴,第一动力齿轮设置在第一转轴上并与传动齿轮啮合连接;固定座上设有第二固定件,转动板位于固定座上并盖住矩形槽,且转动板上设有第一固定件;转动板与传动齿轮连接;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都设有通槽,且大小相同;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设有倒T型槽,活动件底部设有倒T型块,活动件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上;活动件底部设有齿条,且活动件顶部设有通槽;第一固定件上设有电机座,第二电机设置在电机座上,第二转轴设置在第二电机上并与第二动力齿轮连接,第二动力齿轮和齿条啮合连接;第一固定件上设有第一限位件,第二固定件上设有第二限位件,限位块设置在活动件底部。优选的,还包括真空床垫;真空床垫设置在活动件上并位于通槽内。优选的,支撑柱底部设有轴承。优选的,升降设备为气缸。优选的,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和限位块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优选的,活动件上设有绑带。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工作时,将底座安装在CT的支撑装置上,当外伤患者需要做检查时,启动升降设备,将装置降低,方便不同身高的患者躺在活动件上;然后启动第二电机,第二动力齿轮和齿条配合将活动件滑出;当限位块接触到第一限位件时停止,此时活动件到达转动板上方;然后启动第一电机,第一动力齿轮和传动齿轮配合,将固定在转动板上的活动件转动,放置患者发生二次损伤,更加方便医护人员将患者抬到设备上;这时将外伤患者用担架抬至活动件上的真空床垫上,通过设置在活动件上的绑带将担架固定;最后分别启动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升降设备,先将转动板复位,再收回活动件,最后升高装置到合适位置方便配合CT,完成检查过程,检查过程更加方便,适用性更广,患者检查时更加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中活动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活动件;2、底座;3、升降设备;4、固定座;5、矩形槽;6、支撑柱;7、传动齿轮;8、第一电机;9、第一转轴;10、第一动力齿轮;11、第二转轴;12、第二动力齿轮;13、转动板;14、齿条;15、第一限位件;16、限位块;17、第二限位件;18、倒T型块;19、电机座;20、第二电机;21、真空床垫;22、第一固定件;23、第二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包括活动件1、底座2、升降设备3、固定座4、支撑柱6、传动齿轮7、第一电机8、第一动力齿轮10、第二转轴11、第二动力齿轮12、转动板13、齿条14和第二电机20;升降设备3设置在底座2上并位于底座2内,且底座2上设有通孔;固定座4位于底座2上,且固定座4上设有矩形槽5;升降设备3上的伸缩杆穿过底座2并与固定座4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孔槽,支撑柱6设置在固定座4上并位于孔槽内,传动齿轮7设置在支撑柱6上;第一电机8设置在固定座4上并位于矩形槽5内,第一电机8上设有第一转轴9,第一动力齿轮10设置在第一转轴9上并与传动齿轮7啮合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第二固定件23,转动板13位于固定座4上并盖住矩形槽5,且转动板13上设有第一固定件22;转动板13与传动齿轮7连接;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都设有通槽,且大小相同;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设有倒T型槽,活动件1底部设有倒T型块18,活动件1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活动件1底部设有齿条,且活动件1顶部设有通槽;第一固定件22上设有电机座19,第二电机20设置在电机座19上,第二转轴11设置在第二电机20上并与第二动力齿轮12连接,第二动力齿轮12和齿条14啮合连接;第一固定件22上设有第一限位件15,第二固定件23上设有第二限位件17,限位块16设置在活动件1底部。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真空床垫21;真空床垫21设置在活动件1上并位于通槽内。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柱6底部设有轴承,减小摩擦力。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升降设备为气缸。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5、第二限位件17和限位块16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活动件1上设有绑带,用于固定患者担架。本技术中,工作时,将底座2安装在CT的支撑装置上,当外伤患者需要做检查时,启动升降设备3,将装置降低,然后启动第二电机20,第二转轴11转动并带动第二动力齿轮12转动,第二动力齿轮12和齿条14配合将活动件1滑出;当限位块16接触到第一限位件15时停止,此时活动件1到达转动板13上方;然后启动第一电机8,第一转轴9转动带动第一动力齿轮10转动,第一动力齿轮10和传动齿轮7配合,将转动板13转动,固定在转动板13上的第一固定件22转动并带动活动件1转动;这时将外伤患者用担架抬至活动件1上的真空床垫21上,通过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动件(1)、底座(2)、升降设备(3)、固定座(4)、支撑柱(6)、传动齿轮(7)、第一电机(8)、第一动力齿轮(10)、第二转轴(11)、第二动力齿轮(12)、转动板(13)、齿条(14)和第二电机(20);/n升降设备(3)设置在底座(2)上并位于底座(2)内,且底座(2)上设有通孔;固定座(4)位于底座(2)上,且固定座(4)上设有矩形槽(5);升降设备(3)上的伸缩杆穿过底座(2)并与固定座(4)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孔槽,支撑柱(6)设置在固定座(4)上并位于孔槽内,传动齿轮(7)设置在支撑柱(6)上;第一电机(8)设置在固定座(4)上并位于矩形槽(5)内,第一电机(8)上设有第一转轴(9),第一动力齿轮(10)设置在第一转轴(9)上并与传动齿轮(7)啮合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第二固定件(23),转动板(13)位于固定座(4)上并盖住矩形槽(5),且转动板(13)上设有第一固定件(22);转动板(13)与传动齿轮(7)连接;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都设有通槽,且大小相同;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设有倒T型槽,活动件(1)底部设有倒T型块(18),活动件(1)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活动件(1)底部设有齿条,且活动件(1)顶部设有通槽;第一固定件(22)上设有电机座(19),第二电机(20)设置在电机座(19)上,第二转轴(11)设置在第二电机(20)上并与第二动力齿轮(12)连接,第二动力齿轮(12)和齿条(14)啮合连接;第一固定件(22)上设有第一限位件(15),第二固定件(23)上设有第二限位件(17),限位块(16)设置在活动件(1)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T检查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动件(1)、底座(2)、升降设备(3)、固定座(4)、支撑柱(6)、传动齿轮(7)、第一电机(8)、第一动力齿轮(10)、第二转轴(11)、第二动力齿轮(12)、转动板(13)、齿条(14)和第二电机(20);
升降设备(3)设置在底座(2)上并位于底座(2)内,且底座(2)上设有通孔;固定座(4)位于底座(2)上,且固定座(4)上设有矩形槽(5);升降设备(3)上的伸缩杆穿过底座(2)并与固定座(4)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孔槽,支撑柱(6)设置在固定座(4)上并位于孔槽内,传动齿轮(7)设置在支撑柱(6)上;第一电机(8)设置在固定座(4)上并位于矩形槽(5)内,第一电机(8)上设有第一转轴(9),第一动力齿轮(10)设置在第一转轴(9)上并与传动齿轮(7)啮合连接;固定座(4)上设有第二固定件(23),转动板(13)位于固定座(4)上并盖住矩形槽(5),且转动板(13)上设有第一固定件(22);转动板(13)与传动齿轮(7)连接;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都设有通槽,且大小相同;第一固定件(22)和第二固定件(23)上设有倒T型槽,活动件(1)底部设有倒T型块(18),活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瑞萍
申请(专利权)人:侯瑞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