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覆盖层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用途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9298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有覆盖层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基板层;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之上;有机发光功能层,该有机发光功能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之上;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在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之上;以及覆盖层,该覆盖层在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光线射出的一侧,其中,所述覆盖层包满足以下公式1:公式1:n*k(λ=405nm)<0.8(在公式1中,n*k(λ=405nm)表示在405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含有覆盖层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用于显示或照明设备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有覆盖层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用途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含有覆盖层(cappinglayer)的、可以有效改善光取出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OLED:OrganicLightEmissionDiodes)装置技术既可以用来制造新型显示产品,也可以用于制备新型照明产品,有望替代现有的液晶显示和荧光灯照明,应用前景十分广泛。OLED装置具有犹如三明治的结构,包括电极层以及夹在不同电极层之间的有机发光功能层,各种不同的电极层和有机发光功能层以及其他相关的材料层根据用途相互叠加在一起共同组成OLED装置。OLED装置为一种电流驱动型装置,当对其两端电极施加电压从而通过电场作用于有机功能材料层中的正负电荷上时,正负电荷进一步在有机发光功能层中复合,即产生OLED电致发光。当前,OLED显示技术已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获得应用,还将进一步向电视等大尺寸应用领域扩展。由于OLED的外量子效率和内量子效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极大地制约了OLED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OLED的光取出效率成为研究热点。ITO薄膜和玻璃衬底的界面以及玻璃衬底和空气的界面处会发生全反射,出射到OLED装置外部空间的光约占有机材料薄膜EL总量的20%,其余约80%的光主要以导波形式限制在有机材料薄膜、ITO薄膜和玻璃衬底中。可见常规OLED装置的光取出效率较低(约为20%),这严重制约了OLED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如何减少OLED装置中的全反射效应、提高光耦合到装置前向外部空间的比例(光取出效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实现提高OLED光取出效率的一类重要方法是在出光表面形成如褶皱、光子晶体、微透镜陈列(MLA)和添加表面覆盖层等结构。前两种方法在结构上会影响OLED的辐射光谱角度分布,第三种方法制备工艺复杂。使用表面覆盖层工艺简单,发光效率提高30%以上,尤为人们关注。因此,针对目前OLED装置光取出效率低的现状,希望在装置结构中使用能够实现更高的光取出效率的覆盖层(光提取材料层),并希望降低装置的角度依赖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当采用特定种类的有机化合物制备覆盖层且用该覆盖层制备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时,由其所制备的覆盖层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电流效率提高、光取出效率提高且角度依赖性得到缓解。因此,本申请使用了一种可用于覆盖层的有机化合物,该有机化合物材料可通过一定方式稳定成膜以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所制备的OLED装置的光取出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发光的角度依赖性得到缓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基板层;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之上;有机发光功能层,该有机发光功能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之上;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在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之上;以及覆盖层,该覆盖层在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光线射出的一侧,其中,所述覆盖层有机化合物满足以下公式1,公式1:n*k(λ=405nm)<0.8;在公式1中,n*k(λ=405nm)表示在405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覆盖层在应用于OLED装置后,可提高装置的光取出效率,降低角度依赖性,有利于OLED装置的制备及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含有覆盖层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中有机发光功能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蓝色有机发光层材料和绿色、黄色或红色发光层材料的任一种组合示意图;图4为蓝色有机发光层材料和绿色、黄色或红色发光层材料的任两种组合示意图;图5为蓝色有机发光层材料、绿色有机发光层材料、红色有机发光层材料横向排布示意图;图6为两叠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为三叠层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基板层;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之上;有机发光功能层,该有机发光功能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之上;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在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之上;以及覆盖层,该覆盖层在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光线射出的一侧,其中,所述覆盖层满足公式1:公式1:n*k(λ=405nm)<0.8;在公式1中,n*k(λ=405nm)表示在405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下文中分两方面具体地阐释了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第一方面:下面结合结构式及测试数据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覆盖层可以为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其组合。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覆盖层满足以下公式2,在公式2中,n*k(λ=460nm)表示在460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覆盖层料满足以下公式3,公式3:n*k(λ=380nm)<2;在公式3中,n*k(λ=380nm)表示在380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覆盖层包含第一有机材料;所述第一有机材料至少包括碳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所述第一有机材料任选自氮杂苯、三嗪、芴及衍生物、螺芴及衍生物、氧杂螺芴及衍生物、酮类衍生物、苯并咪唑及衍生物、喹喔啉及衍生物、苯并噁唑及衍生物、苯并噻唑及衍生物、咔唑及衍生物或二苯并呋喃及衍生物中的两种或多种基团。所述覆盖层的无机材料可以包括ITO、IZO、SiO2、SiNx、Y2O3、WO3、MoO3或Al2O3。所述覆盖层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为500-1100,优选为600-1000,更优选为600-85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覆盖层的有机化合物的折射率在波长380nm-780nm范围内为1.7以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覆盖层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比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材料和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材料更高的折射率,并邻近电极层设置。优选地,覆盖层形成于出光侧的电极外侧。当光从折射率低的层射入到折射率高的层时,即使入射角度大,光也不会被全反射,并且至少有一部分能射入到折射率高的层。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中,光从折射率低的发光功能层和电极层射入到折射率高的覆盖层时,光在电极层和覆盖层之间的界面上不被全反射,至少有一部分光能透过覆盖层发出到外部,因此,能降低光在覆盖层和电极层界面间的全发射的光量,提高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光取出效率。优选地,所述覆盖层的有机化合物在蓝光领域的折射率在1.8以上,优选在2.0以上,更优选为2.0-2.4在绿光领域折射率的折射率在1.8以上,优选在1.9以上,更优选为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n基板层;/n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之上;/n有机发光功能层,该有机发光功能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之上;/n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在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之上;以及/n覆盖层,该覆盖层在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光线射出的一侧,/n其中,所述覆盖层材料满足以下公式1,/n公式1:n*k(λ=405nm)<0.8;/n在公式1中,n*k(λ=405nm)表示在405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
基板层;
第一电极,该第一电极在所述基板之上;
有机发光功能层,该有机发光功能层在所述第一电极之上;
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在所述有机发光功能层之上;以及
覆盖层,该覆盖层在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光线射出的一侧,
其中,所述覆盖层材料满足以下公式1,
公式1:n*k(λ=405nm)<0.8;
在公式1中,n*k(λ=405nm)表示在405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材料满足以下公式2,
公式2:n*k(λ=460nm)>0.035;
在公式2中,n*k(λ=460nm)表示在460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材料满足以下公式3,
公式3:n*k(λ=380nm)<2;
在公式3中,n*k(λ=380nm)表示在380nm波长的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的乘积的光学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包含有机化合物;
所述有机化合物至少包括碳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
所述有机化合物任选自氮杂苯、三嗪、芴及衍生物、螺芴及衍生物、氧杂螺芴及衍生物、酮类衍生物、苯并咪唑及衍生物、喹喔啉及衍生物、苯并噁唑及衍生物、苯并噻唑及衍生物、咔唑及衍生物、二苯并呋喃及衍生物、三芳胺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基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材料包含通式(1)、通式(2)、通式(3)、通式(4)、通式(5)或通式(6)所示的有机化合物;



通式(1)中X表示为氮原子或C-H,其中氮原子的个数为0至3个;且连接位点处的X表示为碳原子;
所述R1、R2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杂芳基、C6-30芳基或5-30元杂芳基取代的胺基;
m、o、p、q分别独立的表示为0、1、2、3或4;
通式(2)中Y表示为氮原子或C(R3);连接位点处的Y表示为碳原子;
a、b分别独立的表示为0、1、2或3;
所述A表示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C(R4)(R5)或N(R7);
通式(3)中j表示为0或1;
B、D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单键、氧原子、硫原子、C(R9)(R10)或N(R11);
通式(5)中E表示为式(Ⅰ)、式(Ⅱ)或式(Ⅲ)所示的二价基团;



n表示为0、1、2、3或4;
Z表示为氮原子或C(R8);连接位点处的Z表示为碳原子;
所述R3、R8分别独立的表示为氢原子、氕、氘、氚、氰基、卤素原子、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基、C1-20烯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杂芳基;相邻两个R3或R8可相互连接成环;
R4-R7、R9-R11分别独立的表示为C1-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杂芳基;且R4与R5、R9与R10可相互连接成环;
Ar1至Ar20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杂芳基;
所述可被取代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氕、氘、氚、氰基、卤素原子、烷氧基、C1-20烷基、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的5-30元杂芳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杂原子任选自氧原子、硫原子或氮原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r1至Ar20分别独立的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嘧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嗪基、通式(7)、通式(8)、通式(9)、通式(10)、通式(11)或通式(12)所示结构;



所述L表示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亚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亚杂芳基;
所述Ra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杂芳基;
所述X1表示为氧原子、硫原子或N(R12);
所述Z1至Z13分别独立的表示为氮原子或C(R13),且Z2至Z13至少有一个表示为氮原子;连接位点处的Z1至Z13表示为碳原子;
所述Y1相同或不同的表示为氮原子或C(R14);连接位点处的Y1表示为碳原子;
所述X2、X3、X4分别独立的表示为氧原子、硫原子、C(R15)(R16)、N(R17),且X3、X4还可以表示为单键;
所述R12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杂芳基;
所述R13、R14分别独立的表示为为氢原子、氕、氘、氚、氰基、烷氧基、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基、C1-20烯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含有一个或多个杂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5-30元杂芳基;相邻两个R13或R14可相互连接成环;
R15-R17分别独立的表示为C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芳张兆超李崇谢丹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