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雪装置、人工气象室以及降雪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8794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降雪装置、人工气象室以及降雪方法。降雪装置(10)包括:将通过导入口(16c)导入的雪保持为不凝固的状态并贮存的蓄雪部(16);被导入贮存在蓄雪部(16)的雪,并使被导入的雪下雪的降雪部(20);以及调整从蓄雪部(16)向降雪部(20)的雪的供给量的调节部(18)。蓄雪部(16)包括容器(16a)以及两端连接于容器(16a)并设有送风机(16d)的循环路(16b)。在蓄雪部(16),容器(16a)内的雪被空气输送而在循环路(16b)流动后再次返回到容器(16a)内。据此,能够获得不受造雪能力的限制的降雪量或雪供给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降雪装置、人工气象室以及降雪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降雪装置、人工气象室以及降雪方法。
技术介绍
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第5843240号以及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6-63686号所公开,已知有用于人工降雪的降雪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公报第5843240号中公开的降雪装置具备配置有制冰机的制冰室以及将在制冰室制造的冰在低温环境下砸碎而冰粒化的低温室。冰粒化的人工雪朝向风洞而利用压力被输送。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6-63686号中公开的降雪装置具备冰晶发生机构、收集在冰晶发生机构发生的冰晶的集合室、发生雾的液喷雾机构以及形成低温的超声波场的超声波悬浮机构。在该装置中,雾以及冰晶在利用超声波场悬浮的过程中成为雪片,雪片自然落下。在日本专利公报第5843240号以及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6-63686号公开的降雪装置中,采用一边制造雪一边依次降雪的结构。因此,降雪量或雪供给量受到造雪能力的限制。也就是说,不能获得造雪能力以上的降雪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获得不受造雪能力的限制的降雪量或雪供给量的降雪装置、人工气象室以及降雪方法。本专利技术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降雪装置包括:蓄雪部,具有导入口,将通过所述导入口导入的雪保持为不凝固的状态并贮存;以及降雪部,被导入贮存在所述蓄雪部的雪,并使被导入的雪下雪或供给到试样体。本专利技术另一个方面所涉及的人工气象室包括:所述降雪装置;以及试验室,具有配置试样体的空间,其中,所述降雪装置在所述试验室内降雪或将雪供给到试样体。本专利技术又一个方面所涉及的降雪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蓄雪部的导入口将雪导入到所述蓄雪部内;在所述蓄雪部内将雪保持为不凝固的状态并贮存;将所述蓄雪部内的雪导入降雪部;以及通过所述降雪部降雪或供给到试样体。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获得不受造雪能力的限制的降雪量或雪供给量。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2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3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4是概略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5是概略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6是概略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罐内的结构的图。图8是概略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9是表示对容器的循环路的连接位置的图。图10是概略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11是概略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的图。图12是概略地表示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人工气象室的图。图13是概略地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人工气象室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降雪装置10是人工地生成雪并使生成的雪下雪的装置。降雪装置10具备冰晶生成部12、造雪部14、蓄雪部16、调节部18及降雪部20。冰晶生成部12被构成为生成作为用于使雪成长的核的冰晶。冰晶通过将由加湿器13生成的微细的水滴冻结而制造,加湿器13由超声波加湿器等构成。冰晶生成部12具备中空状的壳体12a,该壳体12a具有微细的水滴以雾状被喷出的低温的空间。壳体12a内例如被调整为-40℃以下的温度。因此,由加湿器13生成并被喷出到壳体12a内的雾状的微细的水滴在壳体12a内冻结而生成冰晶。冰晶是不自然落下而在空气中悬浮的程度的大小的冰粒。在冰晶生成部12生成的冰晶通过配管而被导入到造雪部14的罐14a内。造雪部14是用于制造雪的部位,具有形成使雪成长的空间的罐14a。在冰晶生成部12生成的冰晶被导入到罐14a,另一方面,在罐14a内,低温的水滴通过喷嘴14b而以雾状被喷出。喷嘴14b被配置在罐14a内的下部,朝上将水滴以雾状喷射。喷嘴14b被配置在罐14a的侧面的多个部位。喷嘴14b也可以由二流体喷嘴构成。冰晶从罐14a内的上部被供给到罐14a内。罐14a内通过后述的造雪循环路22的冷却器26而被调整为-20℃左右的温度。在罐14a内,冰晶与雾状的水滴接触,冰晶成为核而成长为雪片。成长的雪片通过后述的送风机22c的工作而从罐14a上部向后述的搬入路22a被导出。大量的雪片即雪通过搬入路22a而被导入蓄雪部16。蓄雪部16具有在造雪部14生成的雪被导入的容器16a和连接于容器16a的循环路16b。蓄雪部16具有导入雪的导入口16c。导入口16c被设置在容器16a。容器16a被形成为能够暂时贮存在被设定的试验时间等规定时间下的雪的大小。容器16a的下部被形成为越是中央部则越处于下面的位置的倾斜状。因此,雪容易朝向中央部而落下。循环路16b的一端部连接于容器16a的下部,另一端部连接于容器16a的上部。在循环路16b设有送风机16d。因此,在蓄雪部16,通过送风机16d的工作,容器16a内的雪被空气输送,从容器16a的下部被吸引到循环路16b,并且,在循环路16b流动的伴随雪的空气从容器16a的上部返回到容器16a内。反复进行此种循环。换句话说,蓄雪部16具有使伴随雪的空气循环的结构。另外,在循环路16b,在送风机16d的上游侧的位置设有未图示的空气导入口。据此,即使在通过后述的供给路28供给雪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在送风机16d的上游侧,循环路16b成为接近真空的低压。由于雪被空气输送并在容器16a及循环路16b循环,因此,在容器16a内,雪不是以蓄积的状态贮存,而是以流动的状态贮存。因此,在蓄雪部16雪不会长时间凝固而保持雪的状态。即,蓄雪部16具有将该蓄雪部16内的雪保持为不凝固的状态的机构。造雪部14的罐14a以及蓄雪部16的容器16a通过造雪循环路22而互相连接。造雪循环路22为了使伴随雪的空气在造雪部14与蓄雪部16之间循环而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造雪循环路22如后所述地设有冷却器26,因此,造雪循环路22具有将造雪部14和蓄雪部16保持为规定的温度的功能。造雪循环路22具有:用于将造雪部14的罐14a内的雪搬入蓄雪部16的容器16a的搬入路22a;以及用于将存在于蓄雪部16的容器16a内的雪中的质量小的雪片返送到造雪部14的罐14a的返送路22b。也就是说,将在造雪部14造出的雪搬入蓄雪部16,另一方面,关于没有完全成长的质量小的雪片,从蓄雪部16返送到造雪部14,使其在造雪部14进一步成长。搬入路22a的一端部连接于造雪部14的罐14a的上部,搬入路22a的另一端部连接于蓄雪部16的容器16a的上部。蓄雪部16的容器16a从上观察时呈圆形,搬入路22a的另一端部不是朝向容器16a的中央而连接于容器16a,而是朝向从容器16a的中央纵轴向侧方偏离的位置而连接于容器16a。即,搬入路22a以在容器16a内产生空气绕中央纵轴周向旋转的循环流的方式连接于容器16a。返送路22b的一端部贯穿容器16a的上面的中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蓄雪部,具有导入口,将通过所述导入口导入的雪保持为不凝固的状态并贮存;以及/n降雪部,被导入贮存在所述蓄雪部的雪,并使被导入的雪下雪或供给到试样体。/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6 JP 2019-059198;20200210 JP 2020-0206351.一种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蓄雪部,具有导入口,将通过所述导入口导入的雪保持为不凝固的状态并贮存;以及
降雪部,被导入贮存在所述蓄雪部的雪,并使被导入的雪下雪或供给到试样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节部,调整从所述蓄雪部向所述降雪部的雪供给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雪部具有使该蓄雪部内的雪保持在不凝固的状态的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雪部具有使伴随雪的空气循环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雪部具备容器和两端连接于所述容器并设有送风机的循环路,其结构为使所述容器内的雪被空气输送而在所述循环路流动后,再次返回到所述容器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雪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雪部具备容器和两端连接于所述容器并设有送风机的循环路,其结构为使所述容器内的雪被空气输送而在所述循环路流动后,再次返回到所述容器内,
所述调节部调整在所述循环路流动的伴随雪的空气之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浩之田村航士坂根浩喜船上诚
申请(专利权)人: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