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支承结构及记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8451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17
提供一种介质支承结构及具备该介质支承结构的记录装置,能确保机械强度的同时实现薄型化。供给托盘(32)具备:第一部件(100),相对于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主体经由收容部件(50)被支承;以及第二部件(150),具有能够支承介质的第二支承面(153),以将介质的输送方向作为移动方向而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一部件(100),第二部件(150)具有形成第二部件(150)的外周部的第二框体(151)和架设于第二框体(151)并形成第二支承面(153)的多个第二肋(15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介质支承结构及记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支承介质的介质支承结构及具备该介质支承结构的记录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通过向纸张等的介质表面喷出墨水,在该介质的表面记录图像等的记录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记录装置,通过对从设在记录装置的背面侧上部的供给托盘向设于记录装置的前表面侧下部的排出托盘输送的介质喷出墨水来进行记录。另外,专利文献1中作为供给托盘中的介质支承结构,公开了构成为能够收容、拉出具有能够支承介质的支承面的多段部件的嵌套状介质支承结构。这种介质支承结构构成为通过拉出各段部件能够支承各种尺寸的介质。此外,这种介质支承结构也能够适用于排出托盘。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0806号公报在如专利文献1的介质支承结构中,作为一个目的,例如记录装置的小型化,需要减小垂直于支承面的方向即厚度方向的厚度的薄型化。通过能够支承介质的部件的薄型化来实现这种介质支承结构的薄型化。但是,当实现了能够支承介质的部件的薄型化后,有可能过度降低该部件的机械强度,进而降低作为介质支承结构整体的机械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上述问题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部件,被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主体支承;以及第二部件,具有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以将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作为移动方向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二部件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部件,并且具有:形成所述第二部件的外周部的框体;以及架设于所述框体并形成所述支承面的多个肋。<br>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供给托盘;排出托盘;以及记录装置的主体,连结所述供给托盘和所述排出托盘,在从所述供给托盘向所述排出托盘输送介质的过程中在所述介质进行记录,在所述供给托盘以及所述排出托盘中的至少一方的介质支承结构具备:第一部件,被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主体支承;以及第二部件,具有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以将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作为移动方向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二部件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部件,并且具有形成所述第二部件的外周部的框体;以及架设于所述框体并形成所述支承面的多个肋。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具有介质支承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给托盘展开状态的正面立体图。图3是省略一部分的部件示出供给托盘的收容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示出收容部件的正面立体图。图5是示出收容部件的正面壁中的背面侧的正面壁后视图。图6是示出第一部件的主视图。图7是与收容部件的正面壁一起示出图6的7-7线的第一部件的截面的截面立体图。图8是图7中由双点划线8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9是示出第二部件的卡止部分的背面立体图。图10是示出第二部件位于第二展开位置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后视图。图11是示出图6的11-11线的中心部分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图12是示意性示出第一部件中的第二部件的移动空间的图。图13是图7中由双点划线13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示出第一部件的卡止部分的背面立体图。图15是示出第二部件的后视图。图16是图10的16-16线的剖视图。图17是图16中由双点划线17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8是示意性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给托盘和比较供给托盘的厚度的差异的图。图19是示出在变形例中排出托盘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在变形例中排出侧第一部件的后视图。图21是示出在变形例中排出侧第一部件的肋引导部和排出侧第二部件的肋之间的卡合部分的俯视图。图22是示出在变形例中在图19中的由双点划线22包围的部分中排出侧第一部件的第一外侧框和排出侧第二部件的排出侧第二框体的卡合部分的剖视图。图23是示出在变形例中排出侧第二部件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M…介质;30…记录装置;31…主体;31A…上表面;32…供给托盘;33…供给口;35…排出口;36…排出托盘;37…盖;38…操作面板;39…操作部;40…显示部;41…记录头;42…滑架;50…收容部件;51…装置侧支承面;53…第一支承面;59…操作口;60…正面壁;61…背面壁;62…侧面壁;63…侧面壁;64…顶面壁;65…底面壁;66…收容口;67…收容部;68…铰接部;69…第一框体引导部;70…正面突部;71…背面突部;73…第一肋引导部;74…正面侧内表面;75…第一部件卡止部;76…第一部件卡止凹部;100…第一部件;101…第一框体;102…第一肋;103…第一支承面;104…第一突出部;105…第一卡合肋;106…第一低摩擦部件;107…第一卡合部;108…第二肋引导部;109…第一操作口;110…第一上框;111…第一下框;112…第一侧框;113…第一侧框;115…第一上框凹部;116…第一中心线;117…第一下框凹部;118…下段操作口配置部;120…第二框体引导部;121…卡合通路;122…第二部件卡止部;123…第二部件卡止凹部;125…第一肋主体;126…第一支承面形成部;128…第二框体移动空间;129…第二肋移动空间;130…中段引导避让部;131…第一安装部;133…第一薄型肋;150…第二部件;151…第二框体;152…第二肋;153…第二支承面;154…第二突出部;155…第二卡合肋;156…第二低摩擦部件;157…第二卡合部;159…操作部;160…第二上框;161…第二下框;162…第二侧框;163…第二侧框;167…第二下框凹部;168…第二肋主体;169…第二支承面形成部;172…第二中心线;173…第二安装部;180…比较供给托盘;181…第一托盘;182…第二托盘;183…第三托盘;200…排出侧第一部件;201…排出侧第一框体;202…排出侧第一支承面形成部;203…第一外侧框;204…第一外侧框;205…第一背面框;206…第一主体卡合突出部;207…第二主体卡合突出部;208…排出侧第一支承面;209…排出托盘操作口;210…后表面;211…肋引导部;212…框体引导部;250…排出侧第二部件;251…排出侧第二框体;252…排出侧肋;254…第二正面框;255…第二背面框;256…第二外侧框;257…第二外侧框;258…肋主体;259…第二支承面形成部;260…排出侧第二支承面;261…排出托盘操作部;262…突出部;263…卡合肋;264…插口。具体实施方式参考附图对介质支承结构及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30是串行印刷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30具备长方体状记录装置30的主体31。在记录装置30的主体31的上表面设有能够让用户放置记录前的纸张等介质M的供给托盘32。将放置于供给托盘32的介质M通过供给口33供给到记录装置30的主体31内。另外,在记录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n第一部件,被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主体支承;以及/n第二部件,具有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以将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作为移动方向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部件,/n所述第二部件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部件,并且具有:/n形成所述第二部件的外周部的框体;以及/n架设于所述框体并形成所述支承面的多个肋。/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9 JP 2019-0666091.一种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部件,被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的主体支承;以及
第二部件,具有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以将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作为移动方向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部件,
所述第二部件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部件,并且具有:
形成所述第二部件的外周部的框体;以及
架设于所述框体并形成所述支承面的多个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肋分别具有:
肋主体;以及
支承面形成部,与所述肋主体一体地连结并形成所述支承面,
当将与所述肋的延伸方向正交的面作为横截面时,俯视观察所述横截面,
所述支承面形成部在沿所述支承面与相对于所述肋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肋主体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肋向在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肋引导部,所述肋引导部与所述肋卡合而引导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移动方向上的移动的同时,限制所述第二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宽度方向是俯视观察所述支承面时与所述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结构具备低摩擦部件,所述低摩擦部件具有低于所述肋引导部以及所述肋的摩擦系数,并且介于所述肋引导部和所述肋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
一端侧肋引导部,与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侧的肋卡合;以及
另一端侧肋引导部,与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端侧的肋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侧肋引导部与位于比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肋卡合,
所述另一端侧肋引导部与位于比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靠近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肋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框体设有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次英治姫野刚竹内敦彦石原研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