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8365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动系统。制动系统包括:摩擦制动机构;再生制动机构;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再生协作控制单元;和替换控制单元,所述替换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当满足预定替换条件时,在所述摩擦制动机构和所述再生制动机构之间执行替换控制。所述替换控制是如下控制:通过在满足前轮摩擦制动力和后轮摩擦制动力之间的设定关系的同时增大前轮摩擦制动力和后轮摩擦制动力,所述再生协作控制单元弥补由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控制的再生制动力的减小所导致的所需总制动力的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动系统。
技术介绍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第2006-123889号(JP2006-123889A)描述了一种液压制动装置,该液压制动装置包括再生制动装置和再生制动力控制装置。再生制动装置通过对连接到驱动轮的电动机进行再生制动而将再生制动力施加到多个轮中的驱动轮。再生制动力控制装置控制再生制动力。液压制动装置还包括通信装置和再生协作控制装置。通信装置接收来自再生制动力控制装置的关于实际再生制动力的信息。再生协作控制装置基于由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息所指示的实际再生制动力来控制制动缸的液压,使得总制动力变得等于根据制动操作构件的操作状态所确定的所需的制动力,所述总制动力包括被施加到驱动轮的再生制动力和液压制动力。液压源通信控制装置包括增压器/动力液压源连通单元。在再生制动力控制装置异常的情况下,增压器/动力液压源连通单元至少将主缸从轮毂部切断,以允许液压增压器和动力液压源中的至少一者与轮毂部连通。在该制动系统中,当在没有再生制动力被施加到车辆的情况下,用液压制动力替换被施加到车辆的再生制动力时,再生制动力逐步或逐渐减小,并且液压制动力逐步或逐渐增大。这种替换控制被称为过渡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在替换控制期间在抑制了能量效率的降低的同时减少了车辆姿态的变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制动系统包括:摩擦制动机构;再生制动机构;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再生协作控制单元;和替换控制单元。摩擦制动机构包括:(a)前轮摩擦制动器,该前轮摩擦制动器是为车辆的前轮设置的摩擦制动器;(b)后轮摩擦制动器,该后轮摩擦制动器是为车辆的后轮设置的摩擦制动器;(c)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该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控制由前轮摩擦制动器施加到前轮的前轮摩擦制动力,以及(d)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该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控制由后轮摩擦摩擦制动器施加到后轮的后轮摩擦制动力。再生制动机构被构造成通过驱动驱动轮并使驱动轮旋转的电动机的再生制动来将再生制动力施加到车辆的驱动轮,并且该再生制动机构被构造成控制再生制动力。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被构造成获取作为目标再生制动力的最大再生制动力,该最大再生制动力能够在不大于所需总制动力的范围内被输出,并且该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基于目标再生制动力来控制再生制动机构,以控制被施加到驱动轮的再生制动力,所需总制动力是车辆所需的制动力,并且最大再生制动力由车辆的状态确定。再生协作控制单元被构造成控制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和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使得所需总制动力(其为车辆所需的制动力)由以下中的一项或多项而得到满足:由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控制的再生制动力、前轮摩擦制动力和后轮摩擦制动力。替换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当满足预定替换条件时执行替换控制。替换控制是如下控制:通过在满足前轮摩擦制动力与后轮摩擦制动力之间的设定关系或前轮摩擦制动力的增大梯度与后轮摩擦制动力的增大梯度之间的设定关系的同时,增大前轮摩擦制动力和后轮摩擦制动力,再生协作控制单元弥补由于由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控制的再生制动力的减小而导致的所需总制动力的不足,由此,所述再生制动力被施加到车辆的状态被在没有再生制动力被施加到车辆的情况下前轮摩擦制动力和后轮摩擦制动力被施加到车辆的状态替换。在制动系统的替换控制中,再生制动力被设定为能够在不大于所需总制动力的范围内被输出的最大值,并且该最大值是基于车辆的状态而确定的。这抑制了在替换控制期间能量效率的降低。在替换控制中,通过增大前轮摩擦制动力和后轮摩擦制动力来弥补当输出该最大再生制动力时所导致的所需总制动力的不足。与通过增大被施加到前轮和后轮中的非驱动轮的摩擦制动力来弥补所需总制动力的不足的情况相比,这抑制了在替换控制期间车辆的姿态变化。JP2006-123889A既没有描述在替换控制中将再生制动力设定为能够在不大于所需总制动力的范围内被输出的最大值,也没有描述在替换控制中,通过增大前轮摩擦制动力和后轮摩擦制动力来弥补当输出最大再生制动力时所导致的所需总制动力的不足。附图说明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概念性地图示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制动系统的车辆的图;图2是制动系统中所包括的液压制动机构的液压回路图;图3是液压制动机构中所包括的盘式制动器的截面图;图4是概念性地图示了存储在制动系统的制动电子控制单元(ECU)的存储单元中的再生协作控制程序的流程图;图5是概念性地图示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再生制动力控制程序的流程图;图6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图6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示例的曲线图;图7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另一示例的曲线图;图7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另一示例的曲线图。图8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又一示例的曲线图;图8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又一示例的曲线图;图9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又一示例的曲线图;图9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又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0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另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0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另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1是概念性地图示存储在制动系统的制动ECU的存储单元中的另一个再生协作控制程序的流程图;图12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又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2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又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3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再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3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再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4是概念性地图示存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制动系统的制动ECU的存储单元中的再生协作控制程序的流程图;图15A是图示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一个示例的曲线图;图15B是图示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一个示例的曲线图;图16A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另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6B是图示在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另一示例的曲线图;图17A是图示在相关技术的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示例的曲线图;并且图17B是图示在相关技术的制动系统中制动力如何变化的该示例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参考附图描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制动系统。第一实施例图1示意性地图示了配备有根据本实施例的制动系统的车辆的示例。该车辆是混合动力车辆,所述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左右前轮8FL、8FR以及左右后轮10RL、10RR,并且所述左右前轮8FL、8FR是驱动轮。车辆的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12、电动机13、发电机14、动力分配装置16等。发动机12和电动机13是驱动源,并且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摩擦制动机构,所述摩擦制动机构包括:/n(a)前轮摩擦制动器,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器是为车辆的前轮设置的摩擦制动器,/n(b)后轮摩擦制动器,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器是为所述车辆的后轮设置的摩擦制动器,/n(c)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控制由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器施加到所述前轮的前轮摩擦制动力,以及/n(d)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控制由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器施加到所述后轮的后轮摩擦制动力;/n再生制动机构,所述再生制动机构被构造成通过电动机的再生制动来将再生制动力施加到所述车辆的驱动轮,并且被构造成控制所述再生制动力,其中,所述电动机驱动并旋转所述驱动轮;/n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被构造成获取作为目标再生制动力的最大再生制动力,所述最大再生制动力能够在不大于所需总制动力的范围内被输出,并且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基于所述目标再生制动力来控制所述再生制动机构,以控制被施加到所述驱动轮的所述再生制动力,所述所需总制动力是所述车辆所需的制动力,并且所述最大再生制动力由所述车辆的状态确定;/n再生协作控制单元,所述再生协作控制单元被构造成控制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和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使得作为所述车辆所需的制动力的所述所需总制动力由以下中的一项或多项而得到满足:由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控制的所述再生制动力、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以及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以及/n替换控制单元,所述替换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当预定替换条件得到满足时执行替换控制,所述替换控制是如下的控制:通过在满足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与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之间的设定关系或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的增大梯度与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的增大梯度之间的设定关系的同时增大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和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所述再生协作控制单元弥补由于由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控制的所述再生制动力的减小而导致的所述所需总制动力的不足,由此所述再生制动力被施加到所述车辆的状态被在没有再生制动力被施加到所述车辆的情况下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和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被施加到所述车辆的状态替换。/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28 JP 2019-0640581.一种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摩擦制动机构,所述摩擦制动机构包括:
(a)前轮摩擦制动器,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器是为车辆的前轮设置的摩擦制动器,
(b)后轮摩擦制动器,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器是为所述车辆的后轮设置的摩擦制动器,
(c)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控制由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器施加到所述前轮的前轮摩擦制动力,以及
(d)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被构造成控制由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器施加到所述后轮的后轮摩擦制动力;
再生制动机构,所述再生制动机构被构造成通过电动机的再生制动来将再生制动力施加到所述车辆的驱动轮,并且被构造成控制所述再生制动力,其中,所述电动机驱动并旋转所述驱动轮;
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被构造成获取作为目标再生制动力的最大再生制动力,所述最大再生制动力能够在不大于所需总制动力的范围内被输出,并且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基于所述目标再生制动力来控制所述再生制动机构,以控制被施加到所述驱动轮的所述再生制动力,所述所需总制动力是所述车辆所需的制动力,并且所述最大再生制动力由所述车辆的状态确定;
再生协作控制单元,所述再生协作控制单元被构造成控制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和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控制装置,使得作为所述车辆所需的制动力的所述所需总制动力由以下中的一项或多项而得到满足:由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控制的所述再生制动力、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以及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以及
替换控制单元,所述替换控制单元被构造成当预定替换条件得到满足时执行替换控制,所述替换控制是如下的控制:通过在满足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与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之间的设定关系或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的增大梯度与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的增大梯度之间的设定关系的同时增大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和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所述再生协作控制单元弥补由于由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控制的所述再生制动力的减小而导致的所述所需总制动力的不足,由此所述再生制动力被施加到所述车辆的状态被在没有再生制动力被施加到所述车辆的情况下所述前轮摩擦制动力和所述后轮摩擦制动力被施加到所述车辆的状态替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制动力控制单元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由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