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8090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它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显示屏、右一重力传感器、右二重力传感器、左二重力传感器、左一重力传感器和重力测量电路;重力测量电路包括电连接的主控制电路(a)、主控制电路(b)、电源电路(c)、无线传输模块电路(e)、两路称重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d)、插接电路(f)和语音播报电路(g)。该装置可以利用足底重力传感器来获得待测量者的足底不同位置的重力值,可以根据四个传感器测量到的读数进行判断待测量者脊柱的侧弯方向和程度,并且该装置属于无侵入测量,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且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测量器械,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医疗上,人行走时足底的压力情况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或者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外骨骼,根据足底压力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能够识别出外骨骼的当前运动状态,对其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足底压力信息的获取一般采用压力测试板或者足底压力测试鞋垫。这些压力采集系统设备中,应用广泛的是美国的Takscan公司的F-Scan鞋垫系统、比利时RSscan公司的Footscan平板系统、瑞士Kistler测力台、德国Novel公司的Emed平板系统和Pedar鞋垫系统。但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出现一款利用重力分布来专门用于测量脊柱侧弯程度的测量装置。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它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显示屏、右一重力传感器、右二重力传感器、左二重力传感器、左一重力传感器和重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显示屏、右一重力传感器、右二重力传感器、左二重力传感器、左一重力传感器和重力测量电路;/n重力测量电路包括电连接的主控制电路 (a)、主控制电路 (b)、电源电路(c)、无线传输模块电路(e)、两路称重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d)、插接电路(f)和语音播报电路(g);/n两路称重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d)采集到左右脚底不同部位压力分布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电路(e)分别传输至主控制电路 (a)和主控制电路 (b)中进行逻辑运算,得出左右脚底不同部位压力分布差值并判定脊柱侧弯方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上的显示屏、右一重力传感器、右二重力传感器、左二重力传感器、左一重力传感器和重力测量电路;
重力测量电路包括电连接的主控制电路(a)、主控制电路(b)、电源电路(c)、无线传输模块电路(e)、两路称重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d)、插接电路(f)和语音播报电路(g);
两路称重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d)采集到左右脚底不同部位压力分布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电路(e)分别传输至主控制电路(a)和主控制电路(b)中进行逻辑运算,得出左右脚底不同部位压力分布差值并判定脊柱侧弯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控制电路(a)包括微控制器U3A、电容C14、电阻R15、电阻R18、电阻R20、红色灯LED3;微控制器U3A的型号为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U3A的第15脚串联红色灯LED3和电阻R15,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供电电源+3.3V;微控制器U3A的第44脚串联电阻R18并接地;微控制器U3A的第7脚分别连接电阻R20的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4的两端还并联有按键SW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控制电路(b)包括微控制器U3B、电容C14、电容C16、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2;微控制器U3B的型号为STM32F103C8T6;电容C14、电容C16、电容C18、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2的各两端均通过导线连通,形成两端连通的四条并联线路,并联线路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四根导线分别连接微控制器U3B的第1脚、第24脚、第36脚、第48脚、第9脚;电容C16连接微控制器U3B第1脚的一端还与供电电源+3.3V连接;微控制器U2B的第23脚、第35脚、第47脚、第8脚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无线传输模块电路(e)包括微控制器U7、电阻R31、电阻R33、电阻R35、电阻R37、电阻R38、红色灯LED5、红色灯LED6、场效应管Q7、三极管Q9、电容C34、电容C37;微控制器U7的型号为E18-MS1-PCB;微控制器U7的第1脚接地;微控制器U7的第12脚串联红色灯LED5及电阻R37后连接供电电源-3.3V,微控制器U7的第13脚串联红色灯LED6及电阻R38后连接供电电源-3.3V;微控制器U7的第10脚连接微控制器U3A的第31脚,微控制器U7的第11脚连接微控制器U3A的第30脚;微控制器U7的第2脚分别连接供电电源-3.3V和场效应管Q7的源极、场效应管Q7的漏极分别连接电阻R31、供电电源+3.3V、电容C34的一端,电容C34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7的栅极连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三极管Q9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容C37、电阻R35的一端并接地;三极管Q9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35、电阻R33、电容C37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7的源极和漏极之间连接有体二极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源电路(c)包括电池充电芯片U1、场效应管Q1、电感线圈L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插针连接器P1、插针连接器P2、红色灯LED2、同步升压转换器U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指示灯LED1;
电池充电芯片U1的型号为TP4056M;电池充电芯片U1的第1脚接地、第4脚和第8脚分别连接供电电源-5V、电池充电芯片U1的第2脚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池充电芯片U1的第3脚分别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并接地,电池充电芯片U1的第6脚和第7脚分别连接一个指示灯LED1,指示灯LED1的另一端均连接在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供电电源-5V;电池充电芯片U1的第5脚分别连接电容C3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主电源BAT端及插针连接器P2的第1脚上,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电阻R6的一端和微控制器U3A的第11脚上,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插针连接器P2的第2脚上并接地;
同步升压转换器U2型号为XT1861,同步升压转换器U2的第3脚分别连接电容C2、电容C5的一端和供电电源+3.3V上,同步升压转换器U2的第1脚分别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1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并接地;同步升压转换器U2的第2脚连接电感线圈L1的一端,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场效应管Q1的源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供电电源-5V和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5的一端和场效应管Q1的栅极,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连接供电电源+3.3V上,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在红色灯LED2的一端,红色灯LED2的另一端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力分布式脊柱侧弯程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两路称重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d)包括四个独立的电路结构相同的承重电路模块,其中一个承重电路模块包括微控制器U4,微控制器U4的第11脚连接微控制器U3A的第17脚、微控制器U4的第12脚连接微控制器U3A的第16脚;微控制器U5的第11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勤俭张新民申彦魁葛朝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飞龙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