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80148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药用菌共生栽培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深度大的栽培塘,于下部栽培5‑6层猪苓,于最上层栽培天麻,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猪苓和天麻的一体化栽培,并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的同步提高,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具有操作便捷、高产高效率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用菌共生栽培的
,具体涉及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猪苓系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因其外表黝黑,形似猪屎而得名,又叫豕苓、猪茯苓、野猪屎,属于无隔担子菌亚纲、无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猪苓药用价值在我国古代早有应用和记载,至今已有2500多年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主要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2.免疫增强作用;3.抗肿瘤作用;4.对中毒性肝炎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5.抗辐射作用。天麻是一种腐生性兰科药用植物,其富含天麻素,香荚兰素,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系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功效平肝息风止痉,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主要药理作用:镇痛、抗惊厥、降血压、明目等作用,但天麻自身无光合能力,需要与蜜环菌共生方可生长。蜜环菌为担子菌纲白蘑科真菌,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森林病原菌,蜜环菌作为名贵中药天麻和猪苓等栽培必备的共生菌,侵入天麻块茎或猪苓菌核后被后者消化利用,成为它们的营养来源。目前,猪苓和天麻单独栽培均是先培养菌材,再用菌材伴栽,这种方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消耗大量木材,这直接导致了木材供应不足;二是需要大量的林下空地,如按照林下仿野生种植方式,一亩只能种植40m2左右,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单独栽培猪苓或者天麻的产值有限,目前,针对天麻或者猪苓的单栽技术研究已较多,但对天麻与猪苓一体化栽培的研究还较少。在现有技术中,申请号:201010523290.X,公开号:1020447806A,专利技术名称:一种猪苓与天麻套种的栽培方法,该方法所述培养菌材所用材料为阔叶树干和树枝,塘深为40-60cm,需分几次灌水;但该方法所述种麻为通过有性繁殖获得,播种技术分为春播和秋播。申请号:201811439942.4,公开号:109258308A,专利技术名称:一种猪苓、天麻无性套种的栽培方法,该法将杂木进行切割,获得直径10-15cm长度为25-35cm的杂木段,在树林下两树之间中部打边长70-90cm,深25-35cm的正方型孔,对孔内进行杀虫灭菌,在当年11月至下一年3月进行栽培,在打好的孔内等距放4排杂木段,每排2根杂木段,杂木段各端头之间距离8-12cm,在杂木段各端头之间分别放入天麻、猪苓块茎,一排猪苓、一排天麻,交叉排放,将山上采摘的野生蜜环菌索切割成9-11cm长的蜜环菌索段,将蜜环菌索段覆盖在杂木段面上,在将松泥土覆盖在环菌索上面,待猪苓、天麻生长一年即可天麻、猪苓同时采收。该法打孔深度为25-35cm,深度较浅,不能进行多层猪苓种植,单位面积的产量不高,且密环菌菌株未进行纯化培养,容易产生大量杂菌,导致天麻和猪苓产量不高。申请号:201711186730.5,公开号:107750816A,专利技术名称:一种猪苓、天麻套种的栽培方法包括;将树枝枝条进行切割,在将枝条棒体上用刀砍斜口,获得鱼鳞口状枝条菌棒,备用;取直径为1-5cm、长度为10-20cm枝条获得菌枝,备用;在栽培场地中挖出长不限,宽80-100cm,深15-25cm的坑,在将鱼鳞口状枝条菌棒和菌枝按1:1的数量比平放在铺垫3-5cm好的腐殖土面上,在将蜜环菌种种猪苓菌核分成小块,摆放在棒体鱼鳞口附近,在上面覆盖腐殖土,放置2-3层后,用编织袋覆盖,在编织袋上面覆盖3-5cm的土,待7-8月份时,去除覆盖编制袋,在腐殖土上种上授粉后的天麻花粉种,盖腐殖土,加盖本土即完成种植。一年半后,天麻、猪苓同时采收。该法限制栽培厢的温度保持在8-30℃之间,这使得在冬季和夏季时需要采用特殊手段调节温度,无疑增加了栽培的控制难度;与此同时,该法采用有性繁殖天麻的方式,降低了单位面积内天麻的产量,猪苓生长周期为3-4年,该法所述1.5年后同时采收,其并未达到猪苓生长的完整周期,其产量较低。为解决单栽猪苓与单栽天麻存在的问题,利用蜜环菌与天麻和猪苓之间的关系,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栽培技术,利用猪苓生长期长、耐湿等方面的特点,实现猪苓与天麻同步高产高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利用蜜环菌与天麻和猪苓的共生关系,将天麻和猪苓两者的栽培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非芳香类灌木林下闲置土地资源,在相同面积下实现天麻与猪苓的共同高产,因此提出了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具体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选择海拔1200-2200m、坡度5-30°之间的非芳香类杂灌木疏林地、腐殖土丰富的林下空隙地作塘,塘深50-80cm,宽80-100cm,长100-200cm;步骤二: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塘底部由下至上依次形成腐殖杂灌木叶层、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腐殖杂灌木叶层后,用废弃树枝覆盖做标记;其中,在腐殖杂灌木叶层与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之间存在5-6层的“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步骤三:栽培后次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移开废弃树枝、腐殖杂灌木叶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后,采收生长良好的天麻,再取出已腐烂的蜜环菌菌材并补充新的蜜环菌菌材,然后放置天麻种,形成“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后,依次形成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腐殖杂灌木叶层,按此方法采收2年后,直到第三年,将天麻与猪苓一通取出,塘空置三年后再使用。所述蜜环菌菌材,其制作方法,包括蜜环菌扩大培养与菌材培养两阶段;所述蜜环菌扩大培养是将购买的蜜环菌母种转接到培养基上,并置于温度为20-25℃、湿度为65-75%的人工气候箱中暗培养15-30天,然后再将生长良好的蜜环菌菌丝按照1:10重量比例转接到培养基中光培养20-30天,即可获得栽培用三级蜜环菌菌种;所述菌材培养是挖塘后,于塘底部由下至上按顺铺上壳斗科腐烂树叶、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三级蜜环菌菌种、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三级蜜环菌菌种、腐殖土,从上往下灌透清水,培养3-4月,即得蜜环菌菌材。所述培养基,其配比为:米糠10-80%、蔗糖0.1-5%、石膏0.1-5%,余量为玉米酒糟。所述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其制作方法:选取直径4-5cm的壳斗科植物的侧枝,将其锯成80-100cm长的小棒。所述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其每层用量为蜜环菌母种质量的1%。步骤二中所述腐殖杂灌木叶层,其厚度为5-10cm。步骤二中所述壳斗科腐烂树叶层,其厚度为3-5cm。步骤二中所述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其铺设方法为:先平铺蜜环菌菌材并控制菌材间距为1cm,然后将长度1-1.5cm的猪苓菌放置在菌材间隙中并保证猪苓菌与菌丝充分接触,同时控制猪苓菌间距为15-20cm。步骤二和步骤三中所述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其铺设方法为:先平铺蜜环菌菌材并控制菌材间距为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一:选择海拔1200-2200m、坡度5-30°之间的非芳香类杂灌木疏林地、腐殖土丰富的林下空隙地作塘,塘深50-80cm,宽80-100cm,长100-200cm;/n步骤二: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塘底部由下至上依次形成腐殖杂灌木叶层、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腐殖杂灌木叶层后,用废弃树枝覆盖做标记;其中,在腐殖杂灌木叶层与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之间存在5-6层的“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n步骤三:栽培后次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移开废弃树枝、腐殖杂灌木叶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后,采收生长良好的天麻,再取出已腐烂的蜜环菌菌材并补充新的蜜环菌菌材,然后放置天麻种,形成“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后,依次形成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腐殖杂灌木叶层,按此方法采收二年后,直到第三年,将天麻与猪苓一通取出,塘空置三年后再使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海拔1200-2200m、坡度5-30°之间的非芳香类杂灌木疏林地、腐殖土丰富的林下空隙地作塘,塘深50-80cm,宽80-100cm,长100-200cm;
步骤二: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塘底部由下至上依次形成腐殖杂灌木叶层、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腐殖杂灌木叶层后,用废弃树枝覆盖做标记;其中,在腐殖杂灌木叶层与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之间存在5-6层的“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
步骤三:栽培后次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移开废弃树枝、腐殖杂灌木叶层、壳斗科腐烂树叶层后,采收生长良好的天麻,再取出已腐烂的蜜环菌菌材并补充新的蜜环菌菌材,然后放置天麻种,形成“蜜环菌菌材/天麻种共生层”后,依次形成壳斗科腐烂树叶层、腐殖杂灌木叶层,按此方法采收二年后,直到第三年,将天麻与猪苓一通取出,塘空置三年后再使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蜜环菌菌材,其制作方法,包括蜜环菌扩大培养与菌材培养两阶段;所述蜜环菌扩大培养是将购买的蜜环菌母种转接到培养基上,并置于温度为20-25℃、湿度为65-75%的人工气候箱中暗培养15-30天,然后再将生长良好的蜜环菌菌丝按照1:10重量比例转接到培养基中光培养20-30天,即可获得栽培用三级蜜环菌菌种;所述菌材培养是挖塘后,于塘底部由下至上按顺铺上壳斗科腐烂树叶、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三级蜜环菌菌种、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三级蜜环菌菌种、腐殖土,从上往下灌透清水,培养3-4月,即得蜜环菌菌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其制作方法:选取直径4-5cm的壳斗科植物的侧枝,将其锯成80-100cm长的小棒。


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斗科植物侧枝小棒,其每层用量为蜜环菌母种质量的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腐殖杂灌木叶层,其厚度为5-10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壳斗科腐烂树叶层,其厚度为3-5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猪苓与天麻一体化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蜜环菌菌材/猪苓菌共生层,其铺设方法为:先平铺蜜环菌菌材并控制菌材间距为1cm,然后将长度1-1.5cm的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翔宇王彩云查钦邹涛王永成忠均周茂嫦徐庆祝李恒谦陈杰柳敏阮培均
申请(专利权)人:毕节市中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