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7863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属于牵引变电所用监控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监测监控箱,还包括有依次上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顶板和底板,二者之间通过多个电动升降机构连接在一起,监测监控箱安装在顶板的上端面;顶板的底部垂直固定安装有多个轮杆,每个轮杆远离顶板的一端均设有行进轮,顶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把手,把手上设有开关控制模块,顶板的上端面还安装有供能模块,供能模块与监测监控箱电性连接,供能模块还与开关控制模块和电动升降机构电性连接;底板在与轮杆和行进轮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口。该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便于搬运转移,机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牵引变电所用监控
,具体为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牵引变电所是指将发电厂经电力传输线送来的电能变换成适合机车车辆所需的电压,并分送到接触网或接触轨(第三轨)的场所。分直流牵引变电所和交流牵引变电所。前者将电力传输线送来的高压交流电能经变压器降压,然后经整流器变为直流后,送接触网或接触轨。后者可分为工频、低频单相及工频三相交流牵引变电所,它们分别把电力传输线送来的电能变换成上述三种交流电后,分送到相应的接触网。随着运行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的高度发展,牵引变电所无人或少人值班的建设模式正得到推广应用,国内各大电气类企业、各级设计院以及电网公司在牵引变电所智能化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国家电网公司印发文件(《国网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110~750kV智能变电站部分》,2011年)指出智能变电站中宜配置一套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实现图像监控、火灾报警、消防、照明、环境监测等系统的智能联动控制,简化系统配置,因此,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应运而生,但是传统的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如果不借助搬运设备的话,难以搬运转移,机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该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便于搬运转移,机动性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包括监测监控箱,还包括有依次上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顶板和底板,二者之间通过多个电动升降机构连接在一起,所述监测监控箱安装在所述顶板的上端面;所述顶板的底部垂直固定安装有多个轮杆,每个所述轮杆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均设有行进轮,所述顶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把手,所述把手上设有开关控制模块,所述顶板的上端面还安装有供能模块,所述供能模块与所述监测监控箱电性连接,所述供能模块还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和所述电动升降机构电性连接;所述底板在与所述轮杆和所述行进轮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口,所述轮杆和所述行进轮均可从该贯通口内穿过,所述底板的底部安装有多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部分呈U型,另一部分从该U型结构的两端垂直翘起,整体呈脚掌状,多个所述支撑件的数量与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行进轮相对应,并且所述行进轮对准所述支撑件U型结构的内侧。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翘起的部分通过铰接座铰接在所述底板的底部,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铰接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插头,所述插头呈尖锥状。进一步的,所述铰接座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铰接结构为阻尼铰接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轮杆的一侧固定贴合有软垫,所述软垫呈U型,其与所述支撑件U型部分的形状尺寸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顶板的上端面还安装有多个照明灯,多个所述照明灯均与所述供能模块和所述开关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把手的端部与所述顶板的一侧承插连接,并且二者还通过多个螺栓来进行固定安装。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借助电动升降机构来控制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从而以此来控制行进轮从支撑件中伸出或者缩回,当行进轮从支撑件中伸出时,本技术可借助行进轮来进行搬运转移,当行进轮从支撑件中缩回时,本技术可借助支撑件来进行定位,操作十分方便,可做到随用随停,便于搬运转移,机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行进状态时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种定位状态时的整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定位状态时的整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件的轴测图。图中:1、顶板;11、轮杆;12、行进轮;13、把手;14、开关控制模块;15、照明灯;16、监测监控箱;17、供能模块;2、电动升降机构;3、底板;31、铰接座;32、支撑件;33、软垫;34、插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包括监测监控箱16,还包括有依次上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顶板1和底板3,二者之间通过多个电动升降机构2连接在一起,监测监控箱16安装在顶板1的上端面;顶板1的底部垂直固定安装有多个轮杆11,每个轮杆11远离顶板1的一端均设有行进轮12,顶板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把手13,把手13上设有开关控制模块14,顶板1的上端面还安装有供能模块17,供能模块17与监测监控箱16电性连接,供能模块17还与开关控制模块14和电动升降机构2电性连接;底板3在与轮杆11和行进轮12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口,轮杆11和行进轮12均可从该贯通口内穿过,底板3的底部安装有多个支撑件32,支撑件32的一部分呈U型,另一部分从该U型结构的两端垂直翘起,整体呈脚掌状,多个支撑件32的数量与位置分别与多个行进轮12相对应,并且行进轮12对准支撑件32的U型结构的内侧。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供能模块17对电动升降机构2进行供能,并且同时通过开关控制模块14来控制电动升降机构2的升降高度以及启停,由此来电动调节顶板1与底板3的间距,在顶板1升降移动的过程中,所有的轮杆11和行进轮12也均升降移动,此时的行进轮12可从支撑件32的U型结构的内侧伸出或者缩回,当行进轮12从支撑件32内伸出时(如图1所示),此时本技术可借助行进轮12来进行滚动搬运,十分省力以及便捷,当行进轮12完全缩回至支撑件32的内侧时(如图2所示),此时支撑件32可将本技术稳固支撑在地面上;根据上述两种状态的切换,实现了本技术的随用随停,从而具有很好的机动性。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支撑件32翘起的部分通过铰接座31铰接在底板3的底部,支撑件32远离铰接座3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插头34,插头34呈尖锥状,当本技术需要放置在松软的地面上时,可通过翻转支撑件32直至插头34垂直于地面(如图3所示),再借助插头34的尖锥状结构来将插头34和支撑件32插入至土地内,由此实现对监测监控箱16的稳固支撑,并且不易出现打滑的现象,其中铰接座31与支撑件32之间的铰接结构为阻尼铰接结构,这样的铰接结构缓冲效果好,并且便于调节,结构也更加稳固和紧凑。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4所示,支撑件32远离轮杆11的一侧固定贴合有软垫33,软垫33呈U型,其与支撑件32的U型部分的形状尺寸相对应,软垫33起到了增大支撑件32与放置面之间摩擦力的作用,不易打滑,同时也起到了减震的作用,软垫33可用橡胶做成吸盘式结构,或者在其与地面的接触面上设置凸点或者花纹,以达到进一步防滑稳固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包括监测监控箱(16),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有依次上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顶板(1)和底板(3),二者之间通过多个电动升降机构(2)连接在一起,所述监测监控箱(16)安装在所述顶板(1)的上端面;/n所述顶板(1)的底部垂直固定安装有多个轮杆(11),每个所述轮杆(11)远离所述顶板(1)的一端均设有行进轮(12),所述顶板(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把手(13),所述把手(13)上设有开关控制模块(14),所述顶板(1)的上端面还安装有供能模块(17),所述供能模块(17)与所述监测监控箱(16)电性连接,所述供能模块(17)还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14)和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电性连接;/n所述底板(3)在与所述轮杆(11)和所述行进轮(12)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口,所述轮杆(11)和所述行进轮(12)均可从该贯通口内穿过,所述底板(3)的底部安装有多个支撑件(32),所述支撑件(32)的一部分呈U型,另一部分从该U型结构的两端垂直翘起,整体呈脚掌状,多个所述支撑件(32)的数量与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行进轮(12)相对应,并且所述行进轮(12)对准所述支撑件(32)U型结构的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牵引变电所用状态监测、辅助监控的一体化装置,包括监测监控箱(16),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有依次上下设置且相互平行的顶板(1)和底板(3),二者之间通过多个电动升降机构(2)连接在一起,所述监测监控箱(16)安装在所述顶板(1)的上端面;
所述顶板(1)的底部垂直固定安装有多个轮杆(11),每个所述轮杆(11)远离所述顶板(1)的一端均设有行进轮(12),所述顶板(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把手(13),所述把手(13)上设有开关控制模块(14),所述顶板(1)的上端面还安装有供能模块(17),所述供能模块(17)与所述监测监控箱(16)电性连接,所述供能模块(17)还与所述开关控制模块(14)和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电性连接;
所述底板(3)在与所述轮杆(11)和所述行进轮(12)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口,所述轮杆(11)和所述行进轮(12)均可从该贯通口内穿过,所述底板(3)的底部安装有多个支撑件(32),所述支撑件(32)的一部分呈U型,另一部分从该U型结构的两端垂直翘起,整体呈脚掌状,多个所述支撑件(32)的数量与位置分别与多个所述行进轮(12)相对应,并且所述行进轮(12)对准所述支撑件(32)U型结构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钦翠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