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7586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化学反应器,其包括第一溶液池、第二溶液池、连接在第一溶液池与第二溶液池之间的盐桥、位于第一溶液池中的第一正极组件、位于第二溶液池中且与第一正极组件结构相同的第二负极组件、分别对应第一正极组件与第二负极组件的接线端子、以及电连接在接线端子之间的电流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化学反应器
本技术涉及电化学反应器。
技术介绍
电化学反应是属于电化学范畴的化学反应。电化学是有关电与化学变化关系的一个化学分支。电化学是边缘学科,是多领域的跨学科。对“电化学”,古老的定义认为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或化学反应与电的关系的科学”。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电极表面析氢、析氧和析氯的电极反应,这些析出的气体会以气泡形式吸附于电极表面,从而造成电极活性面积减少、电极表面电位和电流密度的微观分布不均,产生电极极化。盐桥是为了减小液接电位,转移离子而在两种溶液之间连接的高浓度电解质溶液。盐桥常出现在原电池中,是由琼脂和饱和氯化钾或饱和硝酸钾溶液构成的。酸性铅锌蓄电池跟大家所熟悉的铅酸蓄电池相比,有其共同之点,就是它们的正极活性物质都是二氧化铅作为“去极剂”。也有相异之点,就是它们负极板的活性物质及电解液的化学成分各不相同;铅酸蓄电池负极板的活性物质是粉末状态的铅,它依附在铅栅中的空格子内,依靠其极大的比表面积实施“储氢”,电解液是比重1.28至1.3的稀硫酸,电压为2V。酸性铅锌蓄电池负极板的活性物质是锌,是在充电时被镀于负极板的基体之上,这层锌镀层,不需要极大的比表面积依然能工作。放电后,锌从基体上溶解成为硫酸锌离子溶于电解液中,负极板在放电与充电过程中,只是锌跟硫酸锌的变换,因此形成了长期的循环。不可能造成“硫酸铅化”的顽症,电解液是比重1.3至1.35以硫酸锌为主的水溶液,电压为2.4V。例如专利CN03116532.X;CN201510995672.5酸性铅锌蓄电池。但是其存在更换反应棒麻烦,无法实现连续反应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总的来说是提供一种电化学反应器,可以实现反应棒连续不间断反应,也可以应用于实验室,通过安装不同材质反应棒,实现对反应棒进行电流、电压信号测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化学反应器,包括第一溶液池、第二溶液池、连接在第一溶液池与第二溶液池之间的盐桥、位于第一溶液池中的第一正极组件、位于第二溶液池中且与第一正极组件结构相同的第二负极组件、分别对应第一正极组件与第二负极组件的接线端子、以及电连接在接线端子之间的电流表;第一正极组件包括支撑座、通过轴承与支撑座旋转连接且水平设置在第一溶液池上方的旋转轴、设置在旋转轴一端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离合器、设置在旋转轴上的分头头部、径向分布在分头头部上的固定套、设置在固定套上的楔子固定槽、用于插装到对应固定套中的尾部锥体、设置在尾部锥体上且与楔子固定槽对应的尾部通槽、可拆卸安装在尾部锥体上的反应棒、设置在分头头部上的固定架、以及设置在固定架上且用于插入到楔子固定槽与尾部通槽中的弹性斜楔。可拆卸方式包括螺纹连接或插销连接。在接线端子上设置有接线座,在接线座上设置有作为接线触点的接线弹片;在尾部通槽上设置有用于与对应反应棒电连接的侧接触片;位于第一溶液池中的反应棒对应的侧接触片与接线弹片电连接。本技术设计合理、成本低廉、结实耐用、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节约资金、结构紧凑且使用方便,解决了现有点化学反应,更换反应棒不方便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反应棒,实现对其导电性能的快速测试,拆装方便,主要用于实验室测试,也适用于除垢作用的通用场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溶液池;2、第二溶液池;3、盐桥;4、第一正极组件;5、第二负极组件;6、接线端子;7、电流表;8、支撑座;9、旋转轴;10、离合器;11、分头头部;12、固定套;13、楔子固定槽;14、尾部锥体;15、尾部通槽;16、反应棒;17、侧接触片;18、接线座;19、接线弹片;20、固定架;21、弹性斜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化学反应器,包括第一溶液池1、第二溶液池2、连接在第一溶液池1与第二溶液池2之间的盐桥3、位于第一溶液池1中的第一正极组件4、位于第二溶液池2中且与第一正极组件4结构相同的第二负极组件5、分别对应第一正极组件4与第二负极组件5的接线端子6、以及电连接在接线端子6之间的电流表7;第一正极组件4包括支撑座8、通过轴承与支撑座8旋转连接且水平设置在第一溶液池1上方的旋转轴9、设置在旋转轴9一端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离合器10、设置在旋转轴9上的分头头部11、径向分布在分头头部11上的固定套12、设置在固定套12上的楔子固定槽13、用于插装到对应固定套12中的。尾部锥体14、设置在尾部锥体14上且与楔子固定槽13对应的尾部通槽15、可拆卸安装在尾部锥体14上的反应棒16、设置在分头头部11上的固定架20、以及设置在固定架20上且用于插入到楔子固定槽13与尾部通槽15中的弹性斜楔21。可拆卸方式包括螺纹连接或插销连接。在接线端子6上设置有接线座18,在接线座18上设置有作为接线触点的接线弹片19;在尾部通槽15上设置有用于与对应反应棒16电连接的侧接触片17;位于第一溶液池1中的反应棒16对应的侧接触片17与接线弹片19电连接。使用本技术时,作为现有技术,第一溶液池1,第二溶液池2,盐桥3,第一正极组件4,第二负极组件5,接线端子6,电流表7实现电流的测试与输出。当需要更换反应棒的时候,以支撑座8,电机通过离合器10,带动旋转轴9上的分头头部11旋转,使得新反应棒旋转进入溶液池中,通过固定套12的内锥套或直套实现尾部锥体14快速定位,定位准确,拆卸方便,通过楔子固定槽13与尾部通槽15实现利用弹性斜楔21连接固定为一体,拆装方便,结实耐用,通过螺纹连接或插拔式连接也可以实现反应棒快速更换。当反应棒进入溶液中,其上的侧接触片17与接线弹片19接触实现电连接,利用弹片的弹性,实现当反应棒旋转离开反应工位后,侧接触片17与接线弹片19实现分离。本技术充分描述是为了更加清楚的公开,而对于现有技术就不再一一例举。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化学反应器,包括第一溶液池(1)、第二溶液池(2)、连接在第一溶液池(1)与第二溶液池(2)之间的盐桥(3)、位于第一溶液池(1)中的第一正极组件(4)、位于第二溶液池(2)中且与第一正极组件(4)结构相同的第二负极组件(5)、分别对应第一正极组件(4)与第二负极组件(5)的接线端子(6)、以及电连接在接线端子(6)之间的电流表(7);/n其特征在于:第一正极组件(4)包括支撑座(8)、通过轴承与支撑座(8)旋转连接且水平设置在第一溶液池(1)上方的旋转轴(9)、设置在旋转轴(9)一端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离合器(10)、设置在旋转轴(9)上的分头头部(11)、径向分布在分头头部(11)上的固定套(12)、设置在固定套(12)上的楔子固定槽(13)、用于插装到对应固定套(12)中的尾部锥体(14)、设置在尾部锥体(14)上且与楔子固定槽(13)对应的尾部通槽(15)、可拆卸安装在尾部锥体(14)上的反应棒(16)、设置在分头头部(11)上的固定架(20)、以及设置在固定架(20)上且用于插入到楔子固定槽(13)与尾部通槽(15)中的弹性斜楔(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化学反应器,包括第一溶液池(1)、第二溶液池(2)、连接在第一溶液池(1)与第二溶液池(2)之间的盐桥(3)、位于第一溶液池(1)中的第一正极组件(4)、位于第二溶液池(2)中且与第一正极组件(4)结构相同的第二负极组件(5)、分别对应第一正极组件(4)与第二负极组件(5)的接线端子(6)、以及电连接在接线端子(6)之间的电流表(7);
其特征在于:第一正极组件(4)包括支撑座(8)、通过轴承与支撑座(8)旋转连接且水平设置在第一溶液池(1)上方的旋转轴(9)、设置在旋转轴(9)一端且用于与电机连接的离合器(10)、设置在旋转轴(9)上的分头头部(11)、径向分布在分头头部(11)上的固定套(12)、设置在固定套(12)上的楔子固定槽(13)、用于插装到对应固定套(12)中的尾部锥体(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雷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城市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